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_教科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97950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_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_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教科版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的前提下,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变量,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我让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找寻答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本节课的亮点有

2、三:1、实验材料中装种子的容器我引导学生尝试创新。如改为用纸杯或塑料杯,用个装置把种子放在杯子的不同位置浸没在水中、在水的表面、没有接触水,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2、课后实践种植绿豆。我把教材发豆芽改为种植绿豆。因为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观察植株的一生,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观察植株的开花、结果,甚至收获种子。这可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于是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选择理想的萌发容器便于观察,例如用透明杯装沙子。种子的摆放的位置也是一个关键,把种子放在杯的周围,这样才便于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3、新课学习后,进行知识竞赛,分男女两队进行比赛。竞赛题目的难度是有梯度的。这样可以让人人都可以参与,与此同时

3、让爱挑战自我的学生有个表现的平台。效果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反馈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再上一个高潮,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师生的努力,本节课得到导师和各位同行的赞赏。如教态富有激情;及时因势利导,课堂生成自然;课堂转换角色,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作为引导者,同时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见解;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其实我也有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探究实验的六步骤这一环节中,如果作出假设这一环,我引导学生分析深入一些,本节课的教学效率会更高。在接下来的十天跟岗学习中,我将继续虚心向导师、同行学习,珍惜每一个活动的学习、继续不断地反思自己,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打好根基,

4、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在家帮父母种过地吗?生:种过师:看来咱们同学都是勤劳孝顺的孩子。你们知道一粒种子要长成一颗小幼苗,需要哪些条件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种子的萌发(师板书课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仔细看、仔细听,同时思考:农民伯伯一般在什么季节播种,为了播种都做哪些准备?由此我们可以猜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播放完毕)师:农民伯伯一般在什么季节播种?生:春季。师:为什么在春季?生:因为春季温度比较高,(天气比较温暖)师:刚才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谁还能说一下农民伯伯还做了哪些准备吗?生:浇水(或者是在

5、雨后)师:好!还有呢?生:还要耕地师: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生:为了避免土壤板结,缺少空气。这样做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师:还有补充的吗?刚才这几个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表述得非常的清晰,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师:由此大家猜测一下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呢?生:水分生:温度:生:空气师:同学们,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使你的猜测变成现实呢?生:做实验师:我们常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生:对照实验师:同学们还记得做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吗?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师播放课件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同学们看一下这(图片耕地)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

6、现,农民做这些都是为了什么?生:为了播种师:农民所做的这些活动都是为种子萌发做准备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课题)。为了验证这些条件到底能不能使种子萌发,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师:同学们首先回顾一下,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什么?生:。师:就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可供我们做出假设呢?生:水分生:温度生:土壤师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咱们刚开始看到的图片当中有农民在耕地,他们为什么要耕地呢?生:让土壤疏松师:下面我们就来动手进行实验,各小组同学要注意:首先在小组长带领下确立本小组准备探究的种子萌发的条件,并做出相应的假设,然后自己结合课24、25、26页,独立来完成导学案“学习任务一

7、”中的内容,(播放温馨小提示)小组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所完成的内容,然后对自己的内容进行完美,再结合自己内容动手进行实验。同学们可以就这些条件中自己感兴趣的,选择不同的假设,并自己动手亲自进行实践操作。生:分组先讨论实验步骤,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师:我看大家的实验操作已经完成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研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小组请举手,谁起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生:起来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师:其他研究水分的同学有没有补充的呢?师:看来这个小组的同学准备的非常充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么老师还想听听研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小组的见解是什么?生:我们组研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我们组的

8、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师:其他研究空气的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呢?好那么没有意见的话,咱们再请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小组起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生:表述实验过程师:还有没有研究其他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哦没有了。那么我们刚刚已经完成了实验操作,现在能不能看到实验结果呢?生:不能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提前看一下实验结果呢?生:想师:好,那么我们就请几位生物小组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他们课前做的实验。请水分组的同学生:我们探究的是种子萌发需要水,经过几天的实验,有水分的杯内种子大部分萌发了,而没水分的杯子种子没有萌发。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学生给掌声)师:好谢谢这位同学的展示。下面请空气组

9、的同学展示一下生:我们研究的是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我们准备了两个塑料杯,里面分别放上纱布和种子,然后一个杯内放入适量的水,另一个杯内放入较多的水,水要没过种子,经过几天的观察之后,我们发现这个杯内(适量水)的种子萌发了,而这个杯内(较多水)的种子没有萌发。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师:那下面再请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生:我的假设是温度影响种子萌发,放在室温下杯里面的种子萌发了,放在冰箱里的种子没有萌发,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师:上面生物小组的同学把自己课前做的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结合前面你自己动手做的实验,总结一下种子的萌发受什么

10、因素的影响呢?(小组讨论)生:水分、温度、土壤生:空气、温度、水分、种子师:我这里说的是外界条件的影响,而种子是自身条件的影响,我们由此可以总结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空气、温度、水分。(投影显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师:同学们看这里(大屏幕实验题)这是一组实验,三组种子具备萌发条件的是哪个?为什么?其他为什么不能萌发?生:。师:种子如果满足了外界环境条件,具有适应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不是都能萌发吗?师:生物小组的同学,你们在课前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好解决的问题呢?生:我做实验的时候有几粒种子没有萌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生:我做实验的时候也有一粒被虫子咬过的种子没有萌

11、发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这几粒种子在外部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萌发呢?种子的萌发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还要具备什么的条件才能萌发呢?生讨论一下。生:有生命力,发芽率高生:种子是完整的生:表面看饱满的,有光泽的师:还有补充的吗?师:大家说的都对,看来大家的判断比较一致的,都不会选干瘪的破损的这样的种子,另外还要度过休眠期的。(播放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师:咱们现在知道了种子的萌发既需要外界条件女需要内部因素。(播放我耕耘,我收获)生。师:现在大家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内外条件,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看一看你们前面做的实验有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现在给大家一二分钟的时间再来完善一下。师:下面

12、同学们利用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来抢答完成导学案中的“知识应用”部分(播放我能行,我参与)师:刚才同学们抢答的非常激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两个能力拓展题:(投影显示能力拓展题小明买种子)生讨论答师:再看下一题(投影显示储藏种子的题)生:师:通示刚才的练习,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师:下面做个小测,看看同学们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自主完成你手中的试题。师:停,找学生把你的答案说一下。统计全部正确的人数结束语: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粒小小的种子要想成为一个新的植物体,不仅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还需要自身的条件,缺一不可,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此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善待我们身边的每

13、一棵小草,每一棵小树,每一朵小花,做一名“绿色小卫士”,让我们生活在花的世界,爱的海洋中。师:经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可能同学们的体会也比较多,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个实验进行下去,除了这个以外还希望同学们回去能自己动手配置豆芽,并进行品尝。这是一堂“以图像为支架的探究式教学”理念为基点的研究课,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图片、图像、表格等支架探究的作用。其中图片“给学生探究种子或果实的特点”提供了一种暗示;图像则起到了修正、扩展、验证的功能;表格则起到了梳理学生思维的功能,他们的优化组合为学生关于“种子、果实的特点与散播方式相适应”的观点探究提供了辅助,促动了学生的探究情感、探究行为与探究思维,收获

14、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细细琢磨,整堂课体现了以下三大特点。整堂课以图像链的形式演绎了一场盛大的视觉体验完美的、夸张的植物散播种子的画面,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科学是美丽的。整堂课除了5个学生表现不一般外,其它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特别是通过录像资源探究种子散播方式环节,学生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发出“呀、啊”的赞叹声,丝毫没有倦怠感。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都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学习。整课堂以图像链的形式建构了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探究是一个集行动、思维、情感于一体的参与过程,它是理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不能就理性而展开探究,他需要以事实为基点,才能发展自己的观念。在本堂课中,图像链的出现就为学生探究“种子和果实

15、的特点与散播方式相适应”的观念提供了肥袄的土壤。在探究中,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学生熟悉的事物,并形成“果实、种子特点决定散播方式”的初步认识,然后再运用图片引领、实物观察等手段引导学生加深认识,接着运用获得的认识解决更复杂的图像情境,从而扩充和修正学生的科学认识,形成较稳定的科学观念。当图像以学生认知发展的序列来建构新的结构序列时,整堂课就充裕着浓浓的探究氛围,对学生分析、推理及归纳概括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关于“果实、种子的特点与散播方式相适应”的科学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猜想走向了实证,从不稳定走向了稳定。整堂课以图像链的形式架设了一次语言生成的捷径。科学课堂,最大

16、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描述科学事实、概念或观点。像本课教学中,本来对于果实、种子特点的描述,果实、种子的特点与散播方式相适应的观念描述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在教学中,围绕“突出主要特征;注意层级分配;隐含问题情境;配合文字表征”四大原则重新填补、组合图像资源,并支架学生的探究行为,结果学生生成的语言都比较有特点,比如学生说植物采用不同的方式散播种子是因为各自的样子不同;再如槭树的种子和星果藤的种子时一样的,长了翅膀,像我们的滑翔机;还有学生说凤仙花的果荚是脆的,莲蓬的果实很松软、像水葫芦等等,最难得的是学生在描述“果实、种子特点与散播方式相适应”的观念时说道:他们之间应该有联系,种子的特点与散播方式是

17、相对应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图像给学生的探究铺设了一条捷径。总之这样的教学与科学学科气质是相吻合的,是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值得我们去尝试与开发。当然在试教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就是在分组学习中某些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有心智懒堕者出现,我想这关键还是没有建立一种好的评价手段或教师的监督不够。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二 教学目标: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假设。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3、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三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四 教学难点

18、: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五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油菜种子,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六 课型:新授课七 教学准备:课件八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架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交流、比较、重组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九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件。一些植物种子的图片。(油菜种子、凤仙花种子、苍耳、蒲公英、鬼针草、野葡萄等)

19、教师提出问题:种子成熟后,它们是怎样传播出去的?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传播方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板书课题)。(二)学习探究。第一部分: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成熟的油菜果实有什么特点。(看图)通过观察发现油菜果荚表面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棱角,有一些花纹,且容易开裂。教师说明: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教师板书)。所谓的自体传播,是靠植物体本身传播的,并不依赖其他的传播媒介,它的特点是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那么,哪些种子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油菜是有果荚类的植物,它的传播方式代表了这一类植物的传播方式的特点。我们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

20、中,当果实成熟时,我们曾经发现过什么现象?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和油菜花传播种子的方式相同吗?(小组讨论)师:自体传播种子散播距离有限,但部分自体传播的种子,在掉落地面后,会有二次传播的现象方式。鸟类、蚂蚁、哺乳动物都是可能的二次传播者。师提出问题: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植物的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种子可能会被一些动物吃掉。如果不被动物吃掉,大量的种子聚焦在一起,种子成活的机会是很少的。)第二部分 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师:植物种子除了自体传播,还有其他的传播方式,比如 动物传播 风传播 水传播 等 (教师板书)课件出示动物传播 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粘附在动物皮毛上的特殊结构,如钩刺等。

21、像苍耳。(出示图片)。它的果实和油菜的果实明显不同,除外形、大小不同之外,更加显著的是苍耳的果实外表上布满了带钩的刺。具有类似结构的还有鬼针草、蒺藜等的果实。因此,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动物帮助它们传播种子。另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足以吸引动物来吃。当动物在吃它们的果实时,无意中就帮助这些植物传播了种子。同学们观察过蒲公英吗?它是怎样散播种子的?课件出示 风传播 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的种子大多为草本植物。像蒲公英的种子,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到远方。同学们观察下面植物的果实,(莲蓬、椰子),它们是利用什么方式散播种子的?(水)对。水传播(出

22、示课件) 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一般为蜡质不沾水(如睡莲),果皮含有气室,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如莲蓬和椰子,出示图片)它们的果实具有丰厚的纤维质,可防止种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烂或下沉。如:海滨植物 棋盘脚、莲叶桐及榄仁,也是典型靠谁传播的种子。(三)观看各种不同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四)巩固训练。1、说说植物都有哪些散播种子的方式?2、这些方式与什么有关?(与植物种子自身的构造及生活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师:板书)3、完成31页表格(抄笔记)4、找朋友。(1)将种子与其适应的传播方式连起来。苍耳 水传播 凤仙花莲蓬 自体传播 椰子油菜荚 风传播 鬼针草蒲公英 动物传播 樱桃(2)

23、将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它传播的特点连起来。自体传播 轻,带翅或绒毛动物传播 圆形,散落时能滚动风力传播 有小刺或多肉好吃水传播 果实成熟会突然炸裂上午按设计思路上了一堂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未完成教学任务,确切地说,40分钟的时间只完成了设计的20分钟内容。首先对自己本节课做个反思和梳理。上课初,班主任在班上不知道干吗,在教室里估计还有事,黑板上的数学题还没有擦,有个别学生说还没抄完,让不擦。班主任厉声喝道:擦,没抄完的自己负责。于是值日生擦黑板,但孩子太小,够不着,只有我代劳。没有“上课、起立”,直接让学生打开书复习之前学的内容。从花到花、果实与种子的关系拉了一遍。然后问植物开花结

24、果是为了什么?引出种子植物主要靠种子繁殖。再问: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植物的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用的是向日葵林,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很快发现,种子如果都掉落在近旁存活的几率很小,引出植物总是想方设法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用教研组给的PPT,直接问:屋顶上的小草是这么长出来的。学生有答风吹的,有答小鸟带来的,感觉这个素材没用好。主要是想证明种子想方设法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很快带过,然后同样是教研组的PPT,出示凤仙花的种子(因为是三年级学过的,只是为了唤醒前概念),问学生凤仙花种子成熟后怎样散播种子。再出示油菜种子(教材上的素材),说明目前油菜种子还没有成熟,用“不知名的野草”类似的种子

25、来代替。此处处理也过于随意,一是出示给学生的必须是确定的东西,至少是自己确定的东西;二是既然用的是野草种子,就不该用油菜花做底图,显得很混乱。接下来就让学生分小组领取实验材料:野草果实和放大镜。此时由于课堂调控没有经验,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学生只知道让他们观察和体验靠弹力传播的种子,没有别的要求。但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在玩的同时能够发现很多细节,比如种子很小很多,豆荚弹开后卷曲起来从分实验材料到实验结束,让学生尽情体验,没注意时间,后面可能有学生就是纯粹在玩了。要让学生结束观察也很困难,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都安静下来。其他老师都是用表扬某某坐端了的办法,我一时没想到,直接用的“请大家安静下

