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练40 正确辨析选用近义成语专项练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_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_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_;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_,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
2、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A.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B.熟悉 息息相关 心智 视而不见C.熟习 息息相关 心志 熟视无睹D.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解析】选B。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熟习:了解得深刻;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第一处语境了解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应该用“熟悉”。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处语境不存在祸福互相关联,应该用“息息相关”。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心志:意志、志气。第三处语境指脑力智慧,应该用“心智”。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
3、视而不见: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第四处语境强调不注意,不重视,应该用“视而不见”。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解析】选C。“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第一句是说儒家经典是古圣人思考和亲身实践的结晶,应选用“身体力行”。“
4、耳提面命”指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结合下文的“说教”,这里应选带有“教导”意思的成语“耳提面命”。“领悟”指领会;理解。“顿悟”指忽然领悟。“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根据句意可知,对圣人的思想不是瞬间领悟的,在这里应选用“领悟”。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
5、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解析】选A。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作精神,尽力设法治理好国家。应用在国家层面上。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无法数清。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言七
6、言的区别,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铿锵成韵。A.泾渭分明 发扬踔厉轻重缓急B.大相径庭 秣马厉兵 抑扬顿挫C.泾渭分明 秣马厉兵 轻重缓急D.大相径庭 发扬踔厉 抑扬顿挫【解析】选D。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
7、好坏分明。发扬踔厉:指意气昂扬,精神奋发。秣马厉兵:指准备战斗。抑扬顿挫:声调时高时低,时停时折,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道德勇气是人类道徳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行。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_,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他们身上有一股_。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_,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_,善恶不分则必然
8、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A.义无反顾 无私无畏 毛遂自荐 蔚然成风B.疾恶如仇 浩然正气 挺身而出 蔚然成风C.疾恶如仇 无私无畏 挺身而出 风靡一时D.义无反顾 浩然正气 毛遂自荐 风靡一时【解析】选B。疾恶如仇:指恨坏人坏事如同痛恨仇敌一样。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根据“善恶分明”“勇于捍卫善的尊严”,选“疾恶如仇”。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无私无畏:只有在无私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开一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只能充当谓语、定语,不能充当宾语,所以这里不能选
9、“无私无畏”。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_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_,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它_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游赏西方园林,你是“客”;游赏江南园林,你是“主”。到江南园林,你要以一种“到家”的心情去游玩。你
10、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驻足观赏。甚至,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园子里住下来,随时欣赏那里的朝暾夕月、凝碧流霞、春兰秋菊、亭台轩榭清风朗月不用买,一切都属于你。这时,你才会发现,这些园子是多么美,令人_。A.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耳濡目染 心心相印B.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潜移默化 心旷神怡C.博大精深 源源不断 潜移默化 心心相印D.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 耳濡目染 心旷神怡【解析】选B。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对象运用错误。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此处用的是第二个义项,和横线前的“历史
11、悠久”相呼应。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用在句中不恰当。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心相印:形容彼此心意一致。用在句中不符合情境。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文学具有源远流长、_的特点。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比肩;若论文学传统的_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不能与中国文学_。中国文学一直以丰富的作品、持久的魅力_着全世界。A.博大精深 绵延 相提并论 滋养B.博古通今 绵延
12、齐头并进 滋养C.博古通今 绵亘 相提并论 滋补D.博大精深 绵亘 齐头并进 滋补【解析】选A。“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第一处形容“中国文学”,应用“博大精深”。“绵延”,连续不断,既可以指具体的山脉、河流,也可以指文化、传统等;“绵亘”,山峰等的延续横亘。第二处应用“绵延”。“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第三处应用“相提并论”。“滋养”,指供给养分;“滋补”,供给身体需要的养分,这一词语主要用于“人”,而文中主语是“中国文学”,因此第
13、四处应用“滋养”。8.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_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_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_、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_的诗性表达。A.渗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浑融B.渗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彬彬C.渗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彬彬D.渗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浑融【解析】选A。“渗透”,渗入,透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渗漏”,气体或液体通过孔隙流失。从主体与对象上分析,一种思想进入另一种思想,第一处应选“渗透”。“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渗透,从而使另一种思想发生变化。因此第二处应选“潜移默化”。“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转移,变化。“转化”的意思包含“转变”。根据语境,第三处应用“转化”。“文质彬彬”,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文质浑融”,文华与质朴融合。根据语境,第四处应选“文质浑融”。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