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但使”“教”“何须”等词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3.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真挚情感,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学具】PPT课件,录音机,学生收集与驻守边关、抗击匈奴有关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方法】讲授与合作探究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想象解题,设想意境。1.说说
2、什么样的诗是边塞诗。2.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 (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试读。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一下,试一试?4.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三、读中想象,读
3、出情感。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4)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5)引读:明月依旧,边
4、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6)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8)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第二句: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2)“龙城飞将”是谁?(3)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 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4)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1.一句
6、“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 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
7、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作业布置】默写出塞。【板书设计】同情征人 渴望和平 热爱祖国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古诗凉州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齐声背诵古诗出塞。2.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第二首边塞古诗凉州词。3.介绍诗人王之涣。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凉州词,注意读准字音。2.听录音机范读,读出诗的节奏。三、抓字眼,明诗意1.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就提出来。2.学生质疑。3.师生共
8、同解疑。理解“何须”。表面的意思是:何:为什么;须:须要,一定要。联系下文,说说“何须”的意思。(不必,何必)理解“度”。投影出示不度:程度( ) 限度( )次( ) 度过,吹到. ( )4.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黄河浩浩荡荡地向远方;流去,好像流进了白云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耸立在高山之上。羌笛呀,你何必要埋怨吹奏折杨柳这支哀怨的曲子呢?春风是吹不到塞外的玉门关的。四、想诗境,悟诗情1.反复朗读古诗,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朗读符号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2.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春风不度”的比喻义。 唐朝王边境征战十分频繁,统治阶级荒淫逸乐,不顾恤远处的戍守边关的戍卒,守关戍
9、卒内心不满。“春风不度”比喻“皇恩不及塞外”。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的不满。4.品读全诗。五、吟诵诗句,背诵诗文1.反复朗读古诗,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入情入境的朗读古诗。2.检查背诵。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主要从怎样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面去感受去谈。【板书设计】明月依旧 边关依旧叙事设疑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
10、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将士一去难回还出塞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但使飞将在“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含羞作答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