26、来”,孩子们玩的兴趣还很浓,要重复几遍才行,下次上课一定要在之前定好规矩。而且要抓住学生喜欢被表扬这一点来树立榜样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这种种子选择靠弹力散播,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直接引导,种子的特点,豆荚的特点,然后学生就很轻易地说出这种结构和散播方式的关系了。这里有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什么时候是必要的,学生的发现和探究需要的脚手架应该在何时出现,多高为宜?接下来分发另一种散播方式的种子,让学生观察两种种子的不同,用上一种方法来探讨种子结构与散播方式的关系。每个小组一朵蓟的花冠(不准确,是含很多种子的复杂球状物),继续观察体验。不时有学生跑上前来跟我报告他们的有

27、趣的发现,也有学生跑来告状,某某拿着花冠不让大家玩,下去一看才知道一位女生害怕被其他人把种子都吹散了,小心地保护着。于是我小心地取了两三颗种子下来让小组的其他孩子一起观察,没有批评任何人。观察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说说这样的结构为什么适合靠风传播。学生不仅说出冠毛的降落伞特征,还发现了冠毛有粘性,建立起了结构与散播方式之间的关系。最后三分钟总结,两种种子结构和他们各自散播方式的联系,问学生还见过哪些相似散播方式的植物。总的来说,这节课没有完成任务。观察和体验的时间太长,有低效之嫌。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

28、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本课可看作是自体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和水流传播四个活动。如果再细化,在动物传播部分也可分为粘挂皮毛和吞食等几种方式。在教学中,我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植物种子有几种传播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一、感受植物种子传播的多样性;二、是植物自体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是几个活动指向的核心目标。第一个活动自体传播着重引导,直接从豆荚入手,学生很感兴趣,豆荚属于黄豆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指向果实和种子,再来关注果实的结构及种子的特点,从而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存在问题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豆荚,这个季节里,找到的是鲜绿的豆荚,豆荚外壳不脆

29、了,很难出现一碰就爆开的现象,所以我提前一星期采摘了油菜豆荚放在太阳滴血啊晒,才能达到一定效果。动物传播和风力传播,我准备了蒲公英、葡萄、苍耳和小番茄,则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推测来完成。我们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与它们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所以,在研究水流传播的种子的时候,我反其道而行之,先给前提,如果想要被水传播,必须要有什么样的结构。这个讨论是非常有效的。教科版科学课标中提出:小学科学教学应特别注重学生科学概念的培养,科学概念即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的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反映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观念。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明确确定了两个科学概念,其教学目标符

30、合小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合理,分类准确,描述语句具有可测量性。在课堂引入时,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兼顾了旧知,引发了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利用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充分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训练;填写表格进行巩固复习,加强了知识的归纳与梳理;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其它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这节课,为了促成学生回顾自己的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我注重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汇报,进一步深化认识。在学生们参与了四个教学活动后,我发动学生讨论,你们觉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

31、种子?它们各属于哪种传播方式?并且每人拿到一份植物种子传播方法调查表作为课后作业,使学生做到课内外结合应用,把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上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前,我先在网上找了相关的视频,下载之后每个班级都进行了拷贝,以备上课的时候,解决我能言表但孩子不能意会的情形。事实上孩子们比我想象得要知道得多得多,四个班级中都有那么几个孩子做领路人,他们将知道的种子的传播方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使得大家从同学那里领略了椰子是靠海水来传播种子的;蒲公英是靠风吹来传播种子的;鸟类的粪便也可以将种子带到别的地方;有些种子是自己传播种子的。在此基础上,再放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孩子们看了动感的画面,听了相关的说

32、明对四种种子传播方式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看完之后,让孩子们回忆并且说出录象中讲到了哪几种传播方式,孩子们都能说上来,我于是立即板书:水力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力传播随即点名各举几种代表植物,因为视频中都有介绍,大部分孩子都能马上说上来,少有几名孩子会张冠李戴,当有孩子回答有误时,立即会得到一片“啊的质疑声。将孩子们说出的植物名称与传播方式一一对应着写在黑板上,结合作业本中出现的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例如榆树,臭椿的种子的形状(画画的形式)及相应的传播方式。当学生说到苍耳这种植物种子的时候,马上有学生拿出买来的彩色苍耳为了及时巩固,加深印象,我采用盲点(所谓盲点,就是我背对黑板点,如果点到名称,孩子

33、就说出传播方式,如果点在空白的地方,孩子就说“空屁”,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能集中起来)植物名称,孩子直接说出是什么传播方式,呵呵,孩子们在笑声中巩固了知识。各种不同种子传播方式的特点是孩子们自己来概括的,风力传播的种子的特点是轻,长毛或翅;水力传播的种子的特点是轻,不怕水;动物传播的种子的特点是长刺带钩或者味道甜美;弹力传播的种子的特点是果壳会自动爆裂。由于是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老师将这些内容板书出来,所以他们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我也觉得他们懂的知识真的很多。几种传播方式大家都掌握后,有一名学生提出:“还有一种传播方式,就是有些种子成熟后它会自动掉落下来的。”对呀,这其实也属于自体传

34、播的一种方式吧,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筋的孩子后让大家向他学习,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了解更多关于种子的传播的知识。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课后我进行了仔细的思考: 1、引入环节。通过观察图片,问屋顶上的小草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引出课题,还希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种子散播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似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2、课前准备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由于实际条件限制,现在没处找寻成熟的果荚

35、和成熟的种子。不能让学生实际感受种子的传播的方式。 3、图片代替实物,课件演示提供观察素材。课前收集大量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希望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到植物种子的传播与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之间的联系。 4、视频资料的使用,弥补课堂的缺憾。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油菜荚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野葡萄 与小鸟的互惠互利,椰子、莲蓬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

36、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学生轻松的总结出植物果实或种子在形状结构上与种子传播方式间的联系。这也算弥补了学具不足的缺憾吧。 课上完了,但我还有一个疑问,至今没能解决是不是所有的果夹类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都是自体传播?比如我们常吃的豆角,是自体传播吗?上网查了半天,也没查出结果。我们组内教师的意见也不统一,还有待商榷。学校综合组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很精彩,唱啥戏的都有,在这里能听到许多不同类型的课,能欣赏到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综合组老师多才多艺,许多不同类型的课里学到不同的教学技巧,这些不同类型的课教学中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一点我的体会特别深,就像我许多年前进入科学研修班一样,

37、对我的数学教学同样帮助巨大。 很感谢项老师为我们综合组这学期开设的第一堂研讨课,为此一周前他已经开始准备这堂公开课,虽说是一堂简单的互听互评课,却准备的很充分,一丝不苟,从材料的准备到课件的制作,从教学的预设到实验操作的细节设计,专业、严谨的态度与我们综合组里许多中年老师一样,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很有效,参与面广,很积极,数据整理真实有效,汇报自己的发现很有条理比较有深度, 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操作课,课的导入部分,从导线的认识开始,导线选的很好,外面是绝缘体,里面的铜芯是导体,很自然地引出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然后通

38、过一块橡皮作为研究对象开始,结合电路检测器,通过课件图片的展示来演示检测的过程,这里提一点,个人以为老师在引入部分过多地依赖课件媒体的作用,比如:导线的出示,电路检测器对橡皮的检测。如果能结合实物的演示应该更加的直观与合理。效果可能会更好。 项老师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对学生的实验前指导,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实验发现的汇报,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汇报时面对的是科学记录表,而不是三年级时面对着实物来汇报。这个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的突出,可以看出平时老师在实验探究指导中,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的亮点往往在学生的汇报中出现的,比如这

39、堂课中学生在实验结果汇报时,有二组学生在描述实验过程中提到的预测失败的物体,第一组是钢笔盖,第二组是铝条,这两者之所以让很多学生 预测时坚持认为它们不能导电,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表面没有金属光泽,或者是表面看上去不像金属。如果老师这时能让学生解释预测失败的原因,追问一下为什么?那么对后面的引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项老师要求学生检测老师准备的一些材料,同时还检测学生自己带来的材料的导电性,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许多学生都选择一些很有特色的材料来做实验,对老师的教学有实质的帮助,更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检测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在实验指导时在强调

40、一些细节,(其实项老师已经做得不错)那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帮助更大。比如:强调材料从盒子里拿出来,待检测完毕,再放到盒子盖里。养成严谨、有序的操作习惯。再比如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材料有些还不是很熟悉,老师也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特别是铝条与铁条很难区分。 活动最后部分是引导学生认识导体与绝缘体两个概念,老师能通过课件展示具体概念教学,并结合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注意关心生活中的科学,身边的科学。 再次感谢项老师为我们综合组上的这堂精彩的科学课,同时感谢参与活动的每一位老师,谢谢你们的精彩点评。 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反思教学的前前后后,总结如下:一、课前准备:多本课的教学通过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 即为每一个

41、探究小组准备20种供检测的具有结构性的材料,教材安排了20种,实际就是要突出一个“多”字,我在教学时也用这个“多”做了点小文章。一个多字,体现了科学教师工作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学生的本领之大,也正因为材料之多,才能归纳出有那么一类材料是容易导电的,如金属类;同时也能归纳出有些材料是不容易导电的,如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为后面“导体”、“绝缘体”概念的获得提供事实证据,把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的感性认识在众多的现象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二、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本课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在引入时不必过于花哨,科学教学重在一个字“真”,无需语文课上的华丽辞藻。语言的简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目

42、的,领会最关键的科学概念,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在进入本课教学是这样的:师:出示“电路检测器”,问:这是什么?生:电路检测器。师:今天我们就要用电路检测器,检测20种材料,看看他们能不能让小灯泡发光。三、重过程,重结论。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学生能亲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是科学教学的重大目标也是重要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然而很多时候都过于强调过程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目的,忽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对科学结论的掌握。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学而无果,就如一些学者所说的“亲历”式的科学教学模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在重视让每一位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很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总结与理

43、解。让科学探究围绕一个核心的概念开展,不仅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探究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结论。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更具有科学价值,更能体现出科学课的重大意义。本课中,围绕“导体”、“绝缘体”这两个核心概念开展探究活动,并让学生将能让小灯泡亮的一类材料和不能让小灯泡亮的一类材料进行分类,并给他们取名,通过取名这个活动,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探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

44、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 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 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

45、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 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饮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饮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

46、练 二、教学中的疏漏 1、时间不够用: 从制定计划到实验探究需要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所以不能压缩,这样后面的汇报和实际应用部分相对的时间就紧了一些。 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 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容易忘记计划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忘记预测,或忘记2次检测,但大部分的程序还能按计划去完成。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会倾听和学会评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或是在评价时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了,为此,我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汇报与交流的之前,我都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放下手中的工

47、作,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听别人的优点,找找别人的不足,这样做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老师讲是不行的,我还对倾听好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评他们为倾听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先在你的报告单上做个记号,等别人说完再提出来。” 本节课,我不像一般的操作那样,以电路复习为切入。而是先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感受电对人们的重要;然后话题一转,通过孩童触电身亡的事件告诫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整个过程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开启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的思考。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在

48、本课教学中,我把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本节课,处处体现着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个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导入阶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外拓展以及作业的布置都体现了这个要求。在这几个环节中,我认为实施得最好的就是课堂上通过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课室安全用电守则到课外的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电守则。我通过以点带面,不仅将安全用电知识与学生一起分享,更通过学生这一途径将这一意识带到家庭、社区。这些贴近生活的设计使科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打好

49、基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所以我并没有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我搜索了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并在作业中要求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通过网络与科学课进行整合,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在生活中知道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但

50、具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而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在感性经验充足的情况下,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重难点定位于“演示橡皮是否容易导电的检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检测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从而来加深巩固对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本着我对教材的理解做了些修改,并没有让学生去过多的探究教室中哪些设备是导体哪些设备是绝缘体,而是直接出示插座让学生说说插座这样设计的原因和好处

51、,再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用电。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是:1、上课导入环节,我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能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开始对知识的学习。2、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而是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于是,我首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橡皮导电性”的检测方法,鉴于四年级的学生对设计实验计划还很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先上台演示橡皮检测的方法然后一起纠正、巩固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学生演示实验激发了更多孩子实验的兴趣,此时让学生检测材料的导电

52、性,不仅激发了他们实验的兴趣也能够在实验中加深巩固导体和绝缘体这些抽象概念,让他们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3、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拓展中的考一考部分 “天空正下着雨,一根裸露的电线掉在路中间,小明随手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棒,想挑开电线。他能够这么做吗?为什么”通过这样情境形式的后测,能够及时的反馈出学生学习的效果,结合安全教育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同时上课中也反应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1、在演示橡皮检测时忘了让学生先进行预测,于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材料的导电性实验中很多学生对预测这一步骤往往省略掉,或者先检测后预测。可是预测也是实验活动中非常重要

53、的环节,很多老师经常会忽略,殊不知预测能够很好的反应出学生的前概念,如果一旦预测和实验结果不符,学生就会思考其中的缘由。2、科学课是一堂开放性的课,虽然我给学生准备了十种材料让他们检测,但是生活中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材料,学生也会好奇有些材料是否容易导电,扼杀了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听了不少老师给我的建议后,我觉得可以统一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塑料、铜钥匙、铁片、铝片、白纸一些材料,而其它的材料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准备(不需要太多但也不能少于10种),这样“有收有放”的准备材料,课堂上研究起来学生就会更加感兴趣,就可以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

54、缘体的概念。毕竟教材是死板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的探究,如果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我想学生肯定能够乐于探究,也能够收获更多。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

55、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 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 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饮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

56、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饮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练 二、教学中的疏漏 1、时间不够用: 从制定计划到实验探究需要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所以不能压缩,这样后面的汇报和实际应用部分相对的时间就紧了一些。 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 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容易忘记计划中

57、的某个环节,比如忘记预测,或忘记2次检测,但大部分的程序还能按计划去完成。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会倾听和学会评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或是在评价时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了,为此,我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汇报与交流的之前,我都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听别人的优点,找找别人的不足,这样做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老师讲是不行的,我还对倾听好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评他们为倾听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发

58、现不一样的地方,先在你的报告单上做个记号,等别人说完再提出来。”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

59、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

60、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而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

61、似乎确信人体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机提出:“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100节电池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他们理解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很危险了。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

62、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第一、在指导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的注意点时,过于心急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来学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第二、对于我这名新手教师而言课堂掌控灵活度很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学科老师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今天我授课的内

63、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

64、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第三、规

65、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

66、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这节课,科学实验的数量较多,如何开展这些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和我的同事一起改造了原有的电学实验器材,将导线两侧改装成了金属夹子,并用电工胶带将其牢固,学生在做检测固体导电性的实验时,可以夹住被检测物体,方便了实验的开展。另外,在探究物品的选材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们挖掘了笔芯、面条、棉线等实验材料,而这些材料,课本中都没有提到。而我将石墨引入大家的探究领域,扩大延伸了教材,完善了导体的概念范畴。整堂课,学生在不断的实验中见证自己探究科学的过

