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951KB ,
资源ID:205100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510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2 良 知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2 良 知 WORD版含解析.DOC

1、良知【画面描述】图片以现实中一个掩面痛悔的人为背景,主体是一个大大的“贪”字,造型是一个瘫坐于地的人,因贪念被囚高墙,脚戴镣铐,后悔哭泣。画面中心突出,采用形象化的“贪”字揭示贪念的后果,警醒世人。【寓意点评】贪欲等于自毁,请勿铤而走险。第1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2)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3)搏而跃之(使动用法,使跳起来)第2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古义:以(之)为,让(它)成为。今义:认为。(2)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古义:上天生育。今义:天然生成的。(3)为此诗者,其知道

2、乎古义:懂得道。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第3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其良能也(判断句)译文:这是本能。(2)亲亲,仁也(判断句)译文:亲近父母是仁。(3)决诸东方则东流(状语后置句)译文: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4)无他,达之天下也(省略句)译文: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于天下。“性善论”和“性恶论”综观人性论,主要有两个声音,那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人性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观念分别是善和恶,所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

3、然尤为重要。经思考后不难得出,自然界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弱肉强食所谓欺负弱小而畏惧强者,并不算是恶,但若是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恶了,所以可以说,人作为自然生物,其本性中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善”和“恶”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社会中有被普遍认同的心理和行为标准,就是价值观,或称为道德。抢夺,是违背道德的,是恶的;奉献,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这就是“善”和“恶”,“善”和“恶”体现出各种限制性,具有无常性,也就是说,“善”和“恶”并不是绝对的,而又如何能被视为人的绝对本性呢?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由“性善论”和“性恶论”组成的人性论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人性论本质上就是人性观。本板块

4、所选的是孔孟关于“良知”的四个章节,主要内容分别是:6.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调节的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7.孟子认为,人有才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8.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9.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1第六章中,孔子对人的性情提出了什么观点?_答案第六章是说人的天性是差不多的,后天环境的影响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孔子的这一说法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小孩子生下来时,的确看不出什么差别,随着人渐渐地长大,由于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性情、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日渐明显。孔子的这

5、一说法蕴涵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2第七章中,孟子认为人人皆有为善的可能,其原因是什么?_答案第七章写孟子对“良能”、“良知”的阐述。孟子认为,“良能”与“良知”是不需经过后天的学习思虑的天赋的本能,这是每个人具有的善性。作者以“亲亲敬长”来说明这种善性是人人本有的。正因为有“良知”、“良能”的存在,人人皆有为善的可能。3第八章中,孟子运用什么手法来驳斥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_答案第八章是孟子运用比喻的手法来驳斥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告子用“水信无分于东西”这一特性为喻,说明“性无善无不善”。孟子顺着告子的比喻往下说,也把人性比作水,不过换了一个角度。水都有向下流的特性,但是外

6、力可以使之向上流,孟子以此证明: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可能改变其善性,使之成为不善者。这里,充分展示了孟子机智的论辩之术:接过对方的话头,变换角度,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4第九章中,孟子对当时较流行的三种观点是如何进行反驳的?这里,孟子的“善”具体指的是什么?_答案第九章记载的是关于人性问题的大论争中的一段对话。首先是孟子的弟子公都子提出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三种观点:“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并且列举了一系列史实,然后反问孟子:“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对这三种观点都持反对态度,分三步进行反驳。首先是把“善”分成两种状态:一是本性之“善”,是理

7、论上的善,是人人皆具备的;二是表现出来的“善”,是事实中的善,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所说的性本“善”的“善”是指前一种意思。接着指出人性中天生具有的“四心”及由此而形成的“仁义礼智”、“四德”。“四心”是人人天生具有的,是“善性”,“仁义礼智”是“善德”。然而“善性”具有不稳定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最后引用诗经中的话说明,“善性”发展成为“善德”,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的修养功夫。当“善德”养成之时,人才能真正地成为善人。这里,孟子的“善”,首先指的是仁义礼智诸德行和符合它们的德行;其次是指人的优秀性;最后指的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阅读课文9,完成后面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

8、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与均为助词“的”。B项,连词,就;名词,规律。C项,代词,他的;副词,可译为“真”。D项,连词,所以;副词,故意。答案A“之”的用法分类用法具体用法解说用法举例动词可译为“往”“到”辍耕之垄上代词人称代词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师说以贻之提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均之二策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译为“我”“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宋何罪之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9、的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顷之,烟炎张天6孔子说:“人的性情本相近,因为经过的调节不同,便相距很远。”论语阳货第十七7孟子说:“人不待学习便能做到的,这是本能;不待思考便会知道的,这是本能。两三岁的小孩儿,没有不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恭敬兄长的。亲近父母是仁;恭敬兄长是义;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于天下。”孟子尽心上8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之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不善的区别,正同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相类似。”孟子说:“水确实没有东流西流的方向,难道也没有向上或者向下的方向吗?人性的善良,正好像向下流的水。人没

10、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戽水使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使它如此的。人可以使他做坏事,人性由善变为不善的变化也像这样。”孟子告子上9公都子说:“告子说: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也有人说: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武王在上,百姓便趋向善良;周幽王、厉王在上,百姓便趋向横暴。也有人说: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所以以尧这样的圣人为君,却有像这样不好的百姓;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这样恶的侄儿,而且为君王,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如今老师说:本性善良,那么,他们都错了吗?

11、”孟子说:“从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不过不曾探求它罢了。所以说: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经放弃,便会失掉。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本质的缘故。诗经说:天生育众民,每一样事物都有它的规律。百姓把握了那些不变的规律,于是乎喜爱优良的品德。孔子说:这篇诗的作者,真懂得道呀!所以有事物,便有它的规律;百姓把握这些不变的规律,所以喜爱优良的品德。”孟子告子上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