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认识论(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一、实践和认识(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判断: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课外阅读:比较:实践与物质A.区别从含义上看:实践:含义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物质:含义
2、略。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从特征上看:实践: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可知性。从相对应的概念上看:实践:相对于“认识”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物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B.联系马哲的物质观是其实践观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一、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
3、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了解: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判断:盲目的实践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实践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
4、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课外阅读:关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判断: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主观性
5、的活动;实践既是客观性的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判断: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判断: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使实践区别于动物的活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实践区别于认识活动。判断:成功还是失败,取决于人的主观意识();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理性分析是指导实践走向成功的关键()。课外阅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斗争
6、、生产劳动)(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实践。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判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获得的途径: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方法论:既要读书,又要实践)。判断: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
7、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获得知识,必须亲自实践;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获得知识的途径:a.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b.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读书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来源:实践。认识(意识):从性质上看:a.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意识);b. 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思想意识)。从程度(层次)上看:a.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b.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个人获得的途径上看:a.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b.间接经验(通过
8、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意识知、情、意认识的形成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比较:“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a.“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b.“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c.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
9、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比较:“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a.认识来源于实践;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第三、
10、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者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判断:实践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第二,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第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判断: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1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判断: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判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
12、指导作用)课外阅读: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判断: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颠倒因果关系); 科学理论具有直接现实性()。判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才能决定实践;虽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还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客观性:
13、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课外阅读: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是客观的)。课外阅读:有用的就是真理吗?a.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b.“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错误的。 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
14、一个。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是否有用不能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课外阅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判断: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
15、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居于基础性地位()。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课外阅读:这里的条件和范围是从空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
16、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课外阅读:这里的特定过程是从时间上讲的,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判断: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之间并无非常明确的界限;真理是标志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总是在认识的发展中不断被否定;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3.方法论要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
17、理的相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二)认识的发展(认识过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客体)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不断
18、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课本第八课的表述)。判断: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否认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
19、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判断: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的发展中不断被否定;人类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实践到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由认识到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三、【综合探究】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涉及唯物论部分、认识论部分) 1
20、.党的思想路线(1)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实事求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3)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1、我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想符合,使主观和客观想符合(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求真务实(课外阅读)(1)含义“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
22、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求-就是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是指某种事实、规律和真理。务-就是尽量去追求。实-就是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干实事、求实效。(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3)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课外阅读:唯物论和认识论两部分内容的联系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