67、程,而做为教师的我也为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感到高兴。做一个对课程有想法的老师,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我的基本理念,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艺术,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例如,如何在大班额的环境下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是我要考虑的问题,该班有64位学生,而实验室只能容纳54位学生,并且是6人一小组展开实验,分组探究的参与度和深度都会受到影响。另外,自己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再严谨些干净些,课堂教学机智也还有待提高。“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

68、,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

69、能力。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

70、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在让学生经历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我设计成两个试验,先让学生看着生成的试验计划,同教师一同完成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接着放手让一名学生上台

71、检测。这两个试验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还让学生学会并理解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的重要性,使教学由“扶”走向“放”,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二性,即

72、导电性与不导电性,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在实验时学生针对插座这个混合体提出了不少的疑问,我都结合实际生活情景给学生详细地讲解,直观的展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受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还有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是结合了安全教育把”安全用电”的内容融合在科学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另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第一、在介绍检测器部分,由于我没能更详细地介绍检测器的作用

73、,所以很多孩子在实验时,对检测器的适应占用了点时间,导致汇报时有点仓促。第二、由于刚接受这门学科,有一些科学术语,还未能做完全掌握。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并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目标都达到了。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

74、料和安全用电事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环节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操作性概念做好铺垫。二、检测一块橡皮的研究活动,这一内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果把教材中的检测方法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很快学会且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但学生们没有亲自尝试一个科学严紧的检测计划的制定,自然会印象不深,方法不明,学生们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也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的研讨,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由“扶”到“放”,并通过示范、讨论、评价的形式

75、落实。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考虑,使学生真正学会制定探究计划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预测检测灯泡是否会亮检测一块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光重复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的有序性,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三、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了预测一个检测一个。我想如果不这样强调,课上一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把待检测的物体凭借他们固有的经验,不加思索地一次性预测,并记录下来。那么预测一个检测一个的好处在于学生会及时发现预测与检测结果不同的原

76、因,从中发现问题。学生们在反思中,甚至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有利于及时修正自己判断上的失误。学生更会发现预测出错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理性思维的过程。四、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尽量让学生

77、提问,尽量让学生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尽量让学生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导体与绝缘体课堂实录执教者:流血的尾巴 上课班级303班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师出示组装好的简单电路。生在下面表示很好奇,甚至有人说是赛车。师:它的名称叫简单电路。那么同学们想想看,我要让这个小灯泡亮起来还缺少点什么?生异口同声回答:电池。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那么老师现在把电池放到里面去,同学们注意观察。师把电池装入到电池盒里。生:咦!师:发现了什么。生1:小灯泡亮了。师问: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放上电池后

78、小灯泡就亮了啊?生1:因为小灯.因为那个电池里面有电。小灯泡只要有电就能亮起来。师:讲得好伐?生:好师:大家掌声鼓励。 生集体掌声。师:我们说啊只要这个小灯泡只要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它就会亮起来。那同学们,老师现在把这个电池拿掉,我们再来看下哦。师把电池拿掉。小灯泡不亮了。(生表示惊讶,有一生轻声说:电消失了)师:发现了什么。生:小灯泡不亮了。师:对。那同学们应该也知道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啊。生一起回答:没有电流。师:那么,老师现在啊要对这个小礼物进行简单的改装。同学们看看哦电池装上以后还会不会亮?师演示把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拆掉,并装上电池。生:小灯泡不亮了。师追问:为什么不亮了。生:因为那个电线给拆

79、了。师:对。观察的很仔细哦。 因为老师把这根导线给拆了那它还会不会亮啊(生:不会)。那么这个小礼物变成了另外一样物品。而且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师出示课件:电路检测器)师生齐回答:电路检测器。师:用这个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哪些物品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品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啊?生:想。师:老师啊还给大家准备了两样材料。(师出示橡皮和勺子)请生回答是什么?生:橡皮和勺子。师:对。那同学们猜猜看,这两样物品放到这个电路当中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啊?生1:小灯泡还是不会亮。师追问:哪样东西放进去不会亮?生1橡皮和勺子放进去都不会亮。师:这个同学认为啊,两样东西放进去都不会亮。还有没有其他

80、同学有不同意见啊?生2:勺子放进去会亮,橡皮擦不会亮。师: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啊?生3:橡皮擦放进去会亮,勺子不会亮。师继续提问: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啊。生4:我觉得两个东西都有可能不会亮。师:讲的好不好?生:好。师:好在哪里啊?生回答:“有可能”。师:对。为什么要给它加有可能几个字啊?师:我们能确定么? 生:不能。师:对。所以啊,同学们只能说有可能。那怎么办啊?生:试一试。师: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橡皮先放进去,同学们注意观察。师演示用检测器检测橡皮。师:咦?怎么回事啊?难道是我们这个装置坏掉了吗? 生纷纷摇头表示没有。师:我们再来一次哦。(再次演示用检测器检测橡皮)师:还是没亮。师:那么勺子这个机会

81、啊老师留给我们303班的同学,好不好? 生:好。师:哪个同学胆子最大?师提醒学生按照师刚才的操作,并提醒他面向同学们。生开始操作。生惊喜的发现:亮了。师:一次够不够? 生再次操作。师:温刚同学很聪明哦,这么快就把老师的方法给掌握了,来掌声送给他。师:看来啊我们的电路检测器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本领。它能够把我们的物体一一地检验出来。哪些能够可以使这个小灯泡发亮,哪些不能使这个小灯泡发亮。那么同学们,你们现在想想看根据你们现在的生活经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看,你生活当中碰到的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生1:用铁做的物体都能使小灯泡发亮。师:陈元元同学回答问题总是这么有科学性。好。

82、还有没有?生2:铅笔.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师:胆子大一点。生3:铜做的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生4:像铁做的东西都可以。师:我们303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帮老师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那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课件出示13种材料)认识么?师:请一个同学大声地给大家介绍下。生:纸片、玻璃片、木片、陶瓷片、塑料、气球、泡沫、铝片、回形针、铁钉、塑料吸管、螺丝刀、铜丝。师:好的。声音非常洪亮,非常好。师:那今天老师就需要我们303班的同学帮老师来检测一下,这几种材料能不能它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那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还需要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你先判断一下哪些不能亮的,哪些能亮?把你们的结果记录在

83、我们的这张记录纸上,抽屉里面每组都有一张记录纸。拿出来。生拿出记录纸。师提醒学生先别填。师:先找到预测一栏。小组4个同学(别急)商量一下,你认为是亮的,在亮的地方打钩。你认为是不亮的,在不亮的地方打钩。清楚了没有?生:清楚了。师:开始。 小组开始预测。 师准备投影,并参与到学生们的讨论中。师:预测好的小组坐好。表扬这一组,表扬这一组,表扬这一组。师:好。同学们都预测好了伐。 生:预测好了。师:想不想看下我们小组的预测结果啊? 生:想。师请一组同学代表带着记录单上来。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下你们小组的预测结果跟他们小组的是不是一样? 一生举手。师:你们组有不一样的是吧?好,你来说。生指出不一样

84、的。师:这是你们组的意见,那其他组呢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师:看来我们班同学意见都很统一哦。我们就要用实验来检测下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哦。那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需要给大家提几点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师:我们今天这个实验啊需要这个电路检测器来检测者13种材料。那么,首先我们要来看看这个电路检测器本身有没有问题,怎么检测?生1:要看两根电线有没有弄在那个方框上。(师追问:最关键的是什么?)有没有电池。生2:把那个电线的两头碰在一起看小灯泡会不会亮。师:对。这是很关键的哦。我们要来先试试看会不会亮(师示范)。如果它亮了,就说明我们的校灯泡没有问题。那同学们等下你们的检测器如果不亮的话就跟老师来说,清

85、楚没?生:清楚。师:第2步,我们要从信封里把材料拿出来,一样一样检测。师:那怎么检测呢?用我们这个检测器的两端去碰物体的两端,看它会不会使这个小灯泡发亮,懂伐?检测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个检测器的两端碰在一起啊?师生共同回答:不能。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4个同学相互监督。师:我们每次实验要做2次?那为什么要做2次呢?生1:因为可能第一次不亮。生2:因为可能第一次你没有掌握好这个技能,第2次你会了,再试一次。要确保实验的正确率。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做2次,记住哦。师:那么试验完成以后呢同学们还不要忘记记录,记录在这个记录纸上。那么检测1、检测2亮了打钩,不亮打钩,还有根据检测表明了什么情况你也要把

86、它打钩打好。清楚伐?生:清楚。师:试验完成后,小组同学整理好器材,同时把我们记录单后面的我们的发现完成。材料整理好后,大家把材料放到最后面一张桌子上,这张记录单每个小组留着。师:接下去同学们可以把抽屉里的材料拿出来开始实验了。师巡视,参与到小组的实验中,并及时指导学生。师:好。表扬这一组。表扬这一组。表扬这一组。还有里面一组。都已经整好了。师:同学们玩的开心吗?生:开心。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认真,那一定有很多收货吧!那大家想不想把自己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呢? 生:想。师:哪一组先来。师:老师希望其他组在汇报的时候,我们其他同学保持安静。仔细看好,看看他们组跟你们组有没有不一样的,你有

87、不同意见可以举手。清楚吗?生开始汇报师:同学们仔细地看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跟他们有没有区别?生:我们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是3种。(师追问:那不能亮的是几种)9种。(师继续追问:那还有种去哪里了?)生:还有一种打了问号。师:哪一种?生:螺丝刀。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打问号?生:因为它搞上面不会亮,搞下面是会亮的。师:好。实验做的很仔细哦。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好。那么他们组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组认为螺丝刀一会儿亮一会儿不亮。既然他们提出来了,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做个实验,看它到底是不是亮的。师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师先检测金属部分。师:再来一次。 生:亮了师:现在老师再换个地方。(检测塑料部分,

88、同样检测2次) 生:不亮。师:看来他们组实验做的非常认真,发现了这个螺丝刀有问题。那我们先把它放在旁边。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都一样的是吧。好师:老师也进行了一个总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能够使小灯泡发亮的,也就是容易导电的有4种,那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这些。还有一种螺丝刀。师:同学们一起来看下,容易导电的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生1:不容易断。生2:用金属做的。师:对。这些材料都是用金属做的。那能不能给它一个响亮的名称啊?生1:导电物体。生2:导电头。生3:导体。师:好。老师认为还是这个导体比较简单。师:那不容易导电的这些材料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塑料,有玻璃,有陶瓷,有木块。这些

89、材料不容易导电我们也给它一个名称,叫什么? 生:绝缘体。(师板书课题)师:我们班同学真棒。师:那么同学们想想看这把螺丝刀应该归为导体呢还是绝缘体?生:两个都有。师:两个都有,讲得非常好。其实啊,我们发现这一部分是用塑料做的,所以它是绝缘体。那这一部分使用金属做的,所以把它叫做导体。我们只不过是检测的部位不同,那我们的实验结果还是正确的。他们组的操作非常正确,也很善于发现问题,老师要表扬者一组。师:好。同学通过刚才的研究,你现在能不能对导体和绝缘体下一个定义呢?什么样的物体叫导体?什么样的物体叫绝缘体?生1:导体就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师:嗯。好的。还有没有?生2:导体都是用金属做的。师:同学们把这

90、张纸拿出来,找到中间的部分,我们看下怎么样的物体叫导体,我们一起读一遍。(师板书,课件出示)师: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人体和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生1:绝缘体(师追问:两个都是吗?)两个可能都是绝缘体。生2:导体师:两个同学啊有不同意见了,其实人体是一个导体。这个水呢要看情况,如果这个水里游杂质那它就是导体,如果是一个绝缘体那它就是一个绝缘体。看来,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当中有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大家找了4副图片(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下这些物体哪些是绝缘体,哪个部分是导体,分别有什么用?生1:插板里的塑料是绝缘体,螺丝刀里面的塑料是绝缘体,插头的线也是绝缘体。(师追问:为什么都要做成绝缘体啊?)

91、因为导体能导电,容易伤到人。师:嗯。讲得非常好。生2回答,是帮助学生。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不同的用处,我们有的时候需要把电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导体。如果我们不需要用电的时候就用绝缘体。那么我们教室中哪些物体是用绝缘体做的?生1:窗户。师:你这么肯定啊。我请你上来试一下。拿着老师的器材来试一下。(生拿着检测器去检测)师:说明回答正确。生2:桌子。(再次请生一试)生3:纸。师:纸也是绝缘体,刚才已经做过了,好的。生4:黑板。(师拿着器材检测两次发现不亮)师: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绝缘体而不是导体?生:因为我们教室有很多导体,如果黑板是导体做的,黑板上的音响一响就会触电

92、。师:对啊。同学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用电。师出示安全用电的图片,请生回答。师:同学们这些行为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多加注意。师: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一起认识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还知道了一个科学知识安全用电。其实啊,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303班的同学变现的特别棒,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再继续加油!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好。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启发引导学生猜测,后,教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

93、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生2: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外面的塑料不可以让电流通过。 3、师:(课件出示概念:我们把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导体 绝缘体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方法 师:我们知道了像铜丝一样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像塑料一样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出示橡皮,问:)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生3:绝缘体。 师4:到底是不是绝缘体呢?说

94、说就能行吗? 生5: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 师:对,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检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它们是否能让电流通过呢? 生6:电路检测器。 师:好,那我们就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下。生7:(上来演示。)师:这样算完成了吗?检测完橡皮就这样放吗?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检测方法有什么建议吗?(如有不同意见请几个同学发言)生8:他没有把检测器的两头先接触一下。师:你们觉得这一步不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生8:我觉得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万一电池没电呢,那它就检测不出来了。 师: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器本身自己就有问题,它就不能去检测别人了。所以这步很重要。(课件突出显示) 生9:他没有把检测

95、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面,这样做了容易忘记。 师:等会儿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也都有科学文件夹,别忘了做记录哦。 生10:他检测了一次,又重复测一次,这一步做得不错。师:你能不能说说这里为什么要检测两次呢? 生10:因为万一第一次检测不小心没测出来,再测一次就更准确了。 师:多测一次可以减少失误,这是做科学实验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万一出现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结果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呀? 生10:那就要再做第三次、第四次。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11:他从右边的盒子拿出橡皮做了,但是没有放到左边的盘子里。 师:你认为这一步重要吗? 生11:重要,因为万一有很多的东西要检测,而我们如果没

96、有把检测好的放起来,就容易搞错了。 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仔细看看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大屏幕出示: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师:谁来说说这样检测的科学性: 生12:把橡皮从右边拿出来,检测完后要放到左边去,这样在检测多种物品时才不会发生混淆。 生1

97、3: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这样可以保证电路检测器是好的。 生1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节省时间。 师: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按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一次。生15:学生规范演示师:这里还有张合作评价表,实验完毕之后小组评价。(师介绍评价表的有关内容) 三、检测25种物品 师:好,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老师手里有25种物体,到底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呢?我已经把这些物体的名称印在记录纸上了。请大家来看一看,你认为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认为是导体的在导体下打勾,是绝缘体的在它的下面打勾,有疑问的打个问号。(师示范) 师:下面我们来检

