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历史(A卷)人教版一、选择题1. 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B. 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C. 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D. 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国君即位、卿大夫和诸侯任职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需要去祖庙举行重大典礼,突出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即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扩大统治范围无关,A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C
2、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加强统治,C排除。故选D。2. (2020重庆南开中学高三5月月考25)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A.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B.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 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唐制”“门下省”“给事中”等信息可知,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为后世所沿用,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故选A项;三省体制下一道指令的下发需
3、要经过多道程序,并不利于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下,君臣关系不可能趋于平等,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本身就是中央体制,有利于加强君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3. 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A. 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 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 内阁决策受到削弱D.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内阁、军机处都只是在遵照皇帝的旨意处理政
4、务,决策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表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A排除;内阁与军机处都服从于皇帝一人,没有制衡,B排除;内阁只有票拟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C排除。故选D。4.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A 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B. 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C. 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D. 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并所学知识可知,随
5、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有所增加,才会出现材料中提及的现象,故可以说明当时的雅典民众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的管理。B正确;担任官职的机会较大,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公民可以广泛的参与国家管理,并不是显示其弊端,C错误;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D错误。故选B。5. 对于当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西方有评论家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有人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这里的“它”最可能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6、【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政治家”等,可知该项制度应该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D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草根”政治家这种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选派代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C项都错误。6. 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A. 农村经营方式变革B. 首批经济特区创建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 对外开放体系完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财政体制大包干扩大外资权限搞活金融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财政、金融体制的调整和对外资企业的政策
7、,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村经营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首批经济特区指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材料也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对外开放体系完善,故D项错误。故选C。7.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 科研人才大量涌现B. 才学成为选官的唯标准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两汉时的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闾评议;而魏晋
8、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可知古代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录用权逐渐加强,C正确;古代选官制度是为政治服务,而且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并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排除A项;才学并不是唯一标准,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官僚政治秦朝已经形成,排除D项。8.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 加强了国家治理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消除了土地兼并D. 解决了王国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
9、】据材料“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可知,上计制度使国家赋役征派、政策制定更有据可循,加强了国家治理,故选A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上计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但“消除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官制的设置有关,上计制度只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国问题是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的,上计制度不能解决该问题,排除D项。9.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
10、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B.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10.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
11、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 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 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非是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与缓和两党矛盾也没有必然关系,更不一定会加强联邦政府的
12、行政权力,排除ABD项。故选C。11. 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A. 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B.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C. 增强了行政机关活力D. 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严格的淘汰与退休机制,现在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领导班子,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竞争机制,从而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故选C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时间为
13、“1982、198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十四大会议,公务员制开始推行是1993年,故排除B和D。12.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 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B. 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C. 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D. 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的“霸王道杂之”、“无教五刑”、“礼、法”可以看出统治者都强调两种手段礼与法,因此D项正确;其余的选项都只强调一种手段,故排除ABC。13. 12-16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
14、本原则和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A. 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B. 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C. 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D. 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答案】B【解析】【详解】12-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生、兴起和扩张的时期,此时对罗马法的注释、评论、解释和适用于法律实践,是为了从罗马法中寻找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法律观念和内容,说明罗马法承担了时代的需求和价值,故选B;这一热潮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基础的奠定无关,排除A;这一热潮是基于罗马法的创新,并不是继承古罗马文明,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点睛】14. 著名法学家江
15、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A.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B. 罗马法的内容适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D. 立法从以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摸着石头过河【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私法更多强调的是商品经济下的财产关系、经济纠纷,而“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所体现的是中国对法律观念的一个转变,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遵循市场经
16、济的规律本位,故A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制时代的法律,不适应现代中国,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不能体现,排除D。15. 我国82年以前的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A. 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 我国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C. 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提高D. 国家机构的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所以A项错误,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并以法
17、律制度加以保障,所以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群众的法律意识问题,排除A;国家机构的地位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排除掉C、D。二、非选择题16.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政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九卿”职责表格(注:“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之称)材料二 唐“六部”职能表格(1)据材料,指出秦九卿与唐六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唐代六部机构中,“吏部”“户部”分列前两位,说明其原因。(3)钱穆先生认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对此说明你的理解。【答案】(1)相同: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分工明确。不同点: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
18、理国家行政事务。(言之成理,如从分管事务之多少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2)原因:吏部与各级文官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3)理解: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容易形成权臣专权;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使国家决策体制日益规范化【解析】【详解】(1)相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和六部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从职能看,九卿和六部分工明确。不同点:从职能看,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根据材料中六部职能可以看出,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
19、知,封建社会是官僚政治,吏部与各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官僚体系运作以及整个体制的运行都需要财政支持,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3)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下,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容易形成权臣专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从国家决策层面看,三公九卿至三省六部,体现了国家决策体制日益规范化。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
20、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21、十五讲材料二 根据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监察委员保障法,保障委员的监察权力。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上至总统下至地方小吏,凡违反国家法令、贪赃枉法,损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弹劾。1937年,国民政府在各省设监察区,派遣监察使。监察使不但行使弹劾权,且负责各区内公务员的行动,人民疾苦和冤情,区内公署之设备等事项。摘编自张爱华、王占华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实践初探材料三 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保障了我国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
22、行稳致远。这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监察休系,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街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摘编自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推进监察工作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加强监察立法的意义。【答案】(1)演变: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监察区数量增加。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州力量不断强大,最终威胁中央集权。(2)原因:孙中山民
23、主共和国方案的影响;国民政府组织大纲的影响;遏制国民政府官员违法及腐败行为的现实需要;在抗日战争期间推动全民族抗战和统战的需要;巩固国民政府统治的需要。(3)意义: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衔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可归纳出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根据材料“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
24、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根据材料“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可归纳出监察区数量增加。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汉朝监察制度的影响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清明、督导官员及地方权力不断扩大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根据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可归纳出孙中山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影响;根据材料“1925年国民政府组织大纲中“设置监察部”的规定”可归纳出国民政府组织大纲的影响;根据材料“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上至总统下至地方小吏,凡违反国家法令、贪赃枉法,损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弹劾”可归纳出遏制国民政府官
25、员违法及腐败行为的现实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在抗日战争期间推动全民族抗战和统战的需要和巩固国民政府统治的需要等方面也是重要因素。(3)影响:根据材料“这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中国特色监察休系,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街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
26、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摘编自陆涵缘浅析与(唐律疏议的差异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
27、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
28、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治思想的进步之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答案】(1)差异: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而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而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原因:思想: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入法);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经济: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政治:中国是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进步:制定宪法作为法治的前提(反对人治);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兴民
29、权);实行司法独立。(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析】【详解】(1)差异: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得出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根据“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得出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根据“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得出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根据“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得出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根据“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得出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
30、法简洁;根据“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得出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原因: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可得出在思想方面,唐律疏议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得出法学总论受自然法思想和基督教影响。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是自然经济为主;罗马商品经济发达。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是高度专制中央集权;罗马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进步:根据“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可得出制定宪法作为法治的前提;根据“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得出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兴民权);根据“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
31、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得出实行司法独立。(3)意义:根据“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可得出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再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方面进行概括。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32、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城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
33、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说明:论题切合“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这一探究主题,体现时代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即可。如”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
34、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的发展”等。阐述需要任选两个时期,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反过来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进步。示例一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
35、社会特征。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事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改革开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示例二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杜会的发展进步。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6、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37、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任选两个阶段,围绕论题,论述清晰,符合史实即可。)【解析】【详解】据材料“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得出,所述为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发展演变,可以从纵向来看,突出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发展演变的时代性,即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依据材料所给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从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方面确定主题,即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杜会的发展进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