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2、。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 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3、。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 一、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二、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
4、同学们试一试。 二、 学生默读,循声、寻声 引导学生沿着声音的主线,找出文中与声音有关的语段。三、 师生交流文中与声音有关的语段(略) 四、 听范读,为有关声音的语段分类,并分析其表现特色(作用) 学生思考后师生交流: A 实写环境(衬托)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 虚写环境(含人物)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虚实结合)C 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白天里一定
5、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D 通感(借用,写环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E 实写人物(衬托)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 虚写人物(含环境,衬托)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虚实结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泼墨于声音的复杂原因及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先生为何在题为“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笔墨来写声音呢?
6、(一)教师准备(据学生情况取舍,学生尽言则不言,以补充、点拨为要,重点分析物理学、心理学、哲学): 1.物理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夜晚视觉不若听觉,写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许多关于声音的描写。 2.心理学 (1)声音的力量:张飞长坂桥取胜靠的是雷鸣般的声音。现代战争中有噪音武器。声音虽无形,但对人的精神(身体)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物理生理心理义理(喜怒哀怨,扬抑)辞章。声音的发生是物理现象,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情感精神,最后表达于笔端。 3.哲学 万物之间的矛盾:声音即不同物体之间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产物,具有社会关系的天然隐喻意义。声音和谐与否便可反映社会关系和谐
7、与否。 4.文化传统(包括文学沿袭与历史流变)礼记乐记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朱自清先生笔下有声、有音、有乐,并且明确地传达出对乐的向往与追求。 5.社会政治影响 6.思维丰富的必然结果 7.噪音与乐音 (二)师生讨论 师:中国古今文人以扬弃现有价值或追求高远理想为己任,因而常对现实不满。由于不为世所容或互生厌弃,便于苦闷之中静观万物,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对世俗声音的敏感已成为潜意识,于是有意无意地逃避以保持心灵的宁静。 朱自清对尘嚣的观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独特的魅力
8、:在以视觉意象为主体的世界中穿插声音意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写景,由味觉到听觉;“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写景,由视觉到听觉。这两句是潜意识支配促成的妙境!寻觅耳中圣地,获得眼中净土。朱自清笔下的声音有乐音,有噪音。对乐音的钟情隐喻着对和谐的向往,对噪音的厌弃隐喻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在现实与美好理想背离的境遇中,愤青式的无谓的粗豪不若寻觅宁静呵护幽情。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远高于也理应高于现实。 六、学生自由朗读 七、布置作业 品读杜牧题禅智寺或自选一首有声音描写的古诗词赏读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诚招驻站老师,联系QQ2355394696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