98、测25个物体。老师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实验。时间一到,组长立刻就把材料收起来上交,明白吗?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师: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第三,老师没有给大家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测测书包里的文具,书本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给我们的研究配上一段幽雅

99、的音乐,因为我们这是一次集体的研究活动,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自觉停下来,好吗?生:好! 师:请材料员取出材料,我们开始吧!(背景音乐)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音乐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汇报,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师对照黑板上同学们的预测做一定的更改,并对更改过的做上红色的记号)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对不同意见的让学生实验) 师:哪类物体是导体?哪类物体是绝缘体?生:金属。(师板书)。师:除了金属

100、还有什么也是导体呢? 生:铅笔芯。(师板书)。2、找找教室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出示插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4、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在第一环节什么地方出故障了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能直观的看清楚,我出示了一个简单电路,粘贴并固定在黑板上,并提出问题“老师的这个电路出现了故障,小灯泡不亮了,你觉得有可能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了?”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故障电路,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猜测小灯泡不亮的多种原因,并进行记录。教师也积极地融入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关

101、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探究活动后,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汇报,而此时也是教师进行评价的良好契机,我会根据学生的小组活动是否有效进行评价,也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小组活动,提出自己的猜想,是否有根据进行评价,同时,也对小组是否提出了多种猜想进行评价。并且在学生汇报后,对学生交流的多种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分为三种情况:(1)导线、灯泡以及各电器元件故障(2)电路连接问题(3)电池等安装不正确。教师继续以问题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的原因,那么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验证到底哪里出现了故障,使电流中断了呢?”在学生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我要关注学情的发展,适时调整

102、教案。学生们可能会提出换电池、换灯泡或导线试一试的方法,教师归纳为替换法(板书),学生还可能会想到检查一下导线与电器元件的连接是否正确、是否连紧,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归纳为检查法(板书)。并继续引导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在整个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讨论、猜测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多种原因,并进行了归类,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进入第二环节做个电路检测器的教学中,教师出示电路检测器,并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检查电路故障的好帮手,电路检测器(板书)。”并边演示边说明制作方法“把电路中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再连上另外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了。”

103、教师以检查一根导线是否完好为例,进行规范操作,提示用两个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进行检测,并关注检测器小灯泡的状态,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导线是完好的,如果小灯泡不亮,就说明这根导线是故障的。教师提供给每个小组一套材料,鼓励每个小组的学生自己也来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查自己小组的故障电路,找到问题,还有做到最终成功电路故障电路中的小灯泡。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不同问题的故障电路,有的是一处故障,有的是几处故障,引导学生检查并排除故障。并由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检查前要切断电源。2.不能用有接触电路检测器的检查头。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关注学

104、生制作及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如果学生发现电器元件没有问题,那么我会鼓励学生继续使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像检查法、替换法等完成探究活动。在每个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分别汇报检查的过程,使用了什么方法,排除了什么故障,最终是否成功地电路了小灯泡。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们制作并使用了电路检测器,完成了故障电路的检查与排除故障,有重新电路了小灯泡,解决了教学重点。近年来,为革“应试教育”之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对西方教育中的“赏识教育”情有独钟。无可非议的是赏识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它的最大好处是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极大地激发和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此,有些老师有时为

105、了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于是将本该由学生自己跨越的障碍给拆掉,降低探究内容的难度,使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活动得到答案。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学生活动井然有序,实验设计严谨完美,实验结果无可挑剔,最后以赞赏学生的一段表扬词作为结束语。殊不知这样简单的探究内容只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没有挑战怎么能激发人的渴求,这样的赞赏也是廉价的。我们敬佩登上朱峰的勇士,也会赞扬那个走上二楼的人吗?所以,有时候失败也不是什么坏事,科学家们的成果都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经历。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失败、挫折、

106、成功和快乐,让学生在失败中发现、感悟和创新,从而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失败中发现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的有关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从老师要求学生自己为自己小组制作电路器材开始,让小组内的学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电路器材连接电路,品尝到了失败的味道,结合以前所学习过的一些关于电路的知识分析了自己小组失败的各种可能的原因,通过大家的讨论,将检查方法大致进行了一些了解,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马上理解并使用这种排除鉴别的方法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检查的过程

107、中,小组同学没有具体检查的计划,实验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样导致了第二次的失败,如果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问题,就不可能发现检查电路元件所使用的逐项排除的方法。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品尝了失败的滋味,激起了学生好胜和好奇之心,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学习,并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了科学的方法。二、失败中感悟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较为有限,教学中选取与他们生活周围有关

108、的内容,在教学进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开展活动,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课学习的电是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学生对电池连接的电路让灯泡亮起来十分感兴趣也经常的玩,但学生并不曾特意地以学习的形式去研究,把这些问题摆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研究,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这个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讨论、猜测、设计、实验、汇报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设疑-推测-验证-交流-运用这一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贯穿整个教

109、学过程,学生能从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三、失败中创新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学生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一种建构活动。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

110、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教学,我将目标定位于“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它是继学生学习“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后探究电的又一课,与后面的“导体和绝缘体”、“我来做个小开关”、“里面是怎么连接的”、“我们选择了什么”共同组成电单元。在整个过程中,我尝试着在探究式的教学中让学生用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挫折、失败,体验科学、品尝科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心、恒心。 由于面临学校实验室正在修建、班级中人数过多的情况,如果使用学校配置的电学实验盒,存在搬运困难、检查困难、小组人数(

111、每组7人左右)过多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教授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了电池盒、灯座、开关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使用。 上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大家用自己做的电路元件连接成二个最简单的电路,给了大家4分钟的时间连接,少数小组连接成功了一个电路,两个都连接成功的小组没有。很多学生感到十分的沮丧,但也可以从学生疑惑、失望的表情中发现,学生们都非常专注于有问题的电路。 这时,我提出:“今天我们就是来研究为什么有的电路会不亮的原因?是电路出故障了吗?”并请大家思考、讨论。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已经拿起电路器材开始仔细的观察,显然是认为电路器材上可能出现问题。许多同学针对自己的小

112、组情况提出了猜想,猜想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如“电线连接不好、灯座的接触不好、电池盒接触不良、灯泡坏了、还需要检查”等等原因。在听完学生的讨论之后,我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将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作了记录,我说:“既然大家想到了这么多种的情况,那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把故障找出来呢?”学生们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说出了很多自己想到的方法,看得出学生对连接电路显得很有兴趣。 我建议每个小组来一个连接电路、解除故障的比赛,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都很强,一听比赛,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比赛在紧张地进行,各组都希望自己的方法是能最快找到故障将电路连接好。但是显然,在解决电路故障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出现了问题,例如:

113、制作电路检测器没有测试,同时使用了两个有问题的器材、自己制作的电路器材没有逐个检查等等。这时,离下课只有三分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把故障找出来了,于是我让每个小组都停下来,并请各个小组的同学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自己的方法好吗?这时学生们还沉浸在失败的沮丧情绪之中,心中迫切的愿望是希望老师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尝试,并没有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的意识。因此,学生表现的都比较不耐烦,控制不了自己的手、眼和耳,即使此时有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也是听不进去的。眼看离下课时间越来越近,我恨不得把问题一股脑的都告诉他们,但我转念一想,这对学生有什么益处呢?只有他们能自己发现、自己解决才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

114、于是在课堂的最后,我对学生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然后提出要求:“请大家将电路器材交给组长保管,小组内的同学分析一下原因,下次课时,我们重新开始比赛,到时,我将给大家记时,看最快的速度是多少,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迫不及待的与自己小组的同学开始讨论,甚至不愿意下课了。虽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我却发现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行为,看到了学生活动时眼中闪烁的智慧光芒。 又到了一节科学课的时间,当我走进教室时,我发现每个小组自己制作的电路材料已经摆放整齐了,学生们都摆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看来是准备拼杀一番的了。当我说到比赛开始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飞快连接电路的动作,第一个

115、组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第二个组也只用了5分12秒,到12分钟的时候,全班17个小组只有4个小组没有完成第二个电路的连接和检查。对学生这种质的飞跃和优秀的表现,我充分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惊讶和赞赏,并请最快的小组介绍自己的经验。这位代表谈到自己小组的同学在课下讨论了他们第一节课检查电路时的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利用课余时间每人用电池、灯泡、三根电线制作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了自己制作的器材,对有问题的元件进行了修理。没有谈到的小组同学进行了一些补充,例如在课下进行了拼接的练习等。其他小组分别也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在介绍时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满足和陶醉,心情是那样的急切。 课上到这里,学生似乎犹意

116、未尽,许多学生的手高高的举着:我发现如果在连接时有一根电线将灯座的两端连起来了,灯也不会亮等等!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平时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总是只有那么一少部分能够完成,质量还不高,可是这次大家完成的多么认真、主动、充分啊!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学才能学好,希望在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这一课虽然多用了一个教学课时,却达到了平时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的开展了一次高效率的探究式学习。正是由于学生在这一课中的主动学习,掌握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的方法,也学会了采用排除的方法进行实验,使得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时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电路出故障了

117、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四课,是在学生对电路连接原理和方法的牢固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电循环流动和电路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习第三课时,需要更多的电线、灯泡,为使灯泡稳定,还会涉及灯座问题,那么多的器材,一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一个器材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引出电路出故障了,在寻找电路故障过程中,在学生手中诞生出一个电路检测器,于是有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而这一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打下基础。 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要求在学生掌握电路概念的基础上,制作和应用一个电路检测器,应用故障排除的方法来完成一个未完成的电路。本堂课的教学我能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118、,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是一门遗憾艺术,尽管课前我在充分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关注与指导,但是,我仍感觉到存在许多不足: 一、面对学生的大胆猜想,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这一点我感觉在教学中做的不够好。如在学生分析电路哪出故障了时,有的同学说,可能电

119、池安反了,有的同学说,可能电路连接的不对,有的同学说可能电线坏了,有的认为灯泡坏了,有的说可能灯座坏了等等,我把他们的这些想法写在黑板上,供大家研究,这些想法可能不全对,但说明学生是动脑想问题了,我确没有及时对提出这些想法的学生提出表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地鼓励、诱导学生猜想,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培养。 二、课堂评价语言缺乏魅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动活泼的、富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我们的学生也会更爱课堂、更爱学习、更爱生活。而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评价语言仅局限于“很好”、“再想想”、“你很善于思考”、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的

120、确,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用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这课内容之前,我特意去器材室找到了相关的材料,进行组装,尽管很多材料都不齐全了,但是拼拼凑凑还是可以凑齐,修修弄弄整整一节课总算准备好10个组的器材。这一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在观察出了故障的电路,找出可能造成小灯泡不发光的各种原因的环节中,四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很快地找出。找出原因之后该怎么解决呢?孩子有说更换电池或者小灯泡的,有说看看接触点有没有接触好的,总之,他们的办法还是非常可行的,看来,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给我的课带来很多轻松。于是乎,我直接就说:“那么,在紧固各种零件后

121、小灯泡还是不亮,又没有可更换的其他零件的情况下我们就要使用一个新的仪器来检测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新仪器。”出示电路检测器,让学生说说它的组成,学生能够很快就就能说出是由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一个电池盒,一节小电池和三根导线组成的。教师演示其实将余下的两个导线头接起来就是上节课学的一个简单电路,让孩子们知道电路检测器只不过是简单电路的改装。如何使用呢?我说:“如果小灯泡没有坏,当电路检测器的两端接到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上的时候,检测器上的小灯泡会?”孩子们马上接上“亮。”其实这个让学生自己来揭示可能就更好了。检测小灯泡是否完好的环节我特意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演示,目的是想看看

122、孩子是否真的会,一个班级上来的同学倒还真不负所望,连接到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上,下面的孩子一下就大呼“亮了。没坏。”另一个班级的那位就没有一下连接对,我画下来让大家看看错在哪儿,反应快的一下就在那抢嘴:“连接在一个点上了,要和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连上才对。”经这一提醒,上台的孩子终于转过弯来,马上再试,呵呵,这下我估计等会让大家实验的时候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连接方式了。孩子们开始实验了,活动进行得挺顺利的,有的将老师提供的器材都检测好了之后,还对自己的器材进行了检测。交流的时候,我问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有孩子说:“我发现检测小电池的时候,正负极如果颠倒的话,就不行了,两节小电池必须是

123、正极接在负极上才行。”多好的实践经验呀,又有孩子说:“检测小灯泡的时候,发现特别暗。”还没有待我解释,马上就有学生说:“那是因为小灯泡串联的缘故。”呵呵,看来有些孩子对上一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灵活啊。这一节课上下来,老师和学生都不感到吃力,器材准备充分了,老师自己就有底,学生也能学得轻松。2月24日,星期二,我上了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在写我的反思前,我要先表扬一下四(4)班的同学们,他们在这堂课上的表现给我和听课的老师们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在这堂课的导入部分,我先让学生连接出让一个小灯泡发光的电路,等小灯泡发光之后举手示意。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然后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对应的简单电路图,有

124、的同学画的是实物图,刚好可以让其它同学更好的理解简单电路图的画法及注意点。这个部分在设计时我的原意是复习巩固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并且为这节课要制作的电路检测器做铺垫的,但是在实际上课时导入部分花了过多的时间。陈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这个部分可以请几个学生做一下演示实验,不必全班进行操作,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且效果也不错。接下来的部分是让学生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前面做实验时学生所连的电路中小灯泡都是发光的,所以我就让他们结合前面的几课,小组内讨论可能造成电路故障的原因有哪些。我觉得这个环节我设计得很失败。其实应该在导入时就应该设计让学生连出有故障的电路,然后顺其自然地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探究出现故障的原因

125、。但是因为小灯泡和灯座不是很配套,所以在课前我都帮学生安装好了,且小灯泡都是能发光的,这样的好处是省掉了更换小灯泡的时间,但是在学生讨论出现故障的原因时衔接的不是很好。经过这堂课,我觉得还是要设计让学生连出有故障的电路这个环节,比较切合这堂课的内容,学生也能对有故障的电路有个感性认识。接下来的实验过程还算顺利,学生们都能用自己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其它的电器元件。但其中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实验常规还是有待加强。在操作中,有时候我让学生完成一个步骤后停下来,总有几个学生还在摆弄实验器材,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时的常规管理还要多多强调。其它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也是需要我慢慢改正的。比如板书

126、,画简单电路图时既然要求学生用直尺来画导线,那么老师在黑板上演示时也要用直尺来画。另外板书要求简洁,取其精华,不必写很多。以上就是我在上完电路出故障了一课后的一点感想,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慢慢改正。一、连接电路故障,产生认知冲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材料,你们能在一分钟内把它们连接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生:能。师: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时间到了必须停下来,能做到吗?生:好学生连接,观察。师:停!时间到!(组织学生都停下来)怎么样?生:小灯泡没有亮生:我们小组的灯泡也没有亮师:没有接好吧?再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没有连接好的问题?学生检查电路连接。【评:教师在学生学习了电路连接基础上

