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飞夺泸定桥一、教学目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小节。、感受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红军怎样飞速行军,勇猛夺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进一步学习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难点:体会“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体会课文红军遭遇艰险的细节描写。三、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或投影片。四、教学时间: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一、揭题,简介背景、板书(泸定桥),简介泸定桥。、审题。本文写的是年月,北上抗日的红军
2、飞夺天险大渡河上泸定桥的故事。()课题直接点出了记叙的中心事件;()“飞夺”的“飞”表示飞快,神速;“夺”是攻占,攻打。“飞夺”是课文的重点。二、检查预习情况、给本课的几个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背 发 奔、解释下列词语妄想 诡计 震耳欲聋 奋不顾身 心惊胆寒、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战胜敌人的关键是什么?用“”划出文中的一句话。三、理清文章脉络,抓“飞夺”把文章分成四段并概括出段意。然后交流。四、课堂练习、完成作业本上部分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
3、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
4、“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