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龙泉第二中学2016级高三(上)11月月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
2、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
3、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
4、“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2.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
6、会衰落。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答案】1. C 2. A 3. C【解析】【1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
7、,“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说法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故选C。【2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A项,“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故选A。【3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
8、观点态度能力。C项,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
9、,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的空间周闻道每当回家
10、,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拥有通风透爽,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漏出去的灯光很少,以致没跑多远,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几乎看不出搏斗和挣扎的痕迹。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
11、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曾经久久盯着鸟的巢穴发呆。我家住龙泉山脉之头,房子被许
12、多树和竹簇拥着,空中的鸟儿成了我们的友好邻居。我曾看见鸟儿构筑鸟巢的情景,那是一对美丽的画眉,也许正是新婚燕尔,总是在林间追逐、嬉戏,好像有无尽的快乐需要它们去缔结。突然间,雄鸟不见了,雌鸟似乎早就心中有数,并不惊异和寻求。它守候在一枝竹杈间,安静、深情,像一位盼君归来的新娘。不一会儿,雄鸟回来了,嘴里衔着一截柔软的草叶。雌鸟柔情地接过草叶,安放在竹杈间,用嘴和足理了又理。我这才明白它们是在修房子,心里竟有几分感动。几天之后,当我再次来到竹林时,一个毛茸茸的鸟巢,已经稳稳地挂在竹杈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来到竹林,只见几只幼小的鸟儿从鸟巢里探出身体,张开口,接食大鸟衔回来的虫子。眼前的情景让我感
13、动万分。现在,我们修了房,进了城,走过的脚印渐渐被风尘淹没。猛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到达古罗马斗兽场,是在秋日的午后。天空清丽,没有欧洲大陆常见的艳阳高照,也不是川西平原旷日持久的阴沉忧郁,而是一种阴凉的晴。这古罗马的天,以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迎接着我。曾以为斗兽场如竞技场一般,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场面。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规范有序的圆拱形外窗,左右合围,围成一个庞大的椭圆,上下重叠,一层一层,直上云霄。离椭圆壁很近,贴着残壁往上看,一种沧桑便与淡云连在一起。到了顶部,圆壁往外翻卷,卷出一溜浅浅的檐。许多阴阳交错的图案,精湛而优美,镶嵌在高高的檐上。据说,观看斗兽时,座位
14、从下至上,便是地位的递增。现在看见的最高处,是斗兽场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事实上,完整保留的不足椭圆的一半。坍塌是依次递进的,像一只硕大的圆筒,被人用了一把锋利的大刀,斜斜地使劲一劈,留下一个椭圆的斜口。有位朋友来我家,打来电话,问我住在几层。我住的并不是最高层,至少还有两层在我之上。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因此,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家”开篇,又以“家”结篇,既在
15、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从而突现了文章的主旨。B. 文章以“踏实悬空迷惑回忆思考感悟”的心理历程为主线,将多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材料片断有机地串联了起来。C. “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这一比喻,反映了“我”被“悬空” 后不踏实与迷惘的心理感受。D. 文章突现了眼前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表达“我”对“地位”的思考 和“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5.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6. 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D 5. 视野之所以有限,是因为城市的客观环境有限(限制),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由于没有处
16、理好物质、地位与家庭、情感的关系,过分追求物质、地位而忽略了家庭和情感,导致人生的视野变得狭窄、短浅。 6. 居住在高楼上,远离地面,心里觉得像悬在空中一样。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与大自然,没了精神依偎,心里觉得空荡荡、不踏实。过分着眼于物质与地位,视野受到局限,人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显得空虚、不踏实。【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D项,“表达我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倒数第二、三
17、段写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并不是表达“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而是表达“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感悟”,也为文末主旨的揭示作铺垫。【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这是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原因分析法、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可以采取原因分析法,身处“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的情况之下,为何“视野还是非常有限”?文中说“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
18、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可见城市的客观环境限制了“我”的视野,让“我”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第一段写到“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文章第三段“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对于家庭、情感与物质、地位之间的关系,人们由于过分追求物质地位而忽略了家庭和情感,这让人的视野变得狭窄而短浅。【6题详解】试题分
19、析:题干要求“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考生应先理解该词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悬空”,意思是“不着地,悬在半空中”。文章第三段说“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可见主要应结合第三段理解“悬空”一词的含义。“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这一处的“悬空”是指居住在高楼上,心里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内心不踏实;“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
20、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身处城市,被富足的物质环境围绕着,远离了大自然,远离的故乡,内心没有了依托,精神没有了依托,惶惑不安;“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过分着眼于物质和地位,人生没有了正确的定位,内心空虚不踏实。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然后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要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比如本题,应
21、先找出“悬空”一词所在的语段,然后理解“悬空”的字典意,接着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境意。(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天,最懂我们的似乎是互联网。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个体的身体、位置、通信、征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网络消费时代,个人信息在“裸奔”,安全风险日益凸显。360发布的2017年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仅第一季度,360安全卫士就拦截了24亿条垃圾短信,其中1.82亿条是诈骗短信,绝大多数伪装成电商和银行通知,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我国有近40部