127、,让其连接有故障的电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觉得自己的连接正确,为什么还不亮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二、推测电路中的故障。师:刚才检查了,是不是没有连接好的问题?生:不是。师:那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生:电路零件可能坏了。生:电路零件有问题。师:推测一下,可能哪些零件有问题?生:灯泡坏了生:灯丝断了生:电池没电了生:电线断了/电线不通了/电线有问题生:电池盒生锈了生:小灯座坏了板书:灯泡?电线?电池?电池盒?灯座?师:就是说,你们认为这个电路出故障了。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在连接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电路可能存在故障的原因,充分

128、有根据地推测电路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三、利用替换法解决电路故障师:电路出现了故障,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使这个有故障的电路里的灯泡重新亮起来呢?你打算怎么做?生:换零件。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换?生:换灯泡师:哦,换一个好灯泡,如果亮了,那就好了,要是还没亮呢,接着怎么办?生:继续换电池生:换别的零件试一试师:你们打算就这样一个个换下去是吗?那电线有两根,是一起换还是一根根换好呢?生:要一根根换,假设两根里面有一根是好的,那样就没有必要全换下来。师:这个办法行不行呢?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些好的材料,想试一下吗?生:想师:不过,老师有两个要求:1、请材料员来拿,先在要拿的材料下

129、打(黑板上有一个记录统计表),记住每次只能拿一个去换;2、把换下来的材料放在蓝色的篮子里。现在请每个小组商量好后派材料员来拿。学生活动:换材料使灯泡亮起来。(教师督促材料员记录,每次拿一个材料。)最后,每组替换材料后全部点亮小灯泡。【评:教师通过巧妙提问:“如何使这个有故障的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呢”,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决定了接下去的方法就是换零件,就是用“替换法”的方法解决灯泡亮的问题。学生通过一个一个换零件,最后都成功使小灯泡亮了,虽然表面上看去这个方法显得很麻烦,但是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和经验,为后阶段的“检测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四、检测换下的零件,构建电路检测法师:都亮了

130、没有?生:亮了。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换了些什么。(哪组最多,哪组最少。)师:亮是亮了,换下来的这些材料是不是都有故障呢?生:最后换的是坏的。师:那前面换得就一定是好的吗?生:不一定。比如电路只有一个故障,但是第一次没有替换它,而是替换了别的零件,那么替换下来的这些零件就有可能是好的。所以说,我认为换下来的材料有可能是坏的,也可能是好的。师:同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生:同意。师:也就是说,这些材料有的有故障,有的可能没有故障,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们一一检测出来呢?生:把它们分别换到这个好的电路中去。师:怎么判断它有没有故障呢?生:换上去后如果灯泡亮了说明没有故障,不亮了说明有故障.师:这个办法

131、不错,我们可以试一试。检验之前老师又有两个要求:1、把找出来的真正有故障的材料放到红色的篮子里。2、检验的时候每个零件建议多检验两次,减少错误。学生检测换下来的材料。汇报交流。师:你们是怎样做的,找到有故障的材料了吗?学生汇报。师:虽然电路出了故障,但咱们班的同学经过努力一一都把故障都找了出来。那以后再碰上这样出了故障的电路,我们可以怎么做呀?生:把可能有故障的材料一一放到一个好的电路中去检测就可以找到故障了。【评:教师针对学生换下来的零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分析换下来的零件不一定都是有故障的。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提问如何判断换下的零件哪些有故障?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容易想到可以把零件放到

132、好的电路当中去检测,其实这就是 “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四、安全用电教育。【总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思维理解走进科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科学的理解。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努力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测、验证,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巧妙的设计了“替换法”这个教学环节,很好的解决了学生探究思维上的脱节问题,让学生通过两次探究活动自主构建了用电路检测的方法解决电路故障。】背景和目标: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

133、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一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用更多的方法和材

134、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教学环节一、复习前课,引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某一个学生上讲台点亮一个小灯泡。2、教师提问:谁能说说为什么小灯泡被点亮了?(电是怎么流动的?)3、故意问用手拿着小灯泡的同学:你觉得这样用手按着小灯泡,方便吗?那你有什么好建议?4、引入新课,用灯座等电器元件连接简单电路。设计意图: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

135、并顺利地引入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究简单电路兴趣。二、连接一个电池和一个灯座的电路1、教师给每一个小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以及两根导线。2、教师:我们一起来点亮一个带灯座的小灯泡,你们可以跟我一起来安装。记录员请你在记录纸上把你们小组的电路实物图画起来。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3、指导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小组点亮小灯泡。4、教师投影出示两份从学生那里得到的电路图,一份是实物图,一份是符号图(事先安排),介绍简单电路上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136、让其他记录员再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快速地画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设计意图:学生跟着教师示范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保证了安装的成功率。第二步的操作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理解。学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更复杂的电路的认识。逐步提高难度,也是教学的一种策略和教育的规律。先动手后画符合小学生认知的认知特点。串联和并联相对来说串联较容易,学生容易想到。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提问:如果现在我再给你一个小灯泡和一些导线你能也一起把它点亮吗?2、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几根导线,让学生尝试使两个小灯泡都被点亮。并要求记录员画出他们小组的电路图。3、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他们的连接

137、方法和电路图,说明电是怎么流动的。(串联的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会先用这种方法连接。)4、提问: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呢?有没有不同的?提示:刚才是两个小灯泡是在同一条电路上的,我们能不能试着把它们连接在不同的电路上。5、再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他们的并联连接方法和电路图,说明电是怎么流动的。6、不会连接的小组再尝试。并做适当指导。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如果都不会的情况出现就由教师演示和说明。各小组可以与教师同时进行连接。四、结束1、教师:今天我们成功地用一节电池点亮了两个小灯泡,同学们真的是很了不起。2、教师:我们下节课好好来找下这个没有亮的原因。设计意图:经历

138、了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电路的知识必然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教师出示这个“坏”掉的电路既是本课的延伸,更是下节课的铺垫! 一、教材分析: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一课简单电路。本课虽然只是用电池与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臵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电学打下了基础。二、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三、教学目

139、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2、知道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3、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过程与方法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且画出电路图。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并表现出不怕失败、大胆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四、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难点是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六、教学方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教的方面,采用情景激励法和探究发现法。学的方面1.实验操作的指导:实验时鼓励

140、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实践、善于合作。 此外我还精心准备了如下材料辅助教学: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开关、导线若干、小电机、小喇叭等教学过程: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三个部分。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本课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1首先出示一棵用许小灯泡点缀的闪闪发光的圣诞树。(请学生说在哪些场合见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步学习做铺垫)2提问: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如果给你小灯泡你能点亮它吗?你还需要什么东西?(学生可能会提出电池线等元件)(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二、探究实验,学习新知。(一)学习连接一只小电珠的电路1、

141、认识灯泡、干电池的结构(1)谈话:对于灯泡、干电池,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汇报)(2)课件出示灯泡内部结构图和电池,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灯泡的内部结构和电池的正负极,同时渗透电池正负极的符号。(告诉学生在科学上电池被称为电源,灯泡被称为用电器)2、布臵分组操作。谈话:在了解了电池和灯泡后,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小灯泡亮起来吗?(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灯泡接亮后,及时把连接方法画在记录单上。(2)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有几种连接方式就画几种。(3)实验记录完成后,组长整理材料准备展示成果、汇报交流。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实验完成后上台展示自己的连接方法,

142、包括其连接方法和电路图。这时没成功的小组也要展示自己的连接方法,成功的小组帮忙点评指导,让失败的小组在帮助下再次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5、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小灯泡接亮的正确方法。学生通过比较电路的几种连接方法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教师相机出示小灯泡接亮的连接方法:第一、需要电池、灯泡、导线。第二、连接用的导线必须分别接在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的两端上。6、提问:如果将小灯泡换成其他的用电器会怎样?(学生尝试)7、。让学生把接亮灯泡的电路与接入其他用电器的电路作比较,找出电路连接的共同特点。师生归纳小结:(课件出示)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所

143、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8、过度:我们总不能让灯泡一直亮着,这样很浪费资源啊!手总也按着也累啊!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呢?(学生讨论回答)(二)引导学生学习控制电路1、教师介绍:开关、电池盒、灯座2、学会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操作。3、实验完成后各小组介绍连接方法并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由各小组点评。4、小结:像这样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路是最简单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简单电路。(本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设疑激趣,拓展延伸。本课最后一部分首先学生谈收获。接着教师设疑:

144、如果电路中不仅有一个用电器,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又该怎么设计电路呢?课后请大家思考,可以画图研究并试着去连接一下。 最后郑重提醒学生:记住我们今天的研究用的是电池,它的电流很小,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千万不能从插座接电。那样做非常危险,甚至会造成火灾和人员死亡。(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了课外,并逐步培养学生自觉的探究习惯。) 板书(设计意图:本课这样的板书不只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电学的第三个教学内容。在前两节的教学中,学生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电路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

145、。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一开始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认识了一些装置后,就引导学生探究用更多的材料来组装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电学的认识。二、说学生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建立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一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

146、,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三、说学法、说教法教师介绍必要的设备使用方法,学生自主探究电路的不同连接方法。四、说过程整节课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带灯座和电池盒的电路关于电路,学生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本课中,一开始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元件的构造。电池盒内的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外面的两个接头,应让学生注意观察接头的弹簧夹、小灯座的螺口,以及旁边的两个接线头,想想这些构造的用处。了解了这

147、些元件的构造后,能用这些元件使小灯泡亮起来吗?我引导学生用三个步骤进行安装。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一我们的小灯泡亮了!这样的安装步骤,特别是第二步,可以强化学生对前一课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小灯泡亮了以后,要让学生拿出科学文件夹,把电路用实物图画下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画实物电路图比较费时间,这时可以引人一种简单的方法,即简单电路图。要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

148、段连接的方法。第二部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在学生们已经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就可以开始了。点亮更多的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给每组准备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4根导线、电池盒和电池,让学生探究电池在电路中怎么连接。连接之前,要求学生先画好电路图,对接下来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当新的电路连好时,要让他们把这些电路画在科学文件夹上,以便在讨论、交流时使用。教师可以从这些图中,了解学生对电路的掌握情况。学生已经能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了,这时提出: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使用更多的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在这堂课上,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尝试,这个问题

149、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总结出:只要使用电池、小灯泡、导线等元件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就会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整节课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兴趣浓,探究意识强,教学容量适中,教学效果好,是一堂基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锻炼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代表性的物理精品课。下面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对巢老师这堂课的看法。一、这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内容适当。课标上与这一内容相关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电路串联和并联的事例。”在这节

150、课之前。学生已有电路组成、串并联电路连接等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巢老师教学设计不是很僵化的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她将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之一,融入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组与调整。巢老师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并联电路引入,精心设计了从开关与用电器串联、并联,开关与开关串联、并联,单刀双掷开关的应用的五个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每项内容能相互独立,但又能相互迁移,互有联系。而且,巢老师将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融入到病房呼叫、炸弹自动引爆、楼道感应灯、公交车下客铃、电动车转向灯等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之中

151、,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二、本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本节课采用小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入课题,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实验内容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电路,展示交流优化完善电路,连接电路来验证实验设计,总结归纳等五个环节来组织开展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在其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将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思考、交流、展示、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本堂课中,学生采用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每一大组有三套实验器材,这种小组合作学习

152、的形式既保证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更好的加强学生间小小组内的交流,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以上是我对巢老师这堂课课堂教学的两点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简单电路评课稿 公告: 简单电路评课稿简单电路是小学科学四下教材“电”单元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完成电路的连接,学会画简单电路图,并探究电流流通路线等。教材主要安排了二个教学活 动。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教学中突出小学科学的以探究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操作、开放生成性、自主探究性等特 点来展开教学活动,整堂课教学流程清晰,环节紧扣,教态自然大方,学生充分经历动手实践探究电路的组成,学得投入,学得情绪高

153、昂,学得方法多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是简单电路不简单啊,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问题为核心来开展教学。在上一课点亮小灯泡的教学中学生们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通过学生的经验和演示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自然而然的去认识灯座、电池盒等元件的构造,到组装点亮一个灯泡的简单电路,教学中以问题作为思维的线索,激发学生思考动脑。二、以激励方式来推动教学的深入。教学从“点亮一个小灯泡”到“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再到课后的延伸让更多的小灯泡5个6个 亮起来,这是小灯

154、泡数量的增加;从出示实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想出更多不同的办法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这是激发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思维的开阔性, 电路组装的多样性,这些无不都抓住了学生争勇好胜的年龄特点,激励学生动脑思考、操作实践,解决办法,推动教学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科学探究无止境。三、关注细节来顺畅教学。教学中的两个组成电路活动中,用到的几种电器元件灯座、导线、电池盒、灯泡等,组装过程中难点的 地方就是各个连接点的连接方法,老师在实验指导中比较到位,充分认识灯座、电池盒的构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元件的构造,电池盒内的两端分别装有铜片, 并连接外面的两个接头,应让学生注意观察接头的

155、弹簧夹、小灯座的螺口,以及旁边的两个接线头,投影指导如何用弹簧夹来连接导线等,从而为学生组装电路铺平 道路,节约时间来思考电路图及更多的连接方法。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温馨提示、过程巡视指导都比较好,并让完成任务的同学及时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节约了时 间。研讨的地方:1、在活动一“点亮一个小灯泡”这一环节时,教师先板画了一个简单电路图,再让学生根据投影仪上的实物图画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这一步骤,如果改为让学生先画实物图再抽象出画电路图,效果会更好,学生会经历从具体实物的感知,画起来麻烦,再到抽象概括,到符号层面的电路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2、 活动二“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中,学生实验完成后的交流

156、反馈阶段中,分析学生黑板上画的电路图时,如果能先结合实物展示,投影学生组装的串联电路、并联电 路的多种连接,分析电路的流通情况后,再来找找看和黑板上的那副电路图是一样的,这样操作,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直观的感性认识,降低难度,同时也加深学生的 认识印象,再分析电路图较好。今天听了胡国才老师的科学课简单电路。这节课是学习电学的基础,胡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常规的教学用具,从教学方法,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1. 能创设课堂情景,引入新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学

157、习兴趣为主,有了兴趣学生的思想就集中,学习积极性就高。胡老师一上课就让一个圣诞老人在桌子上又唱又跳,一下子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我觉得这样的新课引入很有特色。2. 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学目标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最大的价值取向,以往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目标,在教师头脑中目标比较模糊。本节课我们欣喜地看到三维目标得到有机整合。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得到很好的培养,整堂课以知识为载体,围绕电路组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让

