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09MB ,
资源ID:20091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091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5单元 第41讲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15单元 第41讲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41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2.福利国家的建立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也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3.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

2、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模式)(1)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即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2)初步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4)“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5)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

3、合经济”。经济“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主流经济思想的演变(1)凯恩斯主义挽救了大危机中的西方经济,其经济理论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石。二战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全面奉行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创下了西方经济增长的黄金30年。但凯恩斯主义的过度推行使得国家经济功能膨胀,政府债台高筑,再加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

4、”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了。(2)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消退,自由市场思潮卷土重来,货币主义学派(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重塑“无形之手”理论,形成了新自由主义。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石,推行私有化浪潮,将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撑经济的框架统统打碎。(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奉行“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将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力主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等等)和理性预期学派(奉行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使美国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1)目的:缩小贫

5、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福利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

6、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3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4“新经济”的出现(经济增长模式)(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和知识经济不是一回事(1)“新

7、经济”: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

8、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

9、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素养提升素养热词国家干预经济的继续与困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与解体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二战后至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干预方式,经济繁荣与“滞胀”并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苏联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导致苏联解体。历

10、史解释(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以失败告终;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主题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唯物史观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史料解读

11、(1)19501973年的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这一时期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二)史料实证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史料解读(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

12、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2)社会政策:推行福利制度。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4)增

13、长模式: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出现。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5)企业运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6)新的危机: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三)时空观念西方“福利国家”对中国的启示史料一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

14、,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摘编自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史料二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

15、慢。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解读史料一反映出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史料二详细论述了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本质和弊端。马克垚认为“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的弊端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历史解释|西方福利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思想,反映了人生存机会的平等,福利制度缓和了

16、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福利国家”制度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改革调整三个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对应训练1(2019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表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年份总计物质生产部门 服务部门农业工业195010012.13651.919601009.234.256.619701004.731.763.6

17、19801003.627.46919841003.425.471.1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A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增强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C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解析:选A表格显示美国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部门就业比例逐渐下降,而服务部门即进行非物质生产就业部门比例逐渐上升,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再结合所学知识第三产业的兴起可知,美国的经济结构优化,故选A项;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在二战后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摇,但没有丧失,排除B项;美国的知识经济即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排除C项;资本主义不灭亡,经济危机就不会消失,排除D项。主题二 苏联的经济改革(一

18、)史料实证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史料解读图1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图2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历史解释|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1)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

19、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启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二)唯物史观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史料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

20、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探究史料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对应训练2(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

21、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解析:选B材料从三个方面展示了19531964年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增加、农业技术改造已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这说明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农业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但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此时的苏联仍然是高度

22、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除A项;垦荒运动的推行仅仅能够解释谷物总产量的增加但涵盖不了农业技术的改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上,并未改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所以经济结构并未重建,排除D项。|A组|1(2019年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70年

23、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B、C两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并不见得就放弃了自由经济,排除D项。2(2019年全国卷)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

24、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选A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关系民生的肉、蔬菜瓜果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2018年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

25、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一直很强,故D项错误。4(2017年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

26、,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选D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晌,故D项正确。5(2017年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

27、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减少干预并非完全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两项错误。由于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6(2017年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

28、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选A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消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7(2018年海南卷)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

29、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解析:选C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故中共提出必须在肯定和维护斯大林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故C项正确。8(2016年海南卷)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1950年1970年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美国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联邦德国10.749.739.63.351.745.0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

30、业发展滞后解析:选A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所占比重由55.1到64.7,日本由42.3到48.4,德国由39.6到45.0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A项正确;农业所占比重美国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德国由10.7到3.3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据所学可知,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农业衰退一说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表格中德国的工业所占比重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故工业发展滞后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9(2015年海南卷)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

31、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解析:选C法国和美国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充分的国家,因此两国的经济结构无根本差异,故A项错误;欧洲因为二战,经济残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年限及“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说明当时美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0(201

32、4年海南卷)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解析:选A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失灵,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B组|1(2019届湖北武汉五月调研)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一系列法律,

33、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解析:选B“英国颁布一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属于福利政策的调整措施,故选B项;“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目的是服务的优化,排除A项;“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

34、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是福利制度建成之后的调整,不是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其实质是减少了行政干预,排除D项。2(2019届新疆三模)20世纪80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国()A实行混合经济体制 B中央集权制度松动C国家干预经济增强 D福利国家道路受挫解析:选A根据材料“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可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故选A项;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

35、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可知,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减少,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经济体制,未涉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3(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1979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A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B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的爱戴C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D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解析:选D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出现“滞胀”的经济局面,主要资本主

36、义国家因此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应对危机。材料中撒切尔夫人的竞选承诺实际上是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她当选说明她的承诺符合英国选民的需要,表明此时英国深受“滞胀”问题的困扰,故D项正确。4(2019届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中)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 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解析:选A从题干中“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

37、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关注工人、职员、农民的收入,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增加个人收入,非企业自主权,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城乡差别大,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依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5(2019届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 660 1 228 120 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解析:选B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故A项错误;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苏联农业和农民问题,与美苏争霸无关,且美苏争霸中苏联超越美国也不符合史实,故 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故D项错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