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92.50KB ,
资源ID:20096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09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试卷第七单元 人教新课标.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试卷第七单元 人教新课标.doc

1、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练习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52分)一、看拼音,写字、词。 (3分)xi lian zong su so( )妇 可( ) 祖( ) 精神抖( ) 风( )二、辨字组词(6分)怕( ) 敛( ) 监( ) 馅( ) 炒( ) 溶( )帕( ) 脸( ) 临( ) 陷( ) 钞( ) 熔( )三、填字成词。(6分)文质( )( ) 虎背( )腰 神采( )( ) 垂( )丧气( )步如飞 活( )乱跳 大( )大( ) ( )声细语 巧舌如( ) ( )( )动听 手( )眼快 三( )两(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破绽(zhan ding) 蹩(bie

2、 bie)脚 包袱(fu fu) 揩(kai jie)眼泪五、选词填空。(4分) 武断 果断1、像你这样凭空( )可是不行的。2、她办事( ),大家都很佩服她。 胆怯 羞怯3、她长到六岁才见到爸爸,当时她( )地走到爸爸面前,一下子被爸爸抱了起来。4、勇敢一点吧,要是老这么( ),那就什么也干不成。六、下面哪几句话与例句的意思相同?把序号写在横线上。(2分)例句:我们都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A)没有一个人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B)我们不会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C)造福于人类的绿叶,我们都爱它。 (D)谁不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E)我们怎么会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呢? (F)没

3、有一个人爱这造福于人类的绿叶。 七、请你补全与动物相关的三字常用语,看看什么样的人被比喻成什么样的动物。(3分)1、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龙 2、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狼3、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鸡 4、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狗5、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 羊 6、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马八、你认为下面两句广告词有什么语病?请改正。(2分)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2、艾儿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肌肤。九、句子训练营(6分)1、海浪激起的泡沫,美丽极了。(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把这句话写得更加生动形象)2、你应该相信我。(把这句话的语气改写得更强烈些)3、蔺相如对秦王说:“

4、你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这块璧交给你。”(去掉冒号、引号,保持句意不变)十、综合改错(5分)(在原文上用修改符号改)(提示:修改短文方法:读文章明段意;细读句、改别字、改病句、改标点;再读段理句序。)一阵微风吹来,碧绿的池水泛起阵阵波涛,使人心旷神怡。池边的花坛里胜开着牡丹、月季、芍药,它们虽然开得那么热烈,但一朵比一朵美丽,还不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水池,这花坛,还有远处的假山、凉亭、树木,一幅美丽图画。十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 的中篇小说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 的小说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清代 的长篇小说 ;刷子李选自 的 。金钱的魔力

5、选自美国作家 的小说 ,作者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_ _、_ _的丑态。2、本单元学习,我认识了 的刷子李, 的小嘎子, 的严监生, 的王熙凤;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他(她) 。我还学会了不少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 、 和 等。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18分)一、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回答问题。(5分)临死前的严监生(片段)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hou long( )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1、根据片段拼音写出汉字。(1分)2、解释:一声不倒一声: (1分)3、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描写 ,第二句话是

6、写 。从第二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涩涩的香布袋一个普通小女孩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事隔多年,但抹也抹不去。那是“十一”长假的第三天,我们旅游的景点是林州市石板岩村的王相岩。在下山的路上( )导游阿姨告诉我们( )这儿的孩子正在放秋假( )他们所谓的秋假其实就是回家帮助家长干活( )同时( )她也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三大特产( )花椒( )山楂( )核桃( )因此,我们特别留心石梯两旁的杂货。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个卖香布袋的小女孩吸引了我。她穿着一件大红色外套,脑后随意地扎着一个辫儿,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她见我们走了过去,就对我们说:“

7、买一个香布袋吧,能驱邪气,保平安。”妈妈摸了摸香布袋,问她:“这是你妈妈缝好,让你来卖的?”“妈妈没让我做,这是我自己做的。”“那你这香布袋里面装的是什么?”她说:“是我上山采来的治腰酸背痛的中药。”“你看这孩子的手多巧啊!”妈妈一边点头一边称赞到。我问她:“你也在放秋假吧!”她摇摇头说:“我没有上学。”“没上学?”我追问道:“你今年多大了?”“9岁了。”我急着问:“那你怎么还没上学?”她怯怯地说:“我家里没钱。”原来,她是一个因家里穷而上不起学的失学儿童,与她同龄的孩子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了。看着她亲手缝制的五颜六色的香布袋,我和妈妈挑选了一个。她卖5角钱一个,妈妈掏了5元钱递给她,她说:“

8、太多了,我找不开。”妈妈一边拉我离开,一边说:“不用找了,不用找了。”我回头向她招手说:“再见!”同时心里默默地祝福她,祝她早日跨入学校大门。回到家,我仔细地端详着香布袋,才发现上面绣的“桃花洞纪念”5个字中,有两个字的笔画都少了一笔。我想:一定是哪个上过学的小伙伴帮她写的字,她在绣字时,因不识字而漏绣了。看着这香布袋,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也有些苦涩。我把它挂在书桌前,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沉重( ) 宽敞( )2、给第二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4分)3、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香布袋挂在书桌前?展开想象,将最后一个自然段补充完整。(2分)4、为什么“看着这香布袋,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也

9、有些苦涩”?(2分)_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5、假如让你对小女孩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3分)_“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

10、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

11、之意基本一致。_第三部分:创意习作。(30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我得到了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2)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3)45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