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6KB ,
资源ID:207203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720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6讲 1894—1919 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6讲 1894—1919 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doc

1、第16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下图是日本人所画的下关讲和会谈,这幅画的构图()A.受到了作者立场的影响 B.会掩盖日本的侵略野心C.反映了条约的公平正义 D.能平息其他列强的挑衅2.“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而,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与文中横线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B.鸦片战争戊戌变法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3.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些沿海沿江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下列城市属于19世纪末被迫开

2、放的是()A.广州、上海、杭州 B.广州、厦门、宁波C.重庆、上海、宁波 D.重庆、苏州、杭州4.(2019山西太原联考)1895年2月,在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文廷式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材料体现出()A.晩清中央政府腐败无能 B.甲午战争决定了中国国运C.中日经济变革结果不同 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工具5.(2019河北邯郸一模)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政府未完全放

3、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6.辛亥革命时期流行这样一则民谣:小宣统,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剪了辫子的人)睡。这则民谣反映的是()A.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B.大众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C.佛教在中国大地的迅速传播D.全国上下对辛亥革命的歌颂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

4、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败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义相违背,但事态的特殊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4分)

5、材料三纵观甲午战争,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论战顾问,当纽约世界报记者克里曼揭露日本旅顺大屠杀事实后,日本政府勾结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纽约时报发表有利于日本的文章,从而质疑克里曼;清朝政府和媒体却在屠杀事件中集体保持沉默。伊藤博文说,利用媒体攻势取得国民舆论的支持,就等于拿下了战争一半的胜利。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石版画“牙山大胜”“倭兵无状”“海战捷音”“形同海盗”完全是被清军谎报军情误导,颠倒了真相,国人还一时被虚假胜利蒙蔽,在国际

6、上成为笑谈,造成恶劣影响。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2)材料三体现了清朝战败的哪些原因。(6分)材料四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园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材料五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3)依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4)以史为鉴

7、,120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让你得到哪些认识?(2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9河北衡水期中)“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2.(2019新疆库尔勒模拟)“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材

8、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2019安徽师大附中期中)有学者指出:“对慈禧太后来说,义和团事件是一场痛苦的经历。慈禧太后对政治的敏锐和精明的本能使她意识到,除非自己表露出某些后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尊敬和国人的敬仰。”这反映了慈禧太后()A.对义和团的痛恨 B.对侵略者的依赖C.推行改革的决心 D.实施新政的目的4.(2019安徽安庆联考)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

9、洋洋乐道其事。”此材料强调的是()A.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地主阶层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D.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5.(2019山西太原二模)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6.“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

10、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

11、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这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

12、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8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A从画中人物的朝向看,日方面向观者,面目清晰,容貌端庄,而中方则显其背影,以显示日方的重要地位和强势阵容,故A项正确。2.C据材料“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和所学知识可知,“此一自强运动”是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C项正确。3.D据题干“19世

13、纪末被迫开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上海、厦门、宁波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的城市,故A、B、C三项错误;重庆、苏州、杭州属于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的城市,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4.A在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之时,文廷式效仿俄国的建议被其他大臣否决,说明了清政府中央内部的官员不主动积极改革,内部腐败无能,故选A。5.B根据材料中“为防止清军的进剿”,可知义和团对清政府并未完全放松警惕,B项符合题意。义和团排斥外来文明,A项与史实不符;其斗争的主要矛头一直是对准帝国主义的,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6.B“小宣统,退了位,家家都有和尚(剪了辫子的人)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对民众社会习俗的影响,

14、即大众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答案(1)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2)观念落后,不重视舆论的作用;漠视日本歪曲真相,失去道义支持;军队谎报军情,蒙蔽国人。(3)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观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西方,寻求救国之路。(4)认清国情,积极学习,提升国力,与时俱进,了解世界,更新观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15、。第(1)问,第一小问“预测”分析材料可直接得出;第二小问“原因”从中国的地位和洋务运动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对材料直接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4)问,从多个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D;“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2.D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统治者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相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3

16、.D材料中“除非自己表露出某些后悔的样子和制定政治改革的措施,否则就难以重新得到外国的尊敬和国人的敬仰”,反映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赢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故D项正确。4.D由“义和团纷起”“民间感于历来国耻”“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等信息可以看出,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士绅阶层都对外国侵略者及其洋教势力十分反感,由此导致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故选D。5.A材料中“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等信息反映出严复与孙中山的救国方式不同,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革命,说明了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救国的方式,没有阐释民族危机,故B项排除;

17、材料中孙中山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救国方式与严复不同,没有反对教育救国,故C项排除;材料中严复主张教育救国,没有主张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6.D根据“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可知,“吾人”提出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7.答案(1)原因: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影响: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2)同: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异产生原因不同: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等信息,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相同点可结合时代背景和作用来回答;不同点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手段等方面来分析。第 8 页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