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61KB ,
资源ID:2029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29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

1、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杨华当 【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本单元还选入了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提示里告诉我们,本单元主要是学习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初中有长足发展,且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2由于

2、古今汉语的变化,多数学生能够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但对于一些文言语法知识还很模糊,不能准确地翻译,限制了对古人思想的准确解读能力。【教学建议】1、课文第三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可参考课文研讨作适当讲解。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诵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准字音。【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积累“数”“发”“胜”等文言实词,“以”“之”“于”等文言虚词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2.鉴赏孟子的论辩特色。3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虚词、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

3、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教学时间导入引出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初中时大家已经学过孟子的文章,都是劝说君王施行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也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而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总体简要概括孟子思想及本文的主要内容。3复习了解作者与学生一起回顾关于孟子的文学史常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别名子舆,(同“于”的音),汉族,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

4、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1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加深对孟子的了解2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对外征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因此争夺人力,成为当时统治者的

5、当务之急,鉴于此种情况,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帮助学生孟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导诵读读准字音句读狗彘,庠序,饿殍,鱼鳖注意句读,语速和语气帮助学生朗读和背诵全文3文本分析分析理解第一段1、理解“凶”、“河东”、“之”的意义与用法。2、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为何有此一问?明确:“王好战”,说明梁惠王希望提高梁国的国力进而在征战中获得优势,而只有增加人口才能达到目的,故梁王开门见山地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凶:荒年河东:古今异义之:取独识记常见实词与虚词用法,理解文章内容5分析理解孟子的回答针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是如何回答的?为何这样回答?明确:1、孟子以战设喻,指出“五十步”与“一百步

6、”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逃跑行为,梁惠王移民赈灾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形式上和数量上不同而已。2、之所以用打战作比,是因为梁惠王好战,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之:动词词尾,无义。或:有的人。何如:怎么样,宾语前置。直:只是,不过。是:这。走:跑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孟子的辩论特色。5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内容孟子认为如何才能使“民加多”?明确:首先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王道的开始;其次要“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7、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而达到实现王道的目的。概括地说就是:顺应自然,保障民生,施行教化。违:耽误。胜:尽。养生丧死:丧,为办丧事;生、死:动词作名词,活人死人。树:种植。衣:穿。谨: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检:制止。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涂;通途。理解孟子”仁政“主张,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5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明确: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狗彘食人食”和“途有饿殍”对比,是多大的反差!多么的不仁和残忍。而把“途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吧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了解当时的百姓生活,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文

8、本概括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全文的论证结构式怎样的?明确:第一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学习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技巧。3技法探究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

9、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词丰笔活,理足气盛。3、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了解和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3作业背诵全文。熟练地背诵全文,完成本科校本作业。1附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内容:一、提出问题:民不加多二、分析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一样三、解决问题:顺应农时,发展生产,教化百姓批评虐政写法: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3、善用比喻、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教学反思:自主疏通,交流强化文言文如何疏通文字,历来是大家揪心的一个环节。串讲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可是繁琐低效,出力不讨好;不串讲又担心学生学得粗糙.最后,似乎还是因为检查才促使学生对照资料强化学习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运用自主疏通效果检查交流强化的程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效果检查不是检查每一个孤立的词语,否则又会陷入繁琐低效,以致回到教室串讲的老路上;效果检查应该侧重文章层次以及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强化对一些关键实词的理解与记忆。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