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乡教学设计课题:故乡 授 课时数2课时 设计 要素设 计 内 容 教学 分析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与技能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
2、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分析 教学 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 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解决办法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教学策
3、略讲练结合 板书设计 对比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闰土:小英雄 木偶人 变 杨二嫂:豆腐西施 圆规 闰土的变化 人物 项目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穿戴 脸色 手 身材 眼睛 语言 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动作 活泼刚健,干脆利落 与“我”的关系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使用 预期效果 一 导入新课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 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
4、、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学生进入情境 二 揭示目标 教学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学生明确。 三 自学指导。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习内容: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 时代的社会风貌。 3
5、字 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 萧索(xio su) 愕()然 鄙(b) 夷嗤(ch)笑 瑟索(s su) 折(sh)本 惘(wng)然 恣睢(z su) 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 凄凉 隔膜 展转 影像 心绪 聚族而居 易主 无端 如许 苏生 偶像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 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
6、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6 .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 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 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
7、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 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合作完成。 四 学生自学1简要分析“我”回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2找出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 3细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画出来,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 4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6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7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后讨论明确。 五 检测自学结果
8、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3(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 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 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5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6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9、。 7.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 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他们在“多子 、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 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
10、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 第三种类型:以“我”为代表的在“沉闷铁屋子”中被惊醒的,开始独立思索人生社会,是已经觉醒了的,但在生活重压下又难免软弱,在黑暗现实中又难免彷徨而无路 可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是属“辛苦展转而生活”的一类。在小说中,“我”并非仅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不得对“我”的形象分析。 六 当堂训练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
11、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 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纠正。 (一)填空: 1、故乡体裁是 ,选自 ,作者是 ,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 和 两个人物,运用 的手法突出了他们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 (二)阅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中
12、的“他”是指 ,“我”是指 。 2、选文分别从 、 、 等三方面对“他”作了描写。 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在“他”心目中两人之间 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生活经验丰富了 B精神变麻木了 C出于礼节的需要 D社会地位悬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 A外貌的巨大差异。 B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 C久别重逢的陌生感。 D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 A无可奈何 B难堪、恼怒 C震惊、悲哀 D兴奋、欢喜 三、阅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中的“刻”字理解不正
13、确的一项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动”和“石像”,描绘了闰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闰土内心的苦闷。 C“刻”字是闰土饱经生活磨难的写照。 D“刻”字表现出闰土自愧不如的呆滞。 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以下语句相呼应的词语。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总是吃不够 不太平 什么地方都要钱 4、以上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 )、阅读故乡最后三段: 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 ; ; 。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 , “他们”是指 ,“别人”是指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 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 。 5、文中说
1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 词、 词。 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 ) A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C比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未来。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8、“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 9、“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义是( ) A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 路,没有人就没有路 B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后人要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来的, 每个人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 路。 10、文中“我想:”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对未来道路迷茫的怅惘。 B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1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评价第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