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修改润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修改润色对作文的重要性。2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能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过程与方法1反复读原文,找出其中的问题。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切磋、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善作不如善改”,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而且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再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修改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
2、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给一篇文章修改、润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希望这一课的学习能给你一些启发。二、文题展示1阅读课本给出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试着修改润色这篇习作。2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修改。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3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三、写作指导1(1)读题审题。仔细阅读寻人启事这篇文章,首先分析这篇文章有哪些优点,哪些存在着不足:叙述方面太多平铺直叙,缺少情感的流露,缺少人物内心的
3、刻画;有人物的语言描写,但是缺少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刻画;文章结尾没有新意,这篇文章立意应该很好,但是最后没能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愧疚。这些不足之处就是下一步作文润色的地方。(2)修改润色。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润色文章,让内容不要过于平铺直叙,学会使文章变得曲折起伏,增加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等,使内容变得充实、具体,增加可读性。学习组织语言,使语言更加流畅、有表现力,动笔前要反复斟酌,以防“点金成铁”。无论是改动还是增删文章内容,都要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明确性。2(1)审读原作。学会用批注法审读原作,找出一篇原来的作文,先从词句角度审读,标注错别字或不通顺的语句。然后审读原作的立意、语言、
4、主题、结构等方面的不足。接着制定出修改润色计划,打算怎样开头、结尾,怎样用好的语言表现主题,怎样使作文更加完美,具有可读性等。(2)修改润色。尝试两遍阅读修改方法;第一遍顺读作文,标注出认为现在阅读拗口、不通顺的句子和错别字等;第二遍再读作文,要在内容和语言等方面有欠缺的地方进行修改或增删。修改后可以再顺读一遍,确保修改后的作文要比原来的作文更出彩。3(1)思路点拨。首先要梳理出自己写作的基本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总结过去自己写作中的成绩和不足。(2)方法指导。关于作文润色有两个层面的事情要做:一是要做到文从字顺,即符合作文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念文章的办法,即凭借自己的语感,你会发现有许多感觉
5、不对劲的地方,往往这些地方是不通顺的,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这些地方就需要改动。二是要做到文采奕奕,这需要自己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用词就不只是“准确”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了,要生动、形象,要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完此次作文后,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之外,立意、结构等方面还需要作哪些修改。四、范文评析【原文】我是这样成长的“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6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3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
6、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告别了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7、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
8、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确了人生奋斗的方向!【改后】童年的影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童年那段欢乐的时光还会再来吗?我等啊等,总不见它回家的身影,它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我满心留恋地翻开影集,才知道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知道时光总是要流逝的,只有影集才能保存它的倩影。看着一张张照片,一行行成长的足迹映入我的眼帘5岁吟颂诗篇5岁的我是一张白纸,那时的我对世界还很懵懂。妈妈是我第一任老师,教我背很多古诗,背很多儿歌,认很多字,为我打开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当我看见清清湖水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
9、脱口而出;当我看见满塘荷叶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便随景而出。母亲把我带上了朦胧而充满诗意的文学之路。8岁挥毫泼墨6岁时我已经跟着爷爷学习书法了。8岁时,在爷爷的鼓励下,我首次亮相电视台,为全国观众展示书法才华,并获得优秀奖,在人生路上留下第一个闪亮的足迹!它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在那以后,我还获得了世界少儿书法大赛第六名。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书法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在省书法大赛中不断赢得一次又一次金奖。书法不仅让我提高了修养,而且让我懂得了“爱拼才会赢”的道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
10、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
11、0岁成长烦恼随着年龄的渐长,我的学习负担一天天加重,这时我才懂得了学习的艰辛。看到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认真,我才知道什么叫竞争。于是,我也狠下功夫,苦读诗书。那时的我已经知道什么叫目标,知道了什么叫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懂得了成长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的烦恼,懂得了获得成功需要付出不尽的汗水,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
12、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2岁走向成熟12岁是我人生经历的转折点,是我离别童年走向少年的转折点,我感觉自己在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我得到过很多荣誉,很多奖状,并多次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英姿”,但我更尝过不少的苦痛,尝过无数次的失落。成功了,我不骄傲,失败时,我不气馁,就这样,我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成长,在一次次成功和失败中走向成熟!合上影集,我似乎看到路还在不断延伸。看着这或长或短的人生路,我看到了童年的梦想,在流淌,在长大,在飞翔“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
13、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总评:这篇习作选择了翻阅影集这条主线,将生活中的剪影一张张地铺在这条主线上,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撷取了成长路上的四朵浪花,精彩呈现:一是巧妙选“点”,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截取了5岁、8岁、10岁、12岁的成长片段,并用小标题有条有理地展示了成长的历程,表现了自己成长和奋斗中的喜悦和艰辛。二是善于描“细”,如5岁的看水吟水、观花颂花的描写,这些都是很生动、很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些细节使得文章内容更充实、更生动形象。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后,借此抒发了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叹,使得主题得以升华,且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