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后篇巩固探究学业水平引导1.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曲阜(今山东曲阜),用太牢(指牛、羊、猪)祭祀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孔子的皇帝。对上述历史现象最合理的历史解释是()A.汉初已经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B.汉初统治者利用儒学压制其他学派C.汉初儒学在学术上占重要地位D.汉初儒学是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解析:汉高祖祭祀孔子,只能说明汉高祖对儒家学派的重视和儒学在学术上占重要地位,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学派,因此,A、B两项无从得出,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因此,D项的解释也不合理。答案:C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2、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在儒学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就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答案:C3.“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从思想的联系来看,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明显的继承关系”主要是指董仲舒()A.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B.继承并融合了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C.结束了文化争鸣的局面D.以新儒学开创了思想统一的新局面解析:董仲舒在创立新儒学的过程中,糅合了诸子百家中
3、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主张。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B4.董仲舒“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学说,两者“各有源头,各有流变,互有交错,互为消长”,其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弘扬先秦诸子的学说B.重建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C.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D.促进对天与人关系的探讨解析:董仲舒有关“天”的思想,旨在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合法性,以重建道德思想和伦理秩序,为封建统治服务。故选B项。答案:B5.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张体现了()A.“人之性恶”的观念B.“君权神授”的理念C.“天人对立”的观念D.对道德教
4、化的重视解析:题干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上天立王的目的是使百姓“善”,把皇帝治理百姓的权力归结为天意,这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B项。答案:B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而汉武帝时董仲舒创立新儒学,主张大一统,发展完善了君主专制理论。故选D项。答案:D7.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明朝廷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有可能源于()A.先秦儒
5、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解析:题干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天人关系,这种思想源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故B项正确。答案:B8.导学号10234003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经世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答案: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6、要求。秦和汉,对经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尊重经学,以利禄的手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为外施仁义。”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态度“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统治者重视经学的举措。参考答案:(1)秦朝“焚书坑儒”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同封建官僚政
7、治密切结合,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以此激起重视经学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的目的。其手段体现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学术界认为,汉武帝时期,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的新形势,给思想界、学术界提出了新任务。“新任务”应是()A.创造出各种新思想以促进文化繁荣B.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创造出适合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D.为实现儒家独尊创造各种条件解析:汉武帝时期,为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迫切需要一种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项。答案
8、:C2.董仲舒的思想虽然融进了法家和其他学派的思想,但其学说“原本来源于孔子的思想”。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仁、礼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B.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主张D.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解析: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仁、礼都是“五常”的重要内容。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A3.西汉时期,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张()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
9、,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为臣纲”解析:题干材料中认为,“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杀不法大臣以谢天,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答案:C4.董仲舒提出“天,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A.树立君主权威B.宣扬“君权神授”C.提高儒家地位D.制约绝对君权解析:董仲舒把汉代思想家总结的秦亡教训和儒家所主张的仁义,提升和放大到宇宙论的层次上,这主要是为了制约绝对君权,以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答案:D5.汉代,儒学从诸子百家之一迅速取得绝对优势,并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它()A.注重道德教化B.糅合了百家之长C.
10、借助政府力量D.同教育密切结合解析:儒学形成独尊局面,主要是因为它适合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得到了政府的推广和支持。故选C项。答案:C6.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秦汉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秦代焚书坑儒,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绝其他学派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激起社会反抗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秦代的“禁”与汉代的“尊”都是为了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7.导学号10234004公元前140年,董仲
11、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B.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C.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D.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解析:“仁”“谊”“礼”都是儒家的思想。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传授儒家思想,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统治。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8.西汉太学设立后,博士弟子有一定的名额、待遇、考核和任用程序,其成为进入仕途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儒学成为“官学”。这反映出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得益于()A.西汉政府设置专
12、门传授儒学的机构B.西汉政府办事程序的严密C.其与官僚政治及教育的密切结合D.信奉儒家思想的群体空前扩大解析:题干中学习儒家思想成为进入“仕途”的途径,这说明了儒家思想实现了与封建官僚政治的密切结合;儒学成为“官学”,说明儒学垄断了教育,实现了与封建教育的密切结合。故选C项。答案:C9.汉武帝时代,西汉官场出现了“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的习气。该风气的形成实质上是()A.推行中外朝制度的结果B.颁布“推恩令”的结果C.实行察举制的结果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武帝时代“文学之士”在官场上处于优势,这是汉武帝推崇新儒学,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
13、果。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10.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至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上述局面的出现()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并使各级官员参与其中,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出现。故选A项。答案:A11.导学号10234005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至西汉逐步禁止。而魏律规定:“贼计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
14、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以儒入法的特色D.程序简化的特色解析:董仲舒新儒学主张“父为子纲”。魏律允许“子弟”追杀杀父仇人,体现出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12.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时代,其他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教学,很多人还入朝为官。这反映出()A.西汉并未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B.汉武帝时代仍倡导“百家争鸣”C.汉武帝推崇“无为而治”理念D.“罢黜百家”充分利用儒家理念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不是采取强制措施,而是通过宣传教化,并把儒家理念同教育和选官制度密切结合,通过仁义的手段达到了统一思想、儒
15、学独尊的目的。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
16、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以下内容亦可: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
17、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18、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摘编自中国哲学与文化材料二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羽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材料三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1)材料一论述了什么思想?(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积极性?参考答案:(1)“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思想。(2)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整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3)勇于探索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