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西林壁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题西林壁墙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连绵起伏的山岭巍然耸立的险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实的全貌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2、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横看侧看远看近看抬头仰望低头俯视放飞想象:横着看,庐山;侧着看,庐山;从远处望,庐山;从近处看,庐山;从高处俯视,庐山;从低处仰望,庐山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横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石抬头仰望重峦叠嶂低头俯视深沟幽壑从第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因为他所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作者怎么描写庐山的?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再次朗读这首古诗。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学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你还知道哪首描写庐山的诗?1、比一比,再组词。缘()绿()隐()稳()侧()测()峰()锋()看成岭成峰,各不同。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横侧远近高低不识缘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