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承德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八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发现的12
2、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随非品中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中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经测定,其年代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据此可知,岗上遗址属于( )A. 新石器时代B. 旧石器时代C. 奴隶社会时期D. 封建社会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象征军权的玉石钺,而从随葬的钺的数量、材质、体量可明显看出身份等级的差异。大中型墓葬中有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出土”“其年代距今6000年至4000年左右”等信息可知,等级墓葬和玉器的出土,说明新时期时代晚期,岗上遗址存在等级差异,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
3、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排除B项;奴隶社会时期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排除C项;中国封建社会是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排除D项。故选A项。2. 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秦朝( )A. 修筑驰道的必要性B. 统一车轨的合理性C. 大兴土木的破坏性D. 中央集权的艰巨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4、“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在路上压出了重重的痕迹。当痕迹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如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为六尺,车轮的轨道相同,统一车轨后使得车轴以及其它配件可以标准化生产,交替使用方便,也保护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统一车轨具有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修筑驰道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艰巨性,排除D项。故选B项。3. 下表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5、 )项目成就与西方比较数学(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正负数加减法法则最早造纸术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最早地震测量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早1700年A. 国家疆域实现统一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在数学、造纸术、地震测量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结合所学,生产力的发展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不是汉代取得众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
6、项、B项、D项。故选C项。4. 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B. 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C. 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D. 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也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说明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认同,并未提到学习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
7、是各个政权的言论,并未交流,排除B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 汉朝到唐朝前期的农民,基本上是户(丁)税重、田租轻的,而780年实行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调整( )A. 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B. 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 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朝到唐朝前期的农民,基本上是户(丁)税重、田租轻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8、杂税、杂役,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两税法规定农民负担的上限和下限,排除A项;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均田制属于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6. 有学者指出,在宋朝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之时,应科举制度发展而兴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该学者认为宋朝科举制度( )A. 消灭了门阀士族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C. 完善了考试程序D. 扩大了录取人数规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可得出科举制以考试标准
9、来选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项正确;消灭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7. 北宋时期,妇女离婚改嫁时有所见,尚没有被世人视为丢人现眼、有辱家门的羞耻之事,比如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因为家贫而改嫁,范仲淹本人还主动将守寡的儿媳妇续嫁与学生王淘为妻,并在田约中同意资助其再嫁的费用。王安石的儿媳妇也是对“从二夫并不忌讳的”。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B. 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C. 传统伦理观念的强化D. 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北宋时期,妇女离婚改嫁时有所见,尚没有被世人视为丢人现眼、有辱家门的羞耻之
10、事,比如范仲淹的母亲就曾因为家贫而改嫁”可得出当时对于女性改嫁并不是太在意,反映出当时思想的束缚并不是很严重,社会风气较为开放,B项正确;儒学地位确立是西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伦理观念及礼教束缚并不是很强,排除CD项。故选B项。8. 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A. 加剧了人地矛盾B.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推动了科技进步D. 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11、,人口大量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A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B项;清朝中期科技处于停滞状态,排除C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人口不再作为税收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9. 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A. 文人地位的下降B. 皇权专制的强化C. 陆王心学的形成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市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满足市民需求的小说、戏曲等
12、通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所以造成材料现象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文人地位的高低,排除A项;“强化皇权”与通俗文学昌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陆王心学”的形成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 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条例。这说明( )A. 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B.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C. 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D. 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咸丰
13、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条例”可知,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理念,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关税在晚清地位的信息,排除A项;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表示错误,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口通商口岸,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1. 下表所示是辛亥革命前的武装起义(部分)情况统计表。这些武装起义( )时间起义名称地点1906年萍浏醴起义湘赣边界1907年镇南关起义广西1908年河口起义云南1911年黄花岗起义广州A. 遭到了列强的干涉B. 均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C. 推动了同盟会成立D
14、. 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不断兴起,扩大了革命势力的影响,D项正确;这些起义最终被清政府镇压,A项不符合这些起义的共性,排除A项;此时的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未涉及反帝,排除B项;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2. 下图所示是1915年申报刊登的“庆胜丹”与“牙粉”的广告(图片中文字为“国货大扩张送上尤加彩”)。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危机推动思想解放B. 列强侵略打击民族工业C. 政治局势影响消费气象D.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
15、知,申报上的广告及图片反映了当时社会女子衣着的情况和出现支持国货的潮流,反映了政治局势影响消费行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的信息,排除A项;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19世纪9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13. 五四运动前,社会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而1920年至1922年间,国内翻译出版的4本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有3本是直接由西文翻译的,1本是以日文本为主、参照英文本翻译的。从1919年到1923年年底,国内报刊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00余篇文章中,有40余篇译自俄文。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得到拓展B. 毛泽东思想的
16、内涵得到了丰富C. 走苏俄式革命道路被普遍接受D.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书籍报刊中,“有3本是直接由西文翻译的,1本是以日文本为主”“有40余篇译自俄文”可以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得到拓展,A项正确;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处于萌芽阶段,尚未丰富,排除B项;当时走苏俄式革命道路尚未被普遍接受,排除C项;当时马克思主义尚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4. 自1934年后,德国对华武器出口大大增加。根据德国官方的统计数字,1935年德国交付给国民政府的武器和弹药价值6458万马克,而1937年则达到8279万马克。这有
17、利于国民政府( )A. 在正面战场发起战略反攻B. 实现与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C. 增强抵抗日本侵略的底气D. 增进与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1934年后,德国对华武器出口大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局部抗战阶段,中国主要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德国,大量军事装备的进口,有利于国民政府增强抵抗日本侵略的底气和力量,C项正确;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以抵御为主,排除A项;实现与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与德国援助无关,排除B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立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 1942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颁布了淮北苏皖地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其中规定贪
