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鹿和狼的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教学重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教学难点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凶狠、狡猾)2.你认为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二、自学课文(一)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
2、质疑。2.读课文,思考:罗斯福为保护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3.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自主学习,寻求答案,体悟道理。(三)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进行交流。三、全班合探,交流感悟1.检查生字读音情况。重点指导“相悖(bi)、厄()运、宠(chn)儿、苟(u)延残喘、罪魁(ku)祸首”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3.交流结果。(1)狼等野兽被猎杀许多。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3、“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经过25年的猎捕,有数千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2)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王国里,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3)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到1942年,整个凯
4、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4.交流道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否则会带来“灾难”。四、领悟道理,揭示主旨1.导语:鹿正用哀怨的眼神看着我们,它们可能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得到人类的恩宠,在人类精心为它们营造的自由王国里不但没有过上幸福生活,甚至还走上了死亡之路。这其中的原因鹿不明白,你们明白吗?请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2.鹿、狼、森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动手画示意图。3.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创设情境,读课文。(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把道理告诉罗斯福总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只让罗斯福
5、总统知道就行了吗?让我们更响亮地读给全人类听。(再读)4.造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是罗斯福所愿意看到的,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5.设计练习:假如现在老师是美国某报社的一个记者,想采访一下在座的你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行吗?“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五、巩固拓展,布置作业1.查阅其他类似事例,与同学交流。2.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些警示人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