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少年教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本首诗,着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中华少年胸中真挚的爱国热情,读出中华少年欲投身祖国建设的坚强之心,还要读出中华少年内心的自豪与坚定。教学目标:1、正确读记“莽莽、立地顶天、阳关道、艳阳天”等词语,掌握多音字“劲、哈”。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了解祖国的昨天、今天、明天,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3、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独特感受,加深对诗歌的体会。l教学重难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
2、豪感。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与本首诗相关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等资料。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相关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等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以情激情1、导语: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一代伟人邓小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情系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更何况身为“中华少年”的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以主人的身份走进课文,展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2、导学:通过阅读资料,你们了解到了什么?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她的儿女,你感受到什么?3、板书文题后,读文题。
3、设计意图:以深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走进诗歌。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读略读提示,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2、学生自读诗文。3、讨论交流。(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4、再读,归纳内容层次。小组分节研读课文,组内交流:每一节诗写了什么?整首诗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安排材料的?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借
4、代,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写了祖国锦绣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和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继往开来,建设新中国。第6、7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总结全诗。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粗读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和初步的感知,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5、整体发展作铺垫。三、读懂课文,读出感情1、学习第1节诗。(1)这节诗中都写了哪些相关联的事物?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诗中写了哪些相关联的事物。(“高原和雪莲”“宝岛和乳燕”“草原和雏鹰”“黄土坡和山丹丹”。)(2)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3)抓住这些事物,再次深入地朗读这节诗,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在你的头脑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高原上的雪莲、宝岛飞来的乳燕、草原上翱翔的雏鹰、黄土坡上鲜嫩的山丹丹,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师生自由交流。(中华少年英姿勃勃、精神抖擞,正以昂扬之势屹立于神州大地。)(5)导学:让我们以自豪之情、豪迈之情朗
6、读这节诗。(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节诗。)2、学习第2、3、4节诗。(1)导学:是什么哺育和滋养了中华少年,从这三节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骄傲?请大家边读边批注感受。(2)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交流感受。(3)开放话题:在这三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人?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4)导学: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三节诗?(感激、自豪之情)(5)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节诗。3、学习第5节诗。(1)男女生分句朗读这节诗。思考:“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
7、千灾百难”这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中华母亲曾经历过哪些灾难?出示: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出示: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议一议:这两句诗中都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3)指名分角色朗读第5节诗。4、学习第6、7节。(1)分四组,每组担任一个角色朗读这两节诗。并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2)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3)中华少年都发出了
8、怎样的誓言?这些誓言要用怎样的朗读形式来表达?(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读。5、引读: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你听(生:芦笙和唢呐这就是中华的少年!)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以生为本,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联想诗的意境,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领悟诗的真正内涵。四、朗诵比赛,升华情感1、各组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3、师生评议后选出四名同学领读,全班合作配乐朗读英雄的黎明。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
9、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另外,还提出:第三学段要扩展阅读面。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英雄的黎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五、巩固练习,快乐闯关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
10、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打开“基础训练-中华少年”,一起来闯关吧!六、布置作业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课外搜集赞美祖国、赞美少年等相关主题的诗,抄写最精彩的部分。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外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开展更宽泛的学习,把课内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