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目标检测试题一、 填空: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再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或只有,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4、甲数比乙数少15,乙数是30,甲数是。5、85减去13,差是,再除以9得。6、一本故事书有40页,看了8页后,剩下的4天看完,要求平均每天看几页,必须先算出。7、芳芳有一些邮票,用去18张,还剩6张,原来有张。二、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484 751836=42 =7554=8=212628 15287=28 =437=16 =61三、 判断:1、639
2、27应该先算639。2、946=903、要使6( 5)=48, 里应该填3。 五、 应用题:1、 光华路小学买了1个排球和4个铅球,共用去42元。如果一个排球18元,那么每个铅球多少元?2、 苹果树有8行,每行8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0棵,梨树有多少棵?3、 生产小组上午接到38件生产任务,下午接到34件,把这些任务平均分给8个小组,每个小组生产多少件?每个小组3人,平均每个人分几件?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
3、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4、 一本故事书85页,小明每天看6页,看了9天,小明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本书还剩多少页?5、 学校买了40盆菊花,6个教室,平均每个教室放6盆,剩下的放在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放多少盆菊花?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
4、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
5、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6、修路队修一段长60米的公路,前3天已修了42米,剩下的要2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