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数学教案6的乘法口诀教案3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2、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整理6的乘法口诀,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套表格、口诀卡若干教学活动:一、情景导入1、课件展示:帮助小女孩解题。复习旧知。2、与小女孩比一比,一起学习新的口诀,看谁学得好。地点就在水族馆二、探究新知师:比赛分三部分进行。现在开始第一项比赛:看图填表1、课件展示:了解一条小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并示范填表鱼(条)123456(个)6122、学生独立完成填表练习。3、反馈,并寻找规律。(课件演示
2、)师:第二项比赛开始!排坐的两个小朋友可以合作完成,一人说算式,一个写算式。看着这些图和表格,你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来。看谁写得又多又对。1、两人小组合作写算式。2、反馈,和小女孩对照答案,并说清自己的想法。(课件展示有关6的乘法算式)师:第三项比赛就要开始了,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1、老师示范编第一句口诀:一六得六2、学生独立完成编口诀,如果遇到问题了可以找排坐或四人小组内的成员帮助解决。3、展示自己编的口诀。4、讨论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记住这些口诀。5、课件出示口诀,全班齐读口诀三、练习师:学了6的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1、谈话交流:我们每天上几节课,你想到了
3、哪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2、摆图形,算小棒。(做一做)(课件展示)3、摘苹果。(课件演示:算对了就把相应的苹果摘下送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65=64=63=16=26=66=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
4、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4、比一比,
5、谁在2分钟内得分最多!(课件出示,每题5分)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四、总结1、今天大家学会了什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回家后,看谁能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聪明的大脑,发现我们生活中用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