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基础运用层1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遗策:前代的策略 B西举巴蜀 举:拿起 C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D杜赫之属为之谋 之属:这些人BB项,举:攻取。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振长策而御宇内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D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BA项,“从”通“纵”,“举”通“与”;C项,“弊”通“敝”;D项,“景”通“影”。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以为轮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却匈奴七百余里D既来之,则安之B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
2、项是()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北收要害之郡D宽厚而爱人CA项,古义,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义,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B项,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D项,古义,爱护人民;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5从句式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非我也,兵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大王来何操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身死人手A/B/C/D/A为判断句,为省略句,为定语后置
3、句,为宾语前置句,为状语后置句。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此指记载言论的书籍D金城千里 金:金属铸成的DD项的“金”,应解释为像金属一样坚固的。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CA项,表承接/表修饰;B项,赶得上/达到;C项,都是连词,表目的;D项,代词,代兵器/动词,去、到。8下列语句不能分别表示“始皇之强”和“陈涉之弱”的一项是()A.B.C.D.DD项中句表现陈涉的号召力,不能表现陈涉之弱。9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
4、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_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首先要细读题干,根据题干提示准确把握图表中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表内容以及题目要求拟写答案。本题题干中说框架图表现的是“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细读框架图可以发现,四种反应代表了四种情绪,每一种反应都有相对的应对方式。将每种反应以及相对的应对方式准确清楚地描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要求。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
5、言文,完成1013题。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6、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悲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
7、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痛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B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C
8、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D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B“呜呼”是个感叹词,之前应顿开,先排除A;“志大而量小”是陈述主语“贾生”的,不能分开,可排除C;“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构成转折,中间不能分开,再排除D。1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夫子何为不豫”一句中的“豫”意思是“犹豫”。C“将之荆”中的“荆”指楚国,到了楚国,“先之以冉有”,意思是先让冉有去接洽。D“古今称
9、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中的“草茅”指的是民间,意谓其身份为平民。BB项,“豫”,愉快。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在贾谊论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
10、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CC项,“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译文:_(2)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以有所为耶?译文:_答案(1)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2
11、)我看贾生的议论,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能会有超过的呢?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那么天下如果没有尧、舜一般的圣君,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求取得的成就是深远的,那就必须有所等待;所建立的功业是巨大的,那就必须有所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于万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生的议论,如果实现了他所说的,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能会有超过的呢?得到了像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
12、主,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那么天下如果没有尧、舜一般的圣君,就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
13、,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是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他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
14、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作为贾生这类人的人,也应慎重地考虑所发表政见的时机啊!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