22、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管理权分散在不同部门,工信、工商、公安等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彻底。企业也责无旁贷。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大投入,购买技术服务,打上技术“补丁”,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个人也应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会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个人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等损失,如何维权?此类案件因金额小、数量多,公众想要挽回损失,确实比较困难。但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应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节选自2018年1月12日
23、人民日报)材料二: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
24、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最为消极的是“维权成功也没有好处”选项,也有14%的选择比例。图1: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硬件方向 图2:个人信息泄露隐患
25、行为调查之手机号码方向(摘编自2017年3月6日中国青年网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7. 下列关于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图1、图2显示,66%的人群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约27%的人群零防范。B. 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比较关注,但对维权途径所知较少,对维权效果信心不足。C. 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存在普遍焦虑,日常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D. 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分别从时代、企业、政府、个人四个角度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阐述真实
26、、客观。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对互联网用户有较大指导意义。C.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调查样本量大,调查角度丰富,数据详实,有很强的说服力。D.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往往防不胜防,个人信息泄漏后人们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E. 互联网企业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合法、正当地收集用户信息。9. 根据材料二,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经济损失,你会提醒他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D 8. CE 9. 尽快举报、投诉、报警等;了解相关法律和维权程序;搜集、固化
27、相关证据。【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五段,原文为“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28、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说法不正确,不是从这几个角度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而是从这几个角度叙述说明要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B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说法不正确,都是重点阐述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D项,“个人信息泄漏后人们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E。【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
29、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题目是“根据材料二,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经济损失,你会提醒他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本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答题时,注意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题干已经指出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中谈及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的原因所在,提出提醒信息泄露者采取哪些积极方式进行维权。仔
30、细阅读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醒个人信息泄露者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
31、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
32、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33、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
34、行一二千里。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节选自汉书,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
35、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B.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C.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D.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36、B. 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D. 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12.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B. 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
37、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C. 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D. 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1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答案】10. B 11.
38、 C 12. B 13. (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文断句的题目,注意标志性的虚词,句子的结构的对称以及词语在文中充当的成分,句中“单于”“国内”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归汉”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初”追述以前的事情,前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
39、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题中D项,“居于南夷”错,应为“居于北蛮”。【12题详解】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
40、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13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此题注意,为所
41、:表被动;使:出使;亡:逃亡;皆:都;唯:只;道:引路;属:一类人。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娶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
42、节,不肯投降。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
43、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
44、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
45、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李太白杂言(节选)【宋】徐积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戴乌纱,著宫锦,不是高歌即酣饮。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注】即鹘鸟。唐才子传记载: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高
46、歌酣饮: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节选部分第一句承接前文,给予了李白高度的评价,指出李白是真正的杰出人物。B. “万叠秋山清耸骨”比喻新奇,耸峙的万叠秋山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心中诗仙的伟岸。C. 诗人借描写春风得意时李白戴乌纱、穿宫锦和痛饮高歌来展现了李白的高傲和狂放。D. “饮时独对月明中”化用李白名篇静夜思和将进酒,赞颂了李白的卓尔不群。E. “醉来还抱清风寝”借描写李白醉酒之后抱清风酣然入眠来表现了李白的豪迈俊逸。15. 诗人以诗论诗,“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4.