158、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成功的快乐。及时联系生活实际,如只用电源、电灯、导线,电灯也能亮,但实际在家中是这样的吗?学生马上会找到答案,这样使用灯很不方便,也不安。讲到电路的状态:短路时,将一蓄电池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很危险,会发生火灾、损坏电池。让学生亲眼看到,印象深刻,又能及时强调指出同学们不可学等。强调目标的多元并不削弱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反而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获得活知识。3. 重视教学设计,新课程重要的转变是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交流者,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创造的摇篮,当然强调学生主体,并不是课堂让学生自由学习,学习活动毕竟是教师组

159、织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高效的活动。因此一节成功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胡老师通过圣诞老人的又唱又跳找电源 电灯为什么不亮的探究脑力大挑战:寻找另一头的神秘电路板,神秘的电路检测器。运用了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把课堂气氛逐步推向高潮,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时时被点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良好的体现。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阅读看书的时间基本没有,在要学生画电路图前,最好让学生仔细看一看电路元件符号后,再画。可能效果会更好。另外能点一下如何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及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教研组录入:教导处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个教研组: 有趣的食物链下一个教研组: 综合组评课 1【加入收藏】

160、【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没有任何评论 相关教研组没有相关教研组发表评论用户名 * Emaill 评价等级 1 2 3 4 5 本课虽名为简单电路,但对学生来说实则不简单。如其中一个环节需要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并尝试点亮小灯泡,然后画出电路图。就这样简单的过程对他们来也是不易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经常去小商店买电池的经历,店主一般会用小灯泡与导线连好的简单电路来试灯泡,所以对如何点亮小灯泡是比较清楚的,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中小灯泡基本不会用到了,也没有去买电池的经历,所以没有实际经验;二是小灯泡里面的结构学生们并不清楚,而且既便事先

161、给他们讲清楚,因为没有通路的概念,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只有电流流过小灯泡才能点亮。1我只准备了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让他们自己去试,看能有多少种方式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课堂上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接触点和电池负极相连。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螺纹处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接触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种方式的小组极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习惯使然,学生们一般都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

162、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侯,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的电流的流向。虽然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课件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不多。这个知识点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这一课虽然上了下来,但是感觉

163、简单电路还真不简单。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打算在课堂上让孩子们一起跟着安装,所以前一天在给家长的短信中就让孩子带干电池来,结果上下来发现光课堂上的时间,就教会他们安装灯座,电池盒也要花上很多时间。况且配套材料袋中的东西又不太牢固,不是金属片断了,就是小灯泡在拔出拔进中成两截了,不是导线系不上了,就是电池盒太小导致电池老跑出来。咳,问题多得很,最后只得让孩子们停下,看老师组装。课是勉强上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对于后面的实验“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两种连接方法还是非常模糊的。后面几个班级上的时候,就在前一天短信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先按照说明书将电路安装好,以期望在家长一对一的指导中,孩子能在预习

164、中有初步的了解。后面上的三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二十几个同学将安装好的简单电路,通过实物投影,在家组装过的孩子满是明白地点头。但是还有那么多没有组装好的怎么办呢,如果在课堂上教,一定又和上次一样浪费时间又效果不大。于是让会的同学去帮助其他同学安装,让生生互动既可以解决人多集中指导的不便,又可以锻炼会的同学的能力。呵呵,两个班级上下来,感觉比前一个班级轻松一些,效果也好一些。但总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他们用的导线细,零件又不好使,常常刚刚把导线系上,转身又掉了,所以,小老师在教的过程中也有一筹莫展的时候。原来是想既然每个孩子都有配套材料,就让他们每个人都尝试自己连一连,但是后来才明白没有给准备他

165、们学校里的材料让他们分组进行实验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材料袋里的材料可以在上完课后让孩子们在家里再自己练习。所以在最后一个班级上的时候,就去实验器材室找来了需要的材料,只是由于10个组的器材不全,所以就拿了一套演示用,因为大,孩子们看起来就要清楚。当我把材料拿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就围上来好奇的摆弄着。问谁能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安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好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叫上来的孩子都很好的让一个小灯泡、两个小灯泡亮了起来,而且老师还没有说的时候,就有同学对两个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并联和串联在孩子自己的探究中呈现了出来。我想,下次再上的时候,一定得给孩子们准备好结实好用的实验器材,让40

166、分钟的科学课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操作经验。本课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动手操作性强,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综合应用。在本课设计中我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来展开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回顾旧知和生活实际,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点亮一个小灯泡。在课堂上充分鼓励敢于尝试的同学,对于学生在点亮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其他的孩子去发现,去指正。由此导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我们先来认识一些电器

167、元件,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们的科学名字。你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而对这样的组装,他们可能很早就已经玩过类似的游戏。所以,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小灯泡很快被学生点亮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着,我又会提出一个问题。“分析我们的连接,你能说说干电池的电流是怎么走动的吗?”这下可难住了一部学生。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少部分对电学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但说不完整。在他们的思考问答下,更多的学生会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时,我将孩子们零散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全盘托出。可是,现实生活中,

168、我们都有开关来控制灯泡。而这个连接却没有开关。我们能不能加一个小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熄呢?加入开关,重新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又很快的完成了组装。现在,请你把我们的连接用实物图画下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学生们花了几分钟才画好实物电路图。要画得像容易吗?感觉怎么样?要是简化一下就好了!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此时,可以充分让学生们想想简便的方法,她们给了我很多好的意见。我也给同学们一种方法,学习画简单的电器元件符号,用符号再一次画简单电路图。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后,我立即发现大多学生不能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对灯泡内部的结构不了解,对看不

169、见的电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认识了电流实验盒中的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开启学生智慧的思维。因此,我这课的设计,先点亮小灯泡,认识电流的存在,小灯泡只有在回路电路中才能亮,一旦断开就会熄灭。然后,逐渐的增加电器元件,我们不可能始终用手握著让小灯泡亮,电器元件就可以让我们的手解放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电路连接。学习画简单电路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电路连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电路的布置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此课是一节动手操作较多科学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170、自主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中,我也是始终围绕科学课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来开展探究活动的。1实践性本节课从内容的安排上就是一节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科学课,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并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说,而是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怎样让小点珠亮起来、不会亮的原因在哪里、电是怎样“走”的?”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来找到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2开放性本节课所面向的是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不管他们是什么性格,我都

171、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步:是每个学生组装电路,让小电珠亮起来;第二步:在材料不够的情况下,小组两人合作,安装开关控制电珠的亮和灭;第三步:小组合作用开关同时控制几盏小点珠的亮和灭。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扬,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喜好中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3生成性课程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是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但是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及技能。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在了解电路的连接时,我并没有细讲,而是让在自己的操作与观察中去发现,出现新的问题,自己

172、找出原因。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知识就能得到不断的积累、更新与提高。4.需要改进的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初步涉及电知识,是一节学生即陌生又喜欢的课,内容更是学生今后学物理的一种基础,课堂上,对于电路中电源、电珠、导线教师最好用初中电路中的固定符号来表示。通过本次活动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教师受益非浅。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验较多的科学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我本着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知识,并深刻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尽管课堂

173、教学时间因放手让学生实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并感受到乐趣就值!在实验刚开始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能将“电池、导线、灯泡”三种材料连接起来,当然,也就没能使灯泡亮起来。原来,学生平时很少进行实验,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是听老师说实验。现在一下子让学生亲自操作,很多学生是手忙脚乱,甚至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慌,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一起动手操作。在我的指点下,学生很快就是使灯泡亮起来了。当时学生们激动得直喊:“我的灯亮了!我成功了!”从学生们激动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将实验过程重新进行一次

174、,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实验成功了,可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成功呢?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面的实验打基础。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解决了,如果将灯泡换成其它的电器呢?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学生想好办法后,我出示小电机,让一个学生上台操作。由于这个学生在上面的实验过程中亲历体验,生成了新的知识及技能,所以这次他很快就使小电机转起来了。其他学生见后,也都跃跃欲试。见此情景,我引导学生课后寻找有关材料,在家中与同学们合作继续做实验。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知道:科学无处不在,而科学探究的实验也可随时进行。为了能进行红绿灯模拟实验,我只好将原来的小灯泡用红墨水和绿颜色的水彩笔涂成

175、红色和绿色,权作红绿灯了。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师生合作演示了红绿灯的工作过程,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少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搞明白红绿的工作原理。为此,我在课后伤心了好一阵子。通过本次活动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教师受益非浅。1转变了教育观念当今社会是培养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青少年创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教育孩子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2转变了教育方式科学课的教学模式与其它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规定的教学步骤,但整个课堂

176、的氛围是轻松的、自由的,教师在课堂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控制好本堂课的整体节奏,细节部分就不必刻意去追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3提高了自身素质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跟上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我先讲解了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和用法,指导学生认识了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学生呢很快完成了第一个教学任务,并画出了简单电

177、路图。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接着我又联系班级的日光灯使用

178、方法解说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点和缺点。并联电路可以分别控制、节能环保,但连接繁琐;串联电路可以统一控制、连接方便,但可能出现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学生学得非常好,很快就可以举一反三找出:家中的各个房间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同一个吊灯中的很多灯泡,客厅中的某组装饰光源,这些是串联电路。 课后回想这两个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另外,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

179、高的热情。所以只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设计到位,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带给你更大的惊喜。这节课主要目的是:1、认识几种电路中常用的元件,2、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3、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为此,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带领学生认识灯泡,同时观看灯泡的剖面图,为下面了解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地埋下伏笔。接着提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灯泡会亮?引出电源,告诉学生生活中插座中的电不可以做实验,因而引出电池再次思考:有了电池灯泡就可以亮了吗?引出导线。在学生充分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利用提供画好的电池和剪好的灯泡,设计一个可以让灯泡亮起来的电路。电路图设计好后,学生心中非常期待自己的设计能否

180、成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利用提供的材料检验一下自己设计的灯泡是否能亮。让能亮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连接方法,从而找到他们连接的共同点:灯泡的两个锡点要分别和电池正负极相连接。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连灯泡就可以亮了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同时介绍通路,在通过查找不亮的电路图中相机介绍断路和短路。然后让学生对有问题的电路图再次修改并且检验一下。 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利用开关来控制灯泡的亮与不亮,同时介绍了两个好工具的使用方法,电池盒和灯座。再次让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从而对简单电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需要改进的 1、 生活中各种电池该向学生介绍一下,

181、其实我已经做好了PPT可是在 课堂中给忘记了。 2、 可以把灯泡换做其他的用电器如喇叭,小电机,让学生更能了解到 电的作用,丰富学生对电的了解。 3、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仔细地发现学生是否有用一根导线、一个小 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如果有的话应该向学生开始一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只要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灯泡就可以亮。 4、 科学课堂的驾驭能力和科学术语的表达需要多加学习。 我所设计的简单电路一课,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从日常的霓虹灯引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研究其中的奥秘,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大多知道是由哪些东西组装的,但对组装方法和灯泡为什么会亮等问题并

182、不很清楚,由此引入教材的研究重点。学生利用基本的电路元件组装简单的电路并画出实物电路图,使学生由实物图向抽象电路图过度。老师选择几个连亮的连接图找连接方法的共同点,即导线接在哪里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学生基本不知道原理是什么,此时再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电池有正负两极、小电珠的结构等,从而明白其中的原理,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形成电流的通路,小电珠才会发亮。在了解了基本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在电路里加上开关(开关作为简单电路的控制器件,在电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个人合作把开关加入电路中,并画出电路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电路是否工作取决于电路是否连通,而开关则是一个由人为控制电路

183、电流的器件。学生制作红绿灯这部分我做了些处理,交给学生一个双向开关,把它连进电路里,让它分别控制两个小电珠的亮与灭,这样,就形成了整节课一步一步的递进,有了一定的层次感,学生思维达到了连贯性。四人小组合作,通过亲手做,增强对电路的认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本课内容呈阶梯状分布,逐步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到深的活动中逐渐认识简单电路,了解简单电路,学生从一个人动手做实验,到两个人合作动手实验,到四人合作动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使学生的共同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设计符合了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这一课

184、很适合开展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教学中,我把注意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才能成功连接电路,学生预设猜测、思考的时间少了一点,所以学生在乎的就是电路有没有连接,至于为什么连接成功了,或者没有连接成功问题在哪里,不少学生都没有思考,还是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为了热闹,而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这里不应该单单指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还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所以还需作一些改进。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这节课中主要是使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并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更多小灯

185、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地建立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组装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和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但是由于学具袋中的学具质量不是很好,导致很多学生在安装小灯座和电池盒时,时间用去了一大半,而且个别小组没有成功安装好,因为有些材料被折断了。后来让学生点亮一个小灯泡,并画出简单电路图时,大部分学生显得很是困难,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玩上面,根本没有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个别画出来的电路图也是不准确的,导线没有画直,小灯泡画得不准确,电池盒也画出来。没有真正

186、形成简单电路的概念,所以我只好临时改变教学流程,将下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今天我承接上节课留下来的内容又上了一堂课,指导老师也来听我的课。总感觉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好,学生方应慢、交流部积极;而且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1、指导组装用电器时,注意点强调未到位,使个别实验组在安装电路时小灯泡没有亮,未找出原因。2、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使多个小灯泡发亮的实验操作后,才展示其中一组连接的实物图,这并不能代表全班学生的做法,太过局限。学生的电路图画的不规范,没能及时的纠正。所以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时,他们实验的很慢,显得交流的时间很紧迫。

187、后来指导老师给了我一些意见:1、不要让一个小组中的一个学生来画电路图,让他们先都画着实是看,在让他们动手做实验;或者是让完成好的小组立刻上黑板画出电路图,接着跟大家一起交流画出来的那些连接方法是相同的,哪些方法是不同的,并指出不同在哪里,让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使两只小灯泡亮起来可以有两种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去试试第二种方法。一、欣赏圣诞树,学生质疑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圣诞老人吗?每年12月25日,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教师出示自制的简易圣诞树,上面有一个个能亮起来的灯泡。),请同学们看后提出你的问题,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大家更愿

188、意研究,好吗?生:圣诞树的来历是什么?生:圣诞树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生:圣诞树上的小灯泡一样亮吗?生:圣诞树的小灯泡一个一个是怎么亮起来的?生:师:同学们,你对哪个问题更感兴趣?生:我对“圣诞树的小灯泡一个一个是怎么亮起来的?”感兴趣。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把课堂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疑惑由学生探究解决,利于学生接受。二、动手操作:利用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1、观察了解灯泡。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生:小灯泡。师:请你们观察一下小灯泡,想一想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生: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生:上面有个玻璃做的玻璃泡。生:有两根竖着的线。(金属架)

