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教学案第1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考纲考情】20192019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试说明考查角度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教育事业的发展1.(2019课标全国,31)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2019课标全国卷,31)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3.(2019课标全国,31)俄语教学与中国的外交政策4.(2019课标全国,31)学校教学与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考情分析】高考对本讲的考查比较零散,既有不同时期的教育制度,又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双百”方针,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兼有非选择题。本讲命题趋势可能不会重点考查,最多命制一道选择题。可
2、能考查的方向有:新中国教育的历史阶段特征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对“双百”方针的理解。【考向预测】2019年高考复习中应侧重于考查新中国“两弹一星”科技成就、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发展;分析“两弹一星”的背景和影响,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科技成就,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时期“双百”方针恢复的产生的影响。注意运用关于“两弹一星”、科教兴国和“双百”方针的史料、图片考查运用历史知识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点1 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背景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
3、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 ,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成就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4年10月,中国 爆炸成功1966年10月, 试验成功1967年6月,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 ”号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中国又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二、“东方魔稻”(1)成就: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 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在理论上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2)影响:世界各地正在推广杂交水
4、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三、“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型机诞生。2019年,“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2)意义:中国政府实施以 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四、“神舟”号飞船(1)载人航天:2019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意义:是继 之后我国科技发
5、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 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认知深化】一、助推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
6、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考点2 包容并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双百”方针的提出(1)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 工作的基本方针。(2)意义:“双
7、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 、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双百”方针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遭遇曲折(1)原因: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 ”的影响和破坏。(2)表现:1957年, 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再遭重创:“文化大革命”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文艺界呈现出“ ”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3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科学文化领域在 后走向正途,1979年“双百”方针重新确立。(2)
8、表现文学艺术领域: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知深化】“双百”方针的实质、意义和经验教训1“双百”方针的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2家国情怀“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9、(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考点3 百年树人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扫盲教育(1)政策保障: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 会议,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实习学校。1982年颁布的 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
10、年, 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主要成效: 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义务教育(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 ”战略。(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 ”。(4)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 和基本扫除 的战略目标。3高等教育的发展(1)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建国初,中国参照 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1958年“大跃进”时期,实施以教育与 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1961年,教
11、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2)“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专家教授被批斗。(3)“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恢复 制度。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政策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有长足发展。【认知深化】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
12、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考真题再现】1(2019全国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19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2(2019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
13、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2019 课标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4(2019全国卷)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
14、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5. (2019江苏卷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高考仿真训练题】1.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15、)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2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3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
16、”,这一现象()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4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国家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A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国家对人才的需要C推动了教育大革命的实施 D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5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17、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7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
18、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8下表为全国1977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时间(年)参加高考人数(万人)录取人数(万人)录取率(%)1977570275%197861040.27%1979468286%1980333288%19812592811%19821873217%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A“文化大革命” B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恢复高考制度 D改革开放9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
19、民教育体系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0197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宣布,不再实行在建国前后提出来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方针。这是基于()A重新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B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的现实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D贯彻“双百”方针已达成了预期目标的判断1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
20、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12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次教育改革()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如果没有大约70年前出现的古滕贝格印刷工场,宗教改革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正是印刷业的普及化,令这些充满激情的理论很快散播到了千家万户,使教廷徒唤奈何。作为新教徒一切宗教信仰的源头,圣经如今已经随时可以购得。正是这一事实,
21、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摘编自加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材料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时间科学技术发展概况18401911年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并撰成铸炮铁模图说;李善兰得知西方“制器考天皆用重学”,翻译重学;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华蘅芳研制成功配制火药用的镪水辛亥革命后学生纷纷出洋学习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知识“以拯吾中国也”。李四光原立志学习造船,并在日本学习了3年造船技术,知晓造船需要钢铁,钢铁需要采矿技术,于是进入伯明翰大学采矿系学习;学习一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地质科学为基础,又转到地质系学习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说:“我们要讲飞机救国,就得
