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基础知识结构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1、间接影响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许多因素会影响价格。2、直接影响因素供求。间接因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3、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1)买方市场: (2)卖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
2、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内容:(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含义:(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既可以指价值总量,也可以指单位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既可以指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指个别劳动生产率。要进一步理解,读下表:钢笔制造业该部门一个工
3、人原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个别劳动生产率再提高一倍一定时间内8小时8小时8小时使用价值量8支16支32支劳动生产率每小时1支每小时2支每小时4支单位商品价值量1元(价格)05元05元商品价值总量8元8元16元根据表格,总结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下: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越多。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4、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所以,一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4、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类别关系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反比)不变(无关)减少(反比)不变(无关)增加(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变(无关)减少(反比)不变(无关)增加(正比)增加(正比)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5、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有关商品生产的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是有关商品交换的规律。)(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二 价格变动的影响(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价
6、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是不同的。(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互为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1)互为替代商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在可以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2)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在有互补关系
7、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2、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
8、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重点难点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4、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热点材料分析热点材料:(1)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法改委于2004年6月日正式颁布实施汽产生发展政策。政策明确提出要通过本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9、并在2010年前是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过,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政策强调要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捯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2)2004年5月被称为中国轿车市场的“黑色5月”。连续三年增幅保持50%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2004年5月份的销量出现全面滑坡,比上月骤然下降20%,库存积压量占到总产量的的10%以上,有的企业销售量下滑30%以上。专家预计,2005年我国轿车产能利用率将跌到55%。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据
10、报道,我国许多地方目前仍然在上马汽车项目。目前全国27个省市已建成汽车生产线,整车制造企业达123家。(3)2004年5月17日,轿车销售季军上海通用汽车集团宣布正式启动“别克突破2005”战略行动,开始全线降价。一个月之后,占有中国轿车市场30.8%份额的大众品牌也开始全系列降价。这是中国轿车销售前两名首次联手降价。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6月份我国汽车销售价格比2003年同期下降9%。解析:(1)商品的价格是有价值决定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商品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其价值量不断降低;又由于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而同时市场需求量并没有随之
11、提高,所以汽车产品的价格下跌成为必然。(2)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合理的降价销售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行为,它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促使企业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降价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使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受损。对于价格战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要依法予以制止。(3)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一定条件下,降价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但从长远看,还在于加强技术开发,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否则,近日用降价夺来的市场
12、,明日就可能因技术差距,或者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而被迫让出。巩固训练:1、2004年6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品牌营销高峰论坛上传出消息,车价仍有下降空间,降幅在10%-20%左右。其中中高档车降幅较大,低档车降幅较小。当前,众多厂商都认为汽车的价格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你如何看待车价下降这一现象?作为汽车生产厂家,除了降价外,你认为还应该怎么做?答:(1)价格竞争是企业间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供给和需求。如果某汽车生产厂家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前提下降价销售,
13、则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使消费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降价方式是可行的;反之,则是不可行的。(2)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生产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遵循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强化品牌意识,注重企业形象,搞好产品售后服务,积极为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2、2003年国庆节前夕,某市小灵通业务正式开通运营,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旋风,人门趋之若骛,短短几个月,用户突破10万大关。小灵通为什么在市场上能如此“灵通”?其实奥妙很简单:便宜。由于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因此各地电信部门都按照3分钟两角钱的市话价格收费。小灵通对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竞争力不言而喻。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小灵通的“灵通”给商品生产者什么启示?答:(1)材料反映了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供求。因为小灵通通话价格低廉,因此受消费者的欢迎。(2)商品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