189、生:中间有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师:灰色的小圆点叫连接点,一共有两个。师: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生:想!师:老师把小灯泡外面一层金属壳剥开了,你们看看它的结构,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每小组发一个剥开了的小灯泡。)生: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生: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师: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2、观察了解电池。师:我们生活中用到电池吗?谁能说说电池的外在构造。生:电池分为两极,正极和负极。生:负极为锌皮的一端,正极是一根碳棒上有铜帽的一端。生: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

190、的电池。师:你能说说你见过哪些电池吗?生:圆形的5号电池。生:遥控器里的圆形的7号电池。生:手电筒里的1号电池。生:手表里的圆形的电池。生:3、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师:大家观察了小灯泡、电池,现在想不想点亮小灯泡呀?生:想。师:每个小组的桌上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先尝试一下,好不好?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师:你们能把接亮小灯泡的方法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学生完成教材73页的实物图,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学生把多种连接方法画到73页的空白栏内。)4、如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师:现在我们要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可以吗?生:可

191、以。师:请同桌一起配合一下。用四根电线,两个电池,两个小灯泡,把两个小灯泡一起接亮,你有几种方法?接出一种,就请你在记录纸上画出你的接法。学生试接,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汇报:当学生出现一种接法时,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线路图。学生填写实验记录。简单电路: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实验记录方式名称我们小组的电路实物图讨论:其中一种方式叫做串联,另一种方式叫做并联。师:要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怎么办?生:加几个电池、灯泡及几根导线就可以了。5、学生探究小灯泡电路的连接方式。师: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生: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生:电从电

192、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师: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师: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生: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生: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师: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师提醒学生注意:电线应该碰到灯泡的什么部位?(两个连接点)师:小灯泡是用电器的一种,你能说说用电器的电路的连接方式吗?探讨得出:连接灯泡的电线两端应分

193、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发亮。所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学生可能说得不太准确,意思差不多就行。设计意图:通过认识材料,合作中开展研究,动手操作,学生尝试使小灯泡亮起来,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索出灯泡亮的道理,养成良好的探究的习惯。三、试一试:将小灯泡换成其他电器。师:同学们,你们收到过生日贺卡吗?生:收到过。师:请拿出你的生日贺卡给我们看看好吗?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日贺卡。师:说说你的贺卡的特点好吗?生:我的有声音。生:我的能发光。生:我的比较大。生: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光和发声的生日贺卡。师:谁能说说这个贺卡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吗?生:

194、打开贺卡,贺卡电池电池板上的推拉纸离开,形成电路,小喇叭就响起来。合起贺卡,推拉纸插入电路中,短开电路,小喇叭就不响了。师:谁能说说这个贺卡的光是怎样发出来的吗?师:推拉的纸有什么作用?(相当于开关的作用)生:打开贺卡,贺卡电池板上的推拉纸离开,形成电路,发光器就亮起来。师:同学们,把小灯泡换成小电机,它能转动吗?试试看。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实验成功后。师:你能说说小电机的工作原理吗?学生交流小电机的工作原理。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电的用途很多,认识还有其他一些电源形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探究出所有用电器的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四、交流汇报。1、现在你知道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如

195、何亮起来的吗?2、本节课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导入新课 师:(出示小灯泡)这是什么?生:小灯泡。(师板书)师:你能把它点亮吗?生:能师:还需要什么材料?生:电池、电线。(师板书)师:是的,点亮小灯泡可能还需要电池、电线等材料。观察材料,认识构造 师:同学们,老师给各个小组准备了这些材料,动手之前我们先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小组讨论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开始。学生分组观察材料,教师巡视。 现在我们来汇报交流一下。 导线: 师:谁来说说这个材料?(ppt出示导线)生:里面是铜丝、外面是塑料(橡胶),两端还有像叉叉一样的金属片师:铜丝起什么作用?生:起导电作用。师:塑料(橡胶)起什么作用?生:塑料可以绝缘

196、,起到防护作用。师:叉叉一样的金属片呢?生:起导电作用。师:所以电线在科学上又称导线。(师板书)这两个金属片就是这根导线的两个连接点。电池: 师:电池呢?(ppt出示)生:电池一端有凸起的金属帽,另一端平平的。师:电池有凸起金属帽的一端,我们把它叫做电池的正极,平平的一端叫做电池的负极。(ppt出示)师:除了这种电池,生活中还有这些电池。(ppt出示)师:这是什么电池?(1号、5号、7号、纽扣电池、锂电池、蓄电池)师:电池有什么作用?生:供电。师:对,提供电源,所以电池是电源的一种。(板书:电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能超过36伏,而插座上的电源电压远远高于36伏,所以千

197、万不要用插座上的电源做实验。小灯泡 师:小灯泡呢?生1:小灯泡的上部是玻璃泡,下部是金属螺纹,最底下还有个金属小点。生2:我发现金属螺纹的侧面也有个小圆点。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里面呢?生3:玻璃泡里面有灯丝。生4:灯丝的两端还有两个竖着的金属小棒。师:老师这里有一张小灯泡的剖面图,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小灯泡的构造好不好?(ppt出示)生:好。师:看一看,两个金属杆分别又连接到什么地方的?生:一个金属杆连接到底下的金属点上,另一个金属杆连接到侧面的金属点上。师:所以小灯泡的连接点有几个?生:两个。一个在底下,一个在侧面。(三)探究活动: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师:认识了小灯泡、导线、电池,你

198、现在最想干什么?生:把小灯泡点亮。师:好的,下面我们分小组利用这些材料把小灯泡点亮。不过老师有2个要求:比一比哪一组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多,并把它画下来。为了方便,这儿有画好的电池和剪好的小灯泡(出示实验记录单和剪好的小灯泡),只要把小灯泡贴上去,用笔画出你们是怎么连接的。听明白了吗?生:明白!师:开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四人交流,一人交流实验记录单上的画法,三人合作点亮小灯泡)四种方法交流完之后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将电池、小灯泡和导线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电路,小灯泡就会亮起来。生:把小灯泡的侧面一个金属点与电池的一极用导线连接

199、,下面一个金属点和电池的另一个极相连接。师:说得非常好!不管是用一根导线还是两根导线,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两个极分别相连。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才会发光,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生:想。师:(ppt出示)是因为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传到灯丝,再通过另一个连接点和导线传到电池的负极,如此循环形成了电流的通路。所有用电器要工作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老师听到有些组说手很烫,是不是?生:是的。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来解释一下。生:(无语)师:老师来揭开这个谜底。(ppt出示)导线不通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叫做短路。生活中如果出现短路,会造

200、成用电器损坏甚至引起火灾。所以千万不能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两端直接连起来。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还遇到了困难?生:我们组手忙脚乱,配合地不好。生:如果稍有连接不当,灯泡就不亮了。师:这些困难,今天老师都能帮你们解决。师:(出示电池盒)这叫电池盒,有什么作用?生:放电池的。师:对,电池盒用来固定电池的。(出示灯具座)这个呢?生:放灯泡的。师:这是灯具座用来固定灯泡。(出示开关)这个呢?生:铡刀。师:有什么作用?生:控制电的。师:对,这是一个开关,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出示ppt)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电路需要哪些东西?生:灯泡、开关、电池、导线。师:

201、对,用电器、导线、电源、开关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看一下。此时这个简单电路,灯泡亮吗?生:不亮。师:为什么?生:开关打开的。师:开关闭合,小电珠亮,此时电路称为通路。开关打开,小电珠不亮,此时电路称为断路。(四)初步了解串联、并联电路师:你们会像老师这样制作一个简单电路吗?生:会。师:注意现在老师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这些器材同时使两个小灯泡发光吗?生:能。师:我们来比一比哪组速度最快,哪一组有与众不同的连接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我们请成功的小组来展示一下。(串联的小组把托盘里的电路到讲台前展示给同学们看)师:你们是怎么连接的?生:(难以表达)师:老师把他们的连接方法

202、画下来了,你们看是不是这么连的?(ppt出示串联)生:是的,我们就是这么连的。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起来判断一下,这样连接两个小灯泡都能亮吗?生:能亮。生: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过第一个灯泡,再经过第二个灯泡和开关,流回电池的负极。师:是这样连接的小组举手。生:(三组同学举手)师:有不同方法的小组吗?(请上并联的小组到前面来展示)师:老师也把你们的方法画下来了,你们看一下是否是这样连接的?(ppt出示并联)生:就是这样连的。师:其他同学也来判断一下这样连接两个小灯泡都能亮吗?生:能亮。师: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上面一个灯泡和开关流回负极。下面一个呢?生: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经过下面一个灯泡和

203、开关流回负极。师:所以两个灯泡都能亮了。是这样连接的小组举手!生(两组同学举手了)师:恭喜成功使两个小灯泡发光的小组,你们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小电工了。没有成功的小组也不要气馁,因为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五)拓展总结师:在生活中,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洪老师给我们上过点亮小灯泡,对吗?生:对。师:今天,薛老师给你们上新的内容简单电路。老师给你们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吗?生:能。(教师发放材料,学生动手实验。)师:点亮了,就举手。(学生们举手)师:都点亮了,对吗?生:对。师:我们刚刚在做的时候,要使我们的小灯泡点亮,我们的手是怎

204、样的?按住的,对不对?这样麻不麻烦?生:麻烦。师:你们有谁见过谁家吃饭,两手还按着电源的?生:没有。师:再说这个怎样?生:危险。师:为什么?生:扎手。生:我们家里的电是220伏的。师:因为我们家里的电是220伏的,会让人触死,所以不能用两个的去按。不行的啊,不安全。我们用的电池是1.5伏,我们去点亮小灯泡很麻烦,对不对?生:对。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师:今天,老师,就用这两个,一个是,这个叫“电池盒”,这个呢,叫“小灯座”。利用这两个材料,让我们的手解放出来。也能让我们的小灯泡点亮,怎么做呢?(教师出示“电池盒”“小灯座”,并讲解实验方法)师:1.在电池盒的两端

205、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庆电池盒里。2.连接好灯座的两个连接点。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往电池盒里装入电池,我们的小灯泡亮起来啦。师:一定要拧紧啊,不然灯泡就点不亮了。师:装电池时注意一点,你们待会会发现,电池盒里有两块,一块是凹的,一块是凸的,凹的连接电池的正极,凸的连接电池的负极。(教师点亮小灯泡)师:现在老师发给你们材料,你们也来不用手按住,也能点亮小灯泡。(教师发放材料,学生开始实验)师:由于灯座孔大,你们拧的时候倾斜一点,方便接触。师:如果小组中,已完成。那么把材料拆开,让另一个同学也来试一试。(教师巡视)生:老师,我们行了。(学生各自实验)师:你看看啊,松了就点不亮了。一定

206、要拧紧。生:哦,亮了哦。(学生各自尝试)师:哎,停一下,我把刚刚有些同学犯的小错误说一下。来,看前面。师:来,把材料放一下。(生停止)师:老师刚刚巡视了一下,发现几个问题,一、有些同学风开始拧得不紧,造成这个小灯泡一会亮,一会不亮。二、什么问题呢?你们有些人放电池时,正负极放的不对,放反了。凹的对哪里?生:凹的对电池的正极。师:对了,凹的对电池的正极,凸的呢对着电池的正极。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一个小组在绕的时候呢,电池盒有两端,小灯座也有两端。他们绕的非常紧,但他们把导线外面的塑料绕的很紧。生:呵呵,这样也能亮吗?师:对,塑料、橡胶,那怕你绕的再紧,你也点不亮小灯泡!师:刚刚点亮的小组举一下

207、手。(学生举手)(教师帮助不行的小组)生:点亮了,点亮了!生,老师,我们点亮了。师:好,停一下,把电池取出放一边。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把刚刚点个的这个材料、图,画一下。(材料员上来领白纸,每人一张)(学生每人都开始画)生:这个怎么画呢?师:每个人都画画看。(教师巡视)生:老师,这个这样画行吗?师:你只要把这个图画出来就行。生:我画不好啊。师:好,停,停笔。坐好,看前面,老师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我画简单图。看好了啊。(教师画简单电路)师:这个是什么?生:电池。师:这个小灯泡画起来太难了,我这么画。灯泡主要由灯泡和灯丝组成。我就这么画。师:这外就是一个简单图,把材料图画出来了。这个图,我们科学家把称为

208、是,简单电路图。它非常简单,只有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组成。生:我可以用方块来画。师:你这样画还是麻烦。师:你来用老师这种方法画画看。看你们谁画得最快。(学生动手画简单电路图)生:画好了。师:画好了,我来看。师:简单吗?生:简单。师:比你们原来要简单多了,对不对?生:对。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师:好,把纸放一边。现在老师再给你一个灯座,一个灯泡,二根导线,你能不能把两个小灯泡同时点亮?生:能。(教师发放材料,学生开始实验)生:亮了。生:亮了,亮了。师:你们看,他们这组老师帮忙点亮了,你们也行的。生:老师,帮帮我们。(教师巡视,帮忙解决问题)生:亮了,亮了。师:点亮的小组,你把你们的放到前面去,

209、让其他同学看看。(点亮的小组,把他们的放到前面去)生:点亮了。师:这几组能亮了,你们呢?生:亮了。师:好,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材料员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师:今天,课堂上没有时间继续研究了,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探究“如何点亮更多的小灯泡?”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天所学的?”。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喜欢)让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课件)红绿灯,我们班的同学反应真快。2、谈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红绿灯(点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能做一个这样的红绿灯,想做吗?(想)要想研究红绿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怎样使一个灯泡发光。如果老师给你一个小灯泡,你能连亮它

210、吗?(能)二、认识原件,探究简单电路1、 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认识小灯泡师:我们先仔细观察一下桌上的小灯泡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拿起面前的小灯泡观察一会)(下去指导)。(灯丝、金属架、玻璃泡、连接点)为了让大家看的更加清楚,老师把它放大在大屏幕上。生:灯丝(灯丝也叫钨丝)两根电线(这个看上上去像衣架,把钨丝架起来了,我们可以叫它金属架)玻璃(上面圆的部分是玻璃做的,可以叫它玻璃泡)金属的螺纹最下面的小黑点(这个是锡点)还有一个锡点,大家能找到吗?(讲一个课件出示一个名称)师:这两个金属架下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看的到吗?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老师这有一张剖面图,(课件)一起来看看。提问:金属

211、架的两端分别和谁相连的?生:师:观察真仔细。师: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给上面的锡点叫连接点1,下面的锡点叫连接点2师:上面的连接点1和金属螺旋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金属面称为连接点一。(2)认识电池师:要想小灯泡发光,只有小灯泡就够了吗?我们还需要什么生:电池师:这个可以吗?(老师拿电池)老师拿这个电池会触电吗?(做样子)这样的电池在实验中不会发生触电的危险,所以请大家放心。师:请大家观察一下,电池有什么特点?生:可以给一些电器供电,比如说收音机、手电筒生:它有正极和负极(课件出示文字:铜帽:称为正极,用“+”表示;锌筒:称为负极,用“-”表示)(教师出示电池的简图,板书“+”与“-”)