22、迎头赶上,要迎头赶上就非去研究大气力学和建筑风管不可。而且要制造飞机,必须有适当之原料,要谋飞机行动的安全,非有敏捷精确的天气报告不可,这又要靠地质学家、化学家、冶金学家和气象学家的研究。所以飞机救国,必须从研究科学入手。”根据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绘制材料三中国和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对比国家2019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企业2019年申请专利高科技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发达国家3%5%70%80%日本丰田1 095件50%80%中国2%55%中国奇瑞169件约20%(1)概括材料一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
23、展的显著特点,结合史实予以说明。(8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差距。为什么说我国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的关键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9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记事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左传昭公:“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吕氏春秋记载郑国邓析办私学;列子仲尼记载郑国伯丰子开办私学。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孟子、荀子和墨子等都创办过学校,招生讲学公元前2世纪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教科书,设立博士进行传授19世纪中后期1862年,奕等人创立京师同文馆;1866年,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学堂
24、;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1870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20世纪初1903年,清政府制订“癸卯学制”,规定新学制的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使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
25、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1983年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摘编自中国教育简史等著作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第1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参考答案【高考真题再现】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A
26、错:从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B错:材料只是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提及其与生产劳动的关系。D错: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这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2.【答案】D。【解析】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2.【答案】A。【解析】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4.
27、【答案】C。【解析】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场景。该绘画明显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教育这一社会现实,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的风格,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其特点是与传统绘画相对立,绘画着重表现内心的“自我感受”,倾心于形式的新颖,B项错误。该作品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5.【答案】B。【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19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
28、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高考仿真训练题】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2.【答案】A。【解析】材料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历史的理性看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现实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借鉴先进理念,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
29、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描述了恢复高考对国家的影响,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故A项错误;由于恢复了高考,国家选拔人才有了一个相对公正的平台,故B项正确;教育大革命是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的一种说法,故C项错误;知识青年待业问题是考试制度解决不了的,故D项错误。5.【答
30、案】D。【解析】2019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6.【答案】A。【解析】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建国初期朝着人民教育的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错误;D项是1965
31、年,而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故错误。7.【答案】C。【解析】1976年,“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拔乱反正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了“老三届”的出现,所以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里,参加高考的人特别多,后来逐步减少,故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参加高考的人数影响有限,故B项错误;恢复高考制度只是使人们有机会参加高考,但其与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
32、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但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人数增多,与材料不吻合,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2019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5年,故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随着“文革”浩劫的结束和邓小平复出,其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重新确定
3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这就扭转了十多年来对知识分子的不公平待遇,故A项正确;“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提出于1956年,显然与题干材料给定的时间点不相符,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2019年,同样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在这一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双百”方针也还未得以恢复贯彻,故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2019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
34、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12.【答案】B。【解析】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13.解析:第(1)问,其现象是“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从天主教和新教对圣经的态度、印刷业普及化使人人阅读圣经成为可能等方面说明。第(2)问,从材料二可知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落脚点是“强国”“以拯吾中国也”“救国”,据此提炼出“特点”;联系三个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说明。第(3)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科技投入、科技的贡献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
35、归纳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科技与生产结合、加快科技转化的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现象:中国古代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说明:天主教把持圣经的阅读权,控制人们的思想;新教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使人们获得信教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印刷术使圣经普及化,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2)特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说明:鸦片战争后,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实现富国强兵;辛亥革命后,大力学习西方实用技术以发展经济,提倡“实业救国”;20世纪30年代,面对航空工业强大的日本,倡导大力发展航空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以抵抗日本的侵略。(3)差距:科技投入
36、相对较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差。原因: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4.(示例一)特点: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影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利于“士”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保证。(示例二)特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复兴;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影响: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解析】根据图表选取两个历史阶段,然后分别概括其特点,如选取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根据“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郑国邓析办私学;列子仲尼记载郑国伯丰子开办私学。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孟子、荀子和墨子等都创办过学校,招生讲学”概括出特点: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最后,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即可。如选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概括得出特点:教育复兴;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最后结合所学,分析回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影响即可第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