1、章末检测(九)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答案B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产生、发展了资产阶级力量,而且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2“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
2、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倡导者主张权力来自人民,即民主政治。中国最早倡导民主政治的是维新派。3万木草堂是19世纪末康有为开办的新式学堂,它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共同点是()A都讲授西方的政治思想B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C都弘扬中国的传统伦理D都引导学生研究新式制度答案B解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的目的是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因此,双方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
3、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答案C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5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是指康有为()A主张维新变法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答案C解析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6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
4、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为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强答案D解析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开设议院,变法图强”,据此可知D项正确。A项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思想,B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C项为康有为的思想。7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A培养维新人才B创办新式学校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治体制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意为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就必须实行政治制度的改革。8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
5、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答案B解析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应该为B项。9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生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10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措
6、施是()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D设立京师大学堂答案A解析A项的措施斩断了八股守旧分子的出路,导致他们对新政的攻击。11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斗争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可以看出维新派对封建顽固势力作出了妥协。1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
7、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 B C D答案C解析当时已有代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产生: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犹危”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因此不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图
8、一图二 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6分)(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
9、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8分)(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4分)答案(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
10、民主主义革命等。解析本题以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背景、失败原因、影响等内容的分析。第(1)题,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千余名为求官而来”、“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可判断图一反映的是“公车上书”,结合其历史背景回答“已成定局的悲剧”所指的事件。第(2)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性质的理解,可从背景、措施、领导者等方面去分析,失败原因可再现教材所学。第(3)题,从字面意思入手,举例回答。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11、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原因答客难。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4分)(2)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6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国发起的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8分)答案(1)明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运动。(2)相同遭遇: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命运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主权
12、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并崛起为东方强国,成为世界列强中的一员;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策略过于激进。不同意。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依靠人民群众。历史意义: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
13、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梭伦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认为“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认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6分)(3)材料三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怎样的改革思想?在梭伦、阿里
14、、康有为等改革者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4分)答案(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如颁布的土地法令中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利;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2)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减小变法阻力,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决裂,变法不可能成功。(3)思想:学习西方,发展军事的思想。精神:改革创新、坚强不屈、讲究策略的改革精神等。(其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三个设问中要求回答的思想都要通过对材料的意思进行提炼概括,“体现”、“特点”则可以根据提炼出的“思想”与所学措施对应回答。改革家们的“精神”往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般是改革创新、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与时俱进、不畏旧势力、勇于牺牲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