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
2、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
3、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
4、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语文课件。一复习点拨1.复习检查。(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
5、,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二学习“渑池之会”1.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学习“渑池之会”。自学提纲:(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了下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老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考:蔺相
6、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对赵王的侮辱,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
7、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三学习“负荆请罪”1.通过独立阅读,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
8、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入理解、挖掘。出示幻灯片,阅读思考: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
9、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说得对。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4.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1)画出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反映了廉颇居
10、功自傲而又直率的性格特点。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2)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总结扩展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
11、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还能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2.分角色朗读全文,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3.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
12、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1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4.回顾全文,归纳中心。(1)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
13、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5.复述这三个故事。6.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1.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积极
14、发言,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2.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教师分析较多,读得太少,就会淡化语文的感悟,出现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3.这堂课容量较大,教师应合理安排各个部分。1.看拼音,写字词。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课文一共讲了几个故事?你能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吗? 4. 学完课文后,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
15、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以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
16、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将相和”的真相:中国古代外交的平衡术(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详细的故事,只要是上过高中,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熟悉,不赘述了。本文要说的是,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你可以发现,“将相和”故事的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调和鼎鼐(ni),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廉颇对蔺
17、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隐含着赵国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当时,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但其外交遗产还在,各国内部,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也不例外,其内部也有外交分歧。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他只是亲秦,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打了无数的仗,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在史记的记载中,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因为消极避战,中途被撤了。课文中说,惠文王十七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他们怎么计议
18、的呢?大家开了半天会,结论是:呜呼!无法可想。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璧,这样纵使秦国赖账,赵国在国际上也有话说。赵王却舍不得。最后是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门客蔺相如。这个缪贤不简单,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如果读过苏秦的传,就明白了,苏秦当年搞合纵,佩六国相印,孤立秦国,他的大本营就在燕国。燕国也因此捞取不少国际好处,所以,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以致后来有燕国策划“荆轲刺秦王”的事发生。缪贤与燕王结好,当然是抗秦派,蔺相如是其幕僚,而且深得缪贤赏识,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蔺相如的行为也是如此。他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
19、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史载,完璧归赵后一年,秦攻赵,夺取一城;次年又攻赵,杀两万人。这实际是“完璧归赵”引发的军事行动,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所以说蔺相如“不辱使命”,实有夸大之嫌。不给秦玉璧,又能令秦理亏而无言,无所行动,这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义正词严,其实理亏。秦王并没有说不给赵十五城,而且还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蔺相如却把玉璧偷偷带回了。据司马迁的记载,蔺相如的依据,竟都是“度”,“度”秦王如何如何,也就是主观猜测。明朝时有王世贞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就很看不惯蔺相如这一套“完璧而失信”的手段王世贞也是从蔺相如的视角看问题的,其实相如的
20、本意,正是要托“大义”而激怒秦王,同时也由完璧而邀功于赵王。赵王是重玉璧,还是重土地和人民呢?史记是不著闲笔的。司马迁笔下的两次赵国的败绩,已经说明了他的看法。同时,廉颇作为大将军,秦两次来攻,都得胜而去,不能不说他是有责任的,他明显是不作为,是不想给蔺相如擦屁股。接下来渑池会,蔺相如对秦王作人身威胁,但正是因为廉颇已经驻扎大兵在边境,而且廉颇和赵王议定:王上此去若有不测,太子立即登基,所以赵王一行才得以无恙而回。这就是联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所谓联秦派,就是向秦国示好,不给后者战争借口,把战火引向别国,同时自己迅速发展国力,用从他国攻取的土地,来弥补结好秦国付出的代价。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
21、,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他采取守势和外交安抚,同时积极对燕、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迅速增强国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所以,廉颇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作比较。这个比较,颇不伦不类,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蔺相如的水平就在这里。他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廉颇;同时,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使得赵国强大起来,这正是王上的深意。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其实这里边,最高明的人是赵王。廉颇是联秦派,赵王当然知道,而且意识到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平衡。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