18、污数额在500元以上者判处死刑或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贪污数额在500元以下者根据数额多少分别判处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这一条例意在( )A. 改变干部管理方式B. 实现工作重心转移C. 壮大红军社会基础D. 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2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颁布了淮北苏皖地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其中规定贪污数额在500元以上者判处死刑或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贪污数额在500元以下者根据数额多少分别判处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颁布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对贪污分子进行制裁,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惩治贪污分子
19、,而不是改变干部管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惩治贪污分子,而不是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项;壮大红军社会基础,与材料主旨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三 图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本质上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政府组织
20、的特点,并分析这一设计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所示政府构架出现的直核原因。【答案】(1)政治制度:图1:西周;图2:秦朝。区别: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本质上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2)特点:相权三分,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原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政务负担加重。【解析】【小问1详解】政治制度:根据图1“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可知,反映是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信息;根据图2“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
21、政治制度。区别: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本质上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这一集体领导体制下,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可知,相权三分,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作用:根据材料二“唐朝的相权可谓是由集体领导的”及所学可知,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根据材料二“至少有皇帝、中央政府和朝廷监督的代表三方共同构成一个集体权力机构”可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二“且这种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可知,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
22、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三“皇帝、内阁”可知,反映的是明朝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可知,设置内阁的直接原因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政务负担加重。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金朝统治者把商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总体框架中,商业的规模、速度、水平超过辽代。金朝形成了金源内地(上京及附近地区)、燕云、中原三大经济区。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较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加,催生了不少商业机会,百货陈积、万商云集是东京商业的真实写照。而金源内地的商业发展则明显滞后。金朝对外贸易对象以其周边政权为主,品种有限,基本都属于陆路贸易。辖区内的商业结构并不完善,布帛、粮食未能成为主导商品。市场空
23、间分布严重失衡,上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多数经济落后地区,对商品的需求有限。金代商业中一些成功的做法为元代所沿袭或借鉴。摘编自王德明论金代商业经济的若干特征材料二 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商人们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下,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设施,将南粮北运以及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同时又从异域调来稀有物品以满足皇室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税收也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大都、临安、太原等多个商业中心。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其中有淮安、松江、太仓等。摘编自刘政元代商业繁荣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4、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答案】(1)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对外贸易规模有限;境内贸易中市场结构尚不完善;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答出两点即可) (2)表现:南北经济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城市;运河沿线工商业城镇的涌现。(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网络的发达。(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由“金朝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较快”“而金源内地的商业发展则明显滞后”可以得出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25、;由“金朝对外贸易对象以其周边政权为主,品种有限,基本都属于陆路贸易”可以得出对外贸易规模有限;由“辖区内的商业结构并不完善,布帛、粮食未能成为主导商品”可以得出境内贸易中市场结构尚不完善;由“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上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多数经济落后地区,对商品的需求有限”可以得出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二,由“将南粮北运以及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可以得出南北经济交流频繁;由“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得出海外贸易发达;由“商业税收也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得出商业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由“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大都、
26、临安、太原等多个商业中心”可以得出形成多个商业中心城市;由“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其中有淮安、松江、太仓等”可以得出运河沿线工商业城镇的涌现。原因:根据材料二,由“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商人们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下,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设施,将南粮北运以及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可以得出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网络的发达。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克林德碑”牌坊(如下图所示)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它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采用汉白玉蓝琉璃瓦庞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单文用了拉丁文、德文、汉文三种文字,表达
27、了清朝皇帝对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惋惜。材料二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之后,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并将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颜仪民克林德碑公理战胜碑保卫和平牌坊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林德碑”建立和改名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克林德碑”更名为“公理战胜碑”的认识。
28、【答案】(1)建立背景: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持续入侵,国弱民贫;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答出两点即可)改名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涨。 (2)认识:更名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1)建立背景:根据克林德碑建立的时间可知,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持续入侵,国弱民贫;根据材料“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
29、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可知,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改名背景:根据材料“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涨。(2)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更名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从历史启示看,国家实力是国家外交的基础,弱国无外交。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
30、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迈开步子,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时间事件内容1921年中共一大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国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我党理论准备、政治经验、国情了解都不足19271928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盲目组织工农暴动,急于夺取重要城市以求打开大
31、的局面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结合了中国国情。论述:符合国情的革命斗争道路,可以推动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中共一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在考察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中共三大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认识到需要联合
32、资产阶级共同完成革命任务,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但屡遭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结合表格内容可知,材料内容分“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遵义会议”几个节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革命道路的过程。因此可以“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结合了中国国情”为论题,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