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朱元思书祁秋艳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悟课文的音乐美2、理解文意,体会富春江山水的意境美3、体会作者的志趣美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的 (学生齐声回答)。2、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解释课题给朱元思的信(与:给;书:动词作名词 信)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 这是一篇骈体文(二)诵读课文1、请同学范读2、纠正字音3、齐读课文4、导:这封信写得美不美?作者居然把一封信写得如此之美!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秀丽、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
2、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5、听录音朗诵(二)体会富春江山水的意境美1、齐读文章第一段指导:开头两句应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最后两句应带着欣赏的态度,显得非常陶醉。2、请同学翻译一下第一段指出不足,明确重点字句的含义3、展开想象来诵读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们坐在船上,跟着水流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间独一无二的。我们真是看呀看不够。4、尝试背诵第一段5、提问这一段是总写还是分写?那句话概括了富春江的总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之异1、接
3、下来作者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和水之异。往下看,哪些句子是写奇山,哪些句子是写异水的?2、我们一起来背诵,先背诵“异水”的部分。(师生齐背,点学生背诵,学生齐背)3、写了水的几方面?(三方面)提: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是写水清)总结:水色 水清 水急4、再背“异水”,背出情采指导:“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新奇的神情,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读得悠然自得。“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甚箭”“若奔”要重读。5、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以上三个写“异水”的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
4、何不同?直接和间接;静态和动态7、动静、直接间接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山之奇1、齐读2、背诵“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背诵出气势来)注意:寒树,就是看起来阴森森的树,树长得茂盛而颜色幽深;负势竞上,是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轩邈,高和远,这里都是动词用法,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导:高山是静态的,生长也是默默的,作者用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问: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是从哪一感官来描写的?(从视觉上写树,化静为动,从而写了山之奇。山奇,奇在满山的树木都竞相往高处、宽处竞争,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3、继续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泉水、鸟、蝉、猿)通过
5、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响声|听觉)4、作者通过听觉来写山。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啭百穷,有的百叫不绝。这是否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嘈杂的景象呢?明确:否。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上、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和谐的自然之声,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它们不为名,不为利,既不是逢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所以,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而社会上官员场合、商人场合的一些声音,都是污浊
6、的,不纯洁的。作者以闹写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赞美之情。5、齐读:“鸢飞戾天者”到“窥谷忘反”(1)请同学翻译(2)背景链接:作者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注: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返”说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3)这里是写人呢还是写水?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写山水之美。
7、反衬,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6、背诵最后两句(1)翻译(2)讨论: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已经点题,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呢?最后两句是否应该删掉?仔细品读全文,带着感觉去读,思考作者留下这两句话的原因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一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儿,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船一直是在前进的)用陆游的话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这两句放在最后还是有些道理的。(三)课堂总结1、学生齐背全文2、师: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今天,我们读了吴均的骈文书信,同样是“文中有画”,这就是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四)拓展随着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想象,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精致?让人欲想欲觉得有吸引力。把它写出来。(20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