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考查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 数罟(cg) 洿池(w)B鸡豚(tn) 狗彘(zh) 庠序(yng)C孝悌(t) 饿莩(pio) 供养(gng)D衣帛(y) 王天下(wng) 不可胜用 (shng)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 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 F非我也,岁也:年成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是亦走也 B此所谓战胜于
2、朝廷无乃尔是过与 谷不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齐兵乃出 虎求百兽而食之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谨庠序之教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
3、”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10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A王好战,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金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2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未之有也。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是社稷之臣也。 D是亦走也。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无乃尔是过与。 又何求焉。夫晋,何厌之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14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5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B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1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B王好战,请以战喻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何以伐为C保民而王,
5、莫之能御也 D豫州今欲何往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8下列句中
6、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斯天下之民至焉A与相同,与相同B与不同,与不同C与相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2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
7、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三、课外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
8、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安慰。B徯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D反其旄倪 倪:小孩。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
9、霓也2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是动天下之兵也ABCD2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
10、“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26翻译下列句子。(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参考答案】1A(B项中“庠”应读为“xi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C项中“莩”应读为“pio”,声调易标错。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2.3(罪:归罪;发:打开)4(食:吃)5D(例句与A、B、C项的划线词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死”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6. D( 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7B(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中“孰”通“熟”。)8D(A项中“颁”
11、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9C(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10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11 12 13 14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15(国:指诸侯国的封地;家:指卿大夫的封地)16B(题干与A、C、D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17C(A句用“是”把宾语“尔”提前。B
12、句和D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题干中的句子和C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18.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19.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20.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21.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22.C(“固”应为“本来”的意思。)23B(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4A(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2
13、5A(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26(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14、。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 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