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大海中的灯塔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懂得友谊的珍贵。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抓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优美词句,增进对友谊的了解,懂得交友的艺术。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教学准备:1.搜集与了解冰心的作品。2.搜集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诗词。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8分钟)1.谈话导入,简介冰心今天,我们一起和冰心奶奶来谈谈友谊。2.了解冰心。课件出示,学生自读。3.出示课题大海中的灯塔,提问,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把友谊比作是大海中的灯塔;灯塔对海上航行的船
2、只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人生来说,友谊也是很重要等。)4.围绕主要内容设疑(1)同学们,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同学们,回想课文内容,你认为;想把课文读懂重点应探究哪些问题?预设:什么是友谊?友谊有哪些重要性?交朋友时要注意什么?5.师总结,课件出示自探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做上记号;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出批注。6.学生自探。教师巡视。二、解疑合探(22分钟)1对友谊的理解及友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启迪性的句子理解。信一开头,冰心奶奶
3、就说“让我们来谈友谊”,友谊是什么?用信中的语言来说说。“友谊是人我关系中最可宝贵的一种情缘。”强调友谊有“情”。“崇高理想的实现、艰巨事业的创立。伟大艺术的产生”,都是 “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相互切磋的结果”。“各种不同的人格,如同琴瑟上不同的弦子,和谐合奏,就能发出天乐般悦耳的共鸣。”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朋友之间要做到性格互补,取长补短。2.交友的艺术。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指导学生品读,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肯耕种的才有收获,能贡献的才配接受”,对朋友要有付出,有奉献。“使你堕落,消沉的,不是你的好朋友。同时也要警惕,你是否在使你的朋友积极向上?”交友要交挚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才是真正
4、的朋友。 “不要只想你能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也要想你的朋友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朋友之间有索取,更要有奉献。 “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朋友之间的真诚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最难风雨故人来”是指最难得的是,自己在经历人生的风雨之时,有朋友来帮忙、劝慰。(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评价。)3.作者在心中讲了自己在分别时的感受,让人感动,你能想到哪一首古人写离别的诗,展示给大家。(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4.交流谈体会,升华主题作者在信的结尾,谦虚的问大家能做她的朋友么?你认为她能么?说说自己的感受。(能,因为冰心奶奶知识渊博,写文章很好,可以给我们积极的影响。)(冰心
5、奶奶是一个谦虚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冰心奶奶为我们小朋友贡献了自己的很多才华,她是一个肯付出的人,可以做我们的朋友。)三、质疑再探(5分钟)学完本课,在课前提出的问题,大家都解决了么?你又产生了那些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1.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小朋友,你是怎样与他们相处的?2.你在课前收集了那些朋友的名言警句?预设: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罗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纯洁的朋友。 爱因斯坦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鲁迅 四、运用拓展(5分钟)1.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6、你学到了什么?(这篇文章教会了我们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帮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2.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我觉得可以出师了,下面请同学们当小老师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伴。(比一比谁的题出得妙,谁答题答得巧,小组交流后提问3位同学)。3.好书伴我行课外阅读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再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4.小结: 同学们,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宰,希望你们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与其并肩携手,载欣载奔,共创美好未来。 附板书设计:24、大海中的灯塔冰心热情、善于交流贡献 付出影响(积极)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
7、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帮助“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
8、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树立正确的朋友观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