47、CD 15. 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明显不同,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老骥难以追上霜鹘,可见李白诗才远胜杜甫。【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春风得意”时有误。注释中有“李白被赐金放还后”;D项,“饮时独对月明中”化用的是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此
48、题错误选项是诗句的化用对象错误,和抛离诗歌注释理解诗句。【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诗句概括诗人观点的句子,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句中“老骥追霜鹘”中“老骥”指杜甫,“霜鹘”指李白,追的结果是难以企及,表达对李白的推崇。(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生活中有挫折,但是希望永远在前方的哲理的句子是“_,_”。(2)韩愈在师说中,先说了“古之圣人”的做法,又说了“今之众人”的做法,二者对比,作者批判了“_,_,_”的错误态度。【答案】 (1). 沉舟侧畔千帆过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3). 今之众人 (4).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
49、). 而耻学于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侧、畔、帆、圣、耻。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组选项中,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调查研究除了“身入”之外,更要在“心至”上投入精力,偏离初心的调查研究,往往凌空蹈虚,难以被采信。环境治理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的政治性课题,唯有用政治生态的光风霁月,才能换来生态环境的天蓝水绿。他是国际知名的化材专家李教授的得意门生,也算师出有名,加上履历不凡,早已成为几家大型企业的青睐之人。美丽的樟江河悠悠流
50、淌,碧波荡漾;小七孔景区喀斯特地貌诱人苍翠欲滴的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啊!辽宁男篮虽是客场作战,却出人意料地连胜两场,当球迷们额手称庆时,男篮队员们则表现得异常淡定与冷静。作家到基层采访,如果只在农家乐优哉游哉一逛,再到田间地头走马观花一看,是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凌空蹈虚:无史实根据的虚构。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也可指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好。师出有名: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语意不当。苍翠欲滴: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饱含水份仿佛要流出来一样。句中描写的是河流、喀斯特地貌,属
51、于对象用错。额手称庆: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感到庆幸。走马观花: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语义重复。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B. 悠久灿烂的中原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游牧文
52、化、齐鲁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C. 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背景图发生变化,之前的名为“蓝色弹珠”的摄影图,被中国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图像取代。D.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部电影好不好不在于起用了多少知名演员,而在于它拥有对善良人生的基本关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 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前面加上“把”;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将“受”改为“在”,或删除“下”;D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在“而在于它”后加“是否”。点睛:搭配不当是
53、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此题D项两面对一面。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 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 有看不见、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 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但 内容怎么换,形式怎么变, 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 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A. 虽然 也 固然
54、 不管 都 甚至B. 虽然 却 固然 尽管 还 甚至C. 即使 也 其实 不管 都 反而D. 即使 却 其实 尽管 还 反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所在两句有转折意,且所在句意思虚拟,所以填“即使也”,填“即使却”关联词不搭配。处填“其实”可对上文极端表述进行意思逆转,填“固然”和上文极端表述冲突。据两个“怎么”可知偏句含有不确定意,而“尽管却”要求偏句意思确定,所以处适合填“不管都”。“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递进,“反而”表示相反的递进;本句是相反递进,且有“不但不”的暗示,所以只能填“反而”。点睛: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55、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流感属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虽然有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_,一般需娶5天至10天,如果发生并发症病程还要更长。许多人特别是家长带孩子看病时,要求医生开好药、开贵药,甚至希望药到病除,恨不得马上就好。但根据流感的上述特点,这是不科学的,因为_,急不得,只要不发生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患者都会痊愈。在治疗中_,而要合理使用抗病毒药,注重退热治疗,慎用抗菌药,合理使用中药,谨慎輸液。【答案】 (1).
56、病情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 (2). 流感治疗需要时间 (3). 不要乱用药物【解析】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第一空格前面讲流感这种疾病的厉害程度,结合后面内容可知,空格是想表达恢复过程比较长。因此该空应填“病情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第二空格前面讲,家长带孩子看医生时希望药到病除,心急,但这是不科学的。后面解释的原因在前文有交代,恢复需要时间。因此该空应填“流感治疗需要时间”。结合前面的“在治疗中”,后面的用药注意事项同,因此第三空应该填“不要乱
57、用药物”。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_【答案】 (1). 富裕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2). 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述绝对的语句“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四、
58、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为了引导同学们做好人生规划,明确大学求学方向,某高中“追梦”社团举行了一次以“我心中的高校”为主题的畅想会。会上,下面几所高校的校训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浙江大学:求是创新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校训,写一篇文章向知心朋友谈谈你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要求选好校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实事求是,不做假账“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
59、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毛泽东曾在改造该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做假账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收支不对称了,做假账;花了不该花的,做假账;报了不该报销的,做假账;没有完成任务指标的,做假账总之,“账”是为人服务的,会计是听领导指挥的,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大局”,什么样的“账”都可以做出来。朱镕基总理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曾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训:不做假账。真是不题则已,一题惊人。“
60、不做假账”它是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即使是不做会计的人也知道,做账理应真实,客观,不能做假,更何况是国家会计学院的高材生?“不做假账”或“如实记账”之类的基本常识,就像“1+1=2”一样不必在大学课堂上提起。我们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与时俱进表现在价值认识、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定方式等方面 ,其根本原因是时代变化的影响。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多作贡献 ,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调整好心态,想清楚自己来到大学校园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对社会、家人有
61、用的人。我们上大学不是为了向家人和社会来索取和享乐,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将来而来奋斗的,我们要用大学里的书本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用智慧的大脑来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大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我们现在要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是大学生我们该做什么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很明白。 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锻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需要有排除客观阻力的胆略和气魄,更需要有战胜主观上私心杂念的力量源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做假账。【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
62、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本篇作文,立意时,抓住材料内容,筛选立意关键句“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校训,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向知心朋友谈谈你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 ,首先筛选校训,然后找到其中关联,然后以和朋友谈心的方式,阐述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材料中的六个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共同点是“努力”和“高尚的德行”;“实事求是”“求是创新”“不做假账”共同点都是“求实”;“
63、敬业乐群”“不做假账”共同点都是“敬业”。考生可以自由选择,从“人生规划和价值追求”角度找共同点立意。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
64、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