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班别: 姓名: 学号: 评分:一、填空。(28分)1、1米=( )厘米 45厘米-6厘米=( )厘米37厘米+5厘米=()厘米 23米-8米=( )米2、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这个式子读作3、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6<27 ( )<3×74×()<15 35>7×( )4、在算式4×7=28中,4是( ),7是(),28是( )。5、先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八九( ) ( )二十四6、小芳和小伙伴们计划两天做100颗
2、星,昨天做了58颗,今天他们大约要做( )颗。7、一把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 )个是直角。8、算得积是18的口诀有()和()。9、在里填上“+”、“-”、“×”或“<”、“>”、“=”。86=48 3673-37 9×76522=4 436×7 189=9二、判断。(5分)1、9个相加的和是13。 ( )2、小强身高大约是137厘米。 ( )3、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 )4、计算48+29,得数大约是70。 ( )5、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1、5个3相加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3、A、5+5+5=15 B、5+3=8 C、5×3=152、用2、6、0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有()个。A、2B、4C、63、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大约还剩( )元。A、22 B、30 C、204、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 )。A、5×4 B、5×3+4 C、4×5-15、4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拥抱一次,共要拥抱( )次。A、3次 B、4次 C、6次四、计算。(26分)1、用竖式计算。(15分)90-47= 59+26= 63-28=37+46-54= 81-32-27= 42-34+57=2、列式计算。(8分)(1)5个6相加
4、,积是多少? (2)9的3倍是多少?(3)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多少?(4)比67多29的数是多少?五、画一画。(8分)1、请在横线上画 表示下面算式的意义。5×23×4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并写出它各部分的名称。·3、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六、数学广角。( 3 分)桌子上有钢笔、尺子、笔盒三种学具,三个人每人拿一种学具。小芳:我拿的不是笔盒。 小华:我拿的是尺子。 小飞:我拿的是小芳拿的是( ),小飞拿的是( ),小华拿的是( )。七、用数学。(28分)1、丽丽每天写8个大字,一个星期能写多少个大字?(4分)2、我
5、买5支玩具枪和1辆玩具汽车,一共要多少钱?(5分)9元 7元3、三年级植了8棵树,四年级植的树比三年级多15棵,五年级植的树是三年级的3倍。(9分)(1)四年级植了多少棵树?(2)五年级植了多少棵树?(3)三个年级一共植了多少棵树?4、 根据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10分)昆虫名称人数8121046(人)121086420二年级(1)班同学喜欢的昆虫蜻蜓 蝴蝶 蝉 瓢虫 蜜蜂(1)二年级(1)班共有( )位同学。(2)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比喜欢( )的少()人。(3)请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
6、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
7、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8、问题: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
9、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解答: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