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望大陆 同步练习一、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
2、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葬我于( )高山之上兮
3、,望我故乡。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2.山之上,国有殇(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向远处看;探望;盼望、希望;名望。1.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 ) 2.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 3.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 ) 4.每个星期
4、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 ) 故:缘故、原因;原来的、旧的;事故;死亡。 5.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 ) 6.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 ) 7.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 )8.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 )三、读诗歌,回答问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诗人有什么嘱咐?2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诗人都望到了什么?4你是怎样理解:“山之上,国有殇”的?5从诗歌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梅花魂完成练习。离别的前
5、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 m)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在怎样的境(jng jn)遇里,( )有梅花的秉(bng bn)性才好。” 1.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梅花的秉性是怎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梅花秉性的句子。 4. 文中“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1.在 2.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二、1. 2. 3. 4. 5. 6. 7. 8. 三、略四、1.画去:m jn bn2.不管不管 无论总要3.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4.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