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怎样才算读懂?】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明白表层意思2.领会深层意思细雨蒙蒙,丝丝如织网,想网尽满眼的春色,却见黄昏中,雨打落花,满地狼藉。往日门前的喧闹车马,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我这里已是门可罗雀,独自在幽明的鸟声中掩上门。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
2、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2.领会深层意思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问:从题目中得出了哪些信息?待,不至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朱庆馀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水部【译文
3、】: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点拨: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三、通过诗中意象理解诗歌。找出诗中景物-联想景物固定义-看景物前面修饰词语确定诗歌主旨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对译:秋夜,雾气收尽,远处能听到虫鸣,我,长夜难眠,灯花剪了又剪,夜半人无睡意,冷冷的月光撒满床,
4、去铺床却满床冰凉,抬头望,梧桐树梢月光分外明亮。三、通过诗中意象理解诗歌。找出诗中景物-联想景物固定义-看景物前面修饰词语确定诗歌主旨秋夜 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第一步:诗歌描写的景物有:秋夜、烛花、梧桐、明月;第二步:联想景物固定意义。在古典文学中,秋多表愁情,梧桐多表寂寞悲凉之情,明月多表团圆,烛光多表深夜。了解这些,诗词的主旨立即呈现出来。第三步:再看修饰词语。“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通过上面的三步,就可以确定这首诗的主旨了。四、关注诗歌“情点”: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
5、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拨:最后一联不仅点明了本诗的感情基调,而且说清楚了是“乡愁”。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例 08全国I卷江间作四
6、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三国必争的要冲,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支高飞的鸿雁似乎步步后退。,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的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如何读懂诗歌小结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关注隐含信息,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注释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翻译初步明白诗歌表层意
7、思课外作业:按照读懂的两个层次,给下面这首诗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溪亭(2007年广东高考题)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南宋灭亡后,诗人时怀旧君故国之思,在清秋清冷之时,更觉愁思郁结。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去。矫首遐观,但见初月挂高树;微风冷吹,似觉酣酒已半醒。林中高树萧疏、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流萤掠影,诗人踽踽独行,心绪不宁,唯有闲坐,百无聊赖地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浮光。此时,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诗人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那点渔火必是渔歌放处。全诗语淡辞婉,营造了一个月淡风清、叶落萤流、歌远思渺的清秋夜境,字里行间氤氲着诗人落落寡欢、郁郁失意的孤独之情,也隐见诗人的孤愤和孤高。本诗充满了故国之思,并非一般的悲秋诗,诗人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孤独苦闷和漂泊无依的情怀。【特别提醒】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