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知识复习一、易读错的字藻饰(zo sh) 狡黠(xi) 诘难(ji)聪颖(yn) 滞碍(zh) 劝诫(ji)惆怅(chu chn) 真挚(zh) 渲染(xun)意蕴(yn) 寂寥(j lio) 谚语(yn)歌谣(yo) 契合(q) 海啸(xio)苟安(u) 拘泥(j n)寻章摘句(zhi) 味同嚼蜡(jio)吹毛求疵(c) 狂妄自大(wn)身临其境(ln) 浮光掠影(l)心旷神怡(kun) 栩栩如生(x)信手拈来(nin)二、易写错的字(括号内为正确的字)饴(怡)情 炼(练)达 狡黔(黠)拮(诘)难 要决(诀) 惆伥(怅)暄(渲)染 估(姑)且 拢(笼)统寂廖(寥) 歌徭(谣) 锲(契
2、)合海哮(啸) 拘昵(泥) 高谈扩(阔)论寻张(章)摘句 吹毛求庇(疵)狂忘(妄)自大 开卷有义(益)心犷(旷)神怡 朝朝慕慕(暮暮)目不忍堵(睹) 信手捻(拈)来三、易用错的词语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不能理解成“高声谈论”。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不能理解成“用空话、套话装饰文章”。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注意与“求全责备”区别,不能理解成“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不能理解成“细细品味字词”。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
3、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注意与“囫囵吞枣”区别,不能理解成“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强调画家作画时,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比喻做事之前已
4、经有通盘的考虑。不能理解成“胸中有竹子”。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注意与“走马观花”区别,不能理解成“粗略地观察事物”。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注意与“变幻莫测”区别,不能理解成“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四、常考文学常识1谈读书一文的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新工具论随笔等。2不求甚解一文的作者是马南,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代表作有燕山夜话等。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5、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3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作者是李可染,齐白石的弟子,他是画家,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作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等。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
6、”,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无言之美一文的作者是朱光潜,美学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5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文的作者是叶圣陶,文学家、教育家。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等。6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包括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三个要素。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