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二、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品句,体会母亲对我无私的爱,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作课题的深刻含义。四、教具学具: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叙事散文,生读题。2请大家伸出手和我一起写课题。作者:孙友田3一起来了解这位作家。ppt出示:孙友田:
2、著名的煤矿诗人。在煤矿生活十多年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10部诗集。其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月光启蒙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师: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师:孙友田从普通的煤矿工人成长为一名诗人,与小时候母亲的启蒙分不开!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1刚才在后台,你们将课文读了几遍了?将你感觉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举手示意。2出示:褂俺颖豁笆辰澡搂凤割筛轿帐师:课文读顺了吧!谁来读本课的生字。相机纠正字音。3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草筛大米坐花轿红帐子师:放到词语里请你读。强化轻声。一起读一遍。有没有哪些词语比较陌生?(“筛子”离大家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以
3、前的筛子是由竹子做成的,圆形,里面有小洞。把大米放在里面筛一下可以去除杂质。所以“筛”这个字是竹字头,下面是个“师”字。)再仔细看一下,待会儿来默写。出示:chenfngshijio时()()凰()大米坐花()师:谁能又对又快又好地将这四个词语写完整?开始动笔。提笔就是练字,注意写字姿势。师:看看你写得对不对,屏幕显示正确的,写错的赶快拿笔订正。师:展示其中一位同学的作业纸,这些字写得对不对?写得美不美?(“凤凰”的“凤”笔画最少,要写好可不容易!跟老师书空,腰部略收又靠上,中宫紧凑字稳当。在本子上再写两遍。)出示:莲花落混沌师:这一课还有两个多音字,一生读,齐读。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
4、,以前叫花子乞讨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师:“混沌”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以前在开天辟地这一课中见过,请你读。(ppt出示: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放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师:在这里“混沌”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状态。)师:在这篇课文中,用混沌写什么?到文中找出含有“混沌”的句子。(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师:这里的混沌又是什么意思?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母亲让我从混沌
5、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生:启蒙。)三、理清脉络,朗读歌谣。1母亲不识字又是怎样来启蒙我的呢?请大家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谣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师:了不起!浏览了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2.刚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读到歌谣时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了。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这些明快、风趣的歌谣、童谣,作者花的笔墨也最多,再来读一读!出示歌谣和童谣,指导朗读。: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关注月景,品味语言。1读叙事散文,不仅要关注作者
6、描述的事情,还要关注作者描写的景物。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景物的句子,认真听老师读两遍,用心记住。2谁记住了?你真了不起!咱们一起说一遍。3这优美的句子值得我们背诵积累,拿笔写下来。注意开头空两格,行款整齐,力求美观。4.这位同学写得又快又好,大家看写得对不对?写得美不美?5.学生写字,师巡视指导并反馈。月光启蒙教学反思感性语文着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学生去体验、感悟、吟咏、意会、遐思、神往、个性解读、多元理解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文课呼唤感性。笔者结合月光启蒙的教学来谈谈关于感性语文的思考。一、感性在情境创设中开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
7、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由题入手,是我备课的首要环节。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启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月光”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一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引领我走上诗歌之路。作者的成就显然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则是教学的中心,正是母亲把她对孩子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
8、了“我”,让“我”受到最初的启蒙,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美妙,感受到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到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鉴于此,考虑到课堂容量的有限,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感受歌谣的深远意境,体会母亲用歌谣的形式激发“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作为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之美,三读感悟情感之美。我注意到,课文插图也很精美,可谓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在教学伊始,我便直接呈现插图,配以轻柔的月光曲,饱含深情地描绘这幅月夜美景图,借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情感基调。初读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感悟月夜之美,我依然从
9、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说出夏夜月光下小院的美妙,再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月光下的恬静和安详,再次体会夏夜的美妙。教学歌谣时,考虑到内容浅显易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受到母亲的勤劳,体会到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动情的引读、学生情不自禁的接读将课堂推入高潮,当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飘满整个小院,飘满整间教室时,我们的心也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课文开头所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学生已经心领神会:童年的夏夜,有母亲的歌声相伴,有着芳香的音韵相伴,怎能不美妙呢?当再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分明能感受到他们的投入,听出来他们已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着的“情”。通过这三个层次的体验,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重难点不攻自破。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