212、(3)认识导线师:除了灯泡和电池,我们还需要什么?生:电线师:是这个吗?(老师出示电线)师:现在请大家看看电线是什么样的?(课件)生:电线有两层,外面是橡胶皮,里面铜丝师:观察的很仔细。外面是橡胶防止漏电,里面是金属能够导电(你懂得真多),所以我们把电线称为导线。导线是连接电路用的。 2猜想电路,并摆出简单电路(1)点亮小灯泡,预测电路连接方法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对这三种材料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老师给你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一些导线,随便怎么连就能连亮小灯泡了呢?(不能)师:那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连?(一个学生回答)师:看,老师这有灯泡、电池的模型,(先不贴)现在我用这些模型,把他的想法画下来

213、。上面的小灯泡、电池,这些可以任意移动。没有导线怎么办呢?(我们画线条来代表导线)。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想画吗?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展板,每个小组先想一想,然后用记号笔在展板上画出可能的连线方法。(请各小组长上来贴,让学生说哪些是一样的)(教师给这几种方法编号)这些方法一样吗?不一样都能点亮小灯泡吗?(摇头)怎样才能知道?做实验。(2)学生活动,连接简单电路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友情提醒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每种方法请实验二次,防止误测。2实验时禁止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连起来,防止损坏电池。 请小组长上来拿电池学生实验(完成好的小组坐正,看老师) 汇报交流这三种都试过吗?第一种

214、不亮(教师放边上)第二种亮了第三种亮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其他学生补充展示)生: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能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生: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连上了。师:这样就一定能亮吗?生:电池的两级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接触点相连接。师:分析错误原因师: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课件)提问:这样连接以后,为什么小灯泡就亮了呢?(配合FLASH课件讲)。其实储存在电池中的电是会流动的,它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传到灯丝,再经过另一个连接点和导线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如此循环,形成了完整的闭合,电路,小灯泡就发光了

215、。刚才同学们用一些基本的元件连接出了一条简单的电路,这样的电路就叫 “简单电路”(板书:简单电路)(3)拓展延伸师:刚才我们尝试连接了小灯泡,如果把灯泡换成其他电器会怎样呢?现在我们把小灯泡换成电扇来试一试。能不能工作?也能工作,如果老师换成小马达、小喇叭也能工作吗?课件(所有用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三、实验探究:增加开关(器材准备:灯座、电池盒、开关)1. 过渡语: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很强,成功的连接了一个简单电路,不过大家一直用手按在连接点上,方便吗?不方便2.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出示小灯座和电池盒,有了他们我们就可以把双手解放了。师:(手

216、拿小灯座)小灯座的作用是固定小灯泡的。师:谁会得?(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并提出问题“旋到什么时候就可以停了呢?”生:不太容易旋动就可以停了师:前面我们知道要使小灯泡发光,必须连接它的两个连接点,那现在连接点又在哪呢?生:灯座上两个小旋钮。师:我们如何把导线连到两个旋钮上(演示如何把导线插到旋钮上)师:小灯座的使用问题解决了,那么又怎样使用电池盒呢?电池盒的用法比较简单,直接把电池放进去就可以了,这种电池盒是不分正负极的?3. 师:有了这些器材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连接电路,但小灯泡会一直亮着,这样很浪费资源,有什么办法可以控制它的亮和灭?(往电路中加开关)你见过开关吗?老师这儿也有

217、个开关,我们一起看一下。师:开关非常有用,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开关),开关起着接通或断开电路的作用(演示什么叫接通、什么叫断开)师:开关两边也有一个和小灯座一样的装置,是用来连接导线用的。在连接的过程中开关要保持断开状态,连接好了之后可以闭合开关。师:老师介绍的这些器材,大家都会用了吗?想不想把这三样器材加入我们的电路,(想)实验前,我们先在实验单上画出连线方法(课件),然后再进行实验。现在请小组长上来领器材。(灯座、电池座、开关)实验完成了吗?请成功的小组举手(现在我们把桌上的器材整理好放进桌肚5. 大家都成功了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动画来了解开关是如何控制电

218、流流通的。四、应用知识,搭建红绿灯 1. 学生活动:动手搭建红绿灯。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现在想不想自己做一个红绿灯呢?(想)红绿灯一般几个灯泡?(三个)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红绿灯的模型,上面有三种颜色的灯泡,灯泡已经被老师安装在支架上了。能让这三盏灯同时亮吗?(不能,一盏灯亮其他灯不亮,红灯和绿灯同时亮时你是走还是停呢?)用这个开关(演示)可以实现吗?(不能)老师今天特地为大家制作了一个神奇的开关,想不想看看?(演示三刀开关)请同学们看看这开关有什么特点?(演示)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分别控制三盏灯。除了这两样,我们还需要什么?(导线、电池)请小组长先把桌肚里的电池和电池盒拿上来,

219、然后上来拿器材,准备实验?大家都做好了吗,我们一起试一试,红灯停(把你的红灯点亮)、绿灯行、黄灯请你等一等。2. 交流:为什么红灯亮时,其它的两个灯不亮呢?五、安全教育,拓展延伸师: 今天我们研究简单电路是用电池(拿电池)做实验的,回家以后我们能直接从插座取电做实验呢?(不能)其实生活中的电路远比我们今天学的复杂多了,红绿灯等它们都是由这些简单电路组成的。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连接电路是小学科学各版本和自然教材都涉及的内容,课前,我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研究,阅读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例如,都非常重视对实验器材特点的观察,特别是小灯泡的构造进行了解,这就为接下来的

220、电路连接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点亮小灯泡,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小灯泡、电池的结构没有进行仔细观察认识,这就为顺利点亮小灯泡留下了障碍。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能量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一般都是通过观察用电器的工作状态来感受、认识电的,电流是怎样通过导线、灯泡的,学生无从知道,本节课,我利用一个虚拟软件,希望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电流是怎么流过小灯泡的,从而更好地了解通路、短路和断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看一看、画一画、连一连、议一议。看一看: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电池、电线等材料的结构

221、特点,了解各自的作用。画一画: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小灯泡,电池的结构图,并尝试画出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要求只用一节电池、一根电线。连一连: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图尝试点亮小灯泡。在此环节中,有些同学点亮了小灯泡,有些同学却没有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进入了议一议的阶段:解释和反思。这时候,我向大家介绍了虚拟实验软件:连接电路,让大家在电脑上代替实物连接电路。动态、直观的电流路径和方向,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通路、短路和断路。第一次让学生点亮小灯泡的时候,只有3个小组成功了,通过虚拟软件的帮助理解,再次连接几乎全班每组都成功了,效果十分显现。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完成一个挑战任务:能否用电脑软件设计一个电路

222、点亮两个小灯泡?学生饶有兴趣。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连接电路和电脑虚拟软件深感兴趣,这也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怎样连接电路,电在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缺乏深入思考。在下次上课时,考虑先把电池、导线装在信封里,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每组发2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根电线。材料简单了,干扰的因素会更少,教学会更有成效。利用学生虚拟软件中连接的电路图、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做到学以致用。作业内容:第一节 神奇的水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的实验,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

223、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验器材的准备:教师准备:粉笔1支 红水钢笔1支 高锰酸钾1份 盐1份 糖1份 沙子1份 玻璃棒2根 抹布1块 托盘1个 放大镜1个 纯净的水1杯 红水1杯学生准备:纯净的水24杯 红水6杯 高锰酸钾6份 盐6份 糖6份 沙子6份 玻璃棒12根 面纸6张 布条6块 抹布6块 托盘6个 放大镜6个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又见到大家,你们喜欢水吗?我们都是响水人,对水有了哪些认识?生交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家对水了解的很多。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水有许多神奇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

224、学习神奇的水。(板书:神奇的水)二、研究水的溶解实验一 学生实验感受水的溶解为什么说水神奇呢?让我们从实验中来寻找答案吧!想把实验做成功吗?那可要好好看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一分钟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3、按实验报告的要求填写观察到的现象。自己轻声读读吧!看明白了吗?那就赶快动手实验吧!学生实验,师巡视。生汇报。(实物投影)实验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颗粒不见了,水却变紫了,像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同学们,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糖、盐、沙子,把这些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溶解吗?大家猜猜看!生猜测。把盐

225、、糖、沙子放入水中,究竟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赶紧动手实验吧。别忘了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师巡视。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代表你们组来说一下?(实物投影)生汇报。看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生活中,还有什么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呢?生回答。三、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刚刚我们研究了水的溶解现象,它让我们看到了水的神奇,其实,水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下面我们继续来感受水的神奇。实验三 感受会“爬”的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老师准备了一杯纯净的水,为了让便于观察,课前放入了一些红墨水,现在我把笔的底端垂直放入水中,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师做实验,生观察。

226、学生汇报。这也是水的神奇之处。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汇报。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做实验,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实验四 揭秘会“爬”的水同学们的桌上有面纸、玻璃棒、布条,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将它们放入红色的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生猜测。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吗?做完实验你就知道了,别着急,先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把面纸、玻璃棒、布条的底部垂直放入水中一分钟,观察水的情况。 2、实验中对器材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器材。注意安全与卫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生展示实验报告。

227、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布条、粉笔、面纸都能帮助水往上爬。为什么玻璃棒却不能呢?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生分组观察,讨论。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生答。看来 正是有了小孔,才存住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一根玻璃棒放入水中不能让水爬上去。现在,请你把两根玻璃棒紧紧的靠在一起放入水中,看看会有现象发生?生分组实验观察,汇报。看来,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往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往上爬。小孔和缝隙合起来就叫做“孔隙”。实验五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如果把墨水滴在餐巾纸上,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

228、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生回答。四、联系实际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水的毛细现象神奇吗?五、总结今天,我们在实验中研究了水的神奇,它会爬,还能溶解一些物质。关于水,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质疑。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同学们,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哪一组做得最好?(播放乐曲)教后反思:本节课开始我就以“为什么说水神奇呢?让我们从实验中来寻找答案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探索科学奥秘。课前与学生交流时,孩子们侃侃而谈,一进了课堂就不敢举手。是啊,三年级的孩子们从没见过这种场面,一下子太紧张,胆怯了。课上学生怯生生地不敢举手,我不时地鼓励学生“看谁是火眼

229、金睛?”“看谁善于发现?”只要学生说出一点观察到的现象,我就及时鼓励。之后,许多不肯举手的学生纷纷举起小手,积极发言。直到现在,他们见到我都特别热情,很喜欢我。因为平时接触的少,不少学生实验时不知,我到他们身边鼓励他们“你们组操作得很规范!”“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的记录写得真好!原先设计时,把水沿着两根紧紧靠在一起的玻璃棒中间的缝隙向上“爬”作为本节课闪光点。开始实验时,有的学生急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不敢还在观望,想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的学生操作时没有按照要求做,我走近学生,逐个指导、纠正。最后有些学生实验结束,还有些学生不愿结束实验,说:“时间还没到呢!”,尊重学生是新课程倡导的理

230、念之一,我耐心地让每一组学生把实验操作结束,让他们亲历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汇报时才有内容可说,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认真地研究、探讨,多向别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只要坚持不懈,定会有所收获。通过这次活动的锤炼,我充实了、成长了,我知道这其中倾注了和我一起研究科学课的各位领导、同事们的心血,我一定再接再厉。第二节 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过程与方

231、法:1连接简单电路。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亮【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探究点亮小灯泡的规律,并能找出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引入1 观察过灯泡吗?说说灯泡是怎么发光的,是谁让灯泡发光的?2 我们通常用于照明的灯泡都是发电厂输送的是220伏的交流电使其发光的,但我们小学生在这样的电压下进行研究太危险,交流电使用不当是足以对人体造成伤亡的,所以我们今天我们用干电

232、池代替电源,在安全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研究一下电流是如何让灯泡发光的。板书:点亮小灯泡二、观察材料1 在点亮小灯泡之前,我们首先要熟悉我们要使用的材料。实验袋里的材料,想必大家都认识吧,说说它们各是什么?想想老师为什么要为大家准备这么三种材料?(电路必须由电源、导线和用电器组成。)今天的主角当然是小灯泡,请大家拿出小灯泡轮流进行观察,向其他组员说说它的结构,并将你观察到的小灯泡画下来。2. 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说灯泡的构造。3. 教师出示画好的灯泡,帮助学生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4. 师提问:小灯泡发光的部位是哪里?推测一下小灯泡两个连接点的作用。5. 要使小灯泡的灯丝发亮,电流从哪里来

233、?接着我们来观察电池,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电池是怎样构造的,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电池两端的“+”各代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6. 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两级相连,请观察导线,说说导线的构造和作用。(观察小灯泡之后,再说要让小灯泡亮起来还需的其它材料,导线与电池,进行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就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三、使小灯泡亮起来1. 尝试用多种方法试着点亮小灯泡,看看哪一个小组做的尝试的方法最多,把能点亮的,不能点亮的都在实验纸上画下示意图。(能点亮但要画对,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那个连接点要画出来)2. 学生交流反馈,请成功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粘贴电池和小灯泡,问问其他组试

234、过这种办法没有。(是实物图片粘贴吗?如果是,请大成功的组贴好后,可以由老师边讲解边画简单的电路图,这样可能学生比较容易感受电流的确从正极出发流经了小灯泡,即灯丝,又回到了负极。)3. 还有那些方法能使小灯泡点亮?在黑板上用模拟电池和小灯泡进行演示。4. 请学生到黑板上粘贴没有成功点亮的装置示意图。5. 比较能点亮小灯泡的装置图,想象一下电流是怎样通灯丝的,用铅笔在自己的装置图上画画电流示意图。6. 派代表到黑板上说说电流图,说说电的流向。让学生明白电流是个循环流动的过程,出示回路的概念。(回路的概念不一定要讲,其实当学生中有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连接方法时,教师在画这个简单的电路时,口头说一下“电

235、流从正级出发,从小灯光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又从另一个连接点出来,最后回到了负极,形成了一个回路,小灯泡亮了”这样就行了,)7 观察黑板上没有成功点亮的装置示意图,说说问题出在哪里,相机教学短路和短路。(短路与断路这两种情况反而在结合示意图时,要再详细讲一下,再在练习中加以巩固)四、作业(最后再谈一下安全用电实验的知识)1 作业本课堂练习1,判断小灯泡是否亮起来,并说明理由。(机动)2 调查一下家中用电器的数量,看看它们各用的是哪一类电源,我们该如何节约用电,回家之后向父母做这方面的宣传。-在田老师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

236、递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课程的导入上,田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由两个黑暗的箱子,提问怎样能使它变亮?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导入形式是否可以引入到我的书法课程?例如:在讲楷书时,可以用篆书、隶书来导入。因为这些字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上学期石老师的信息研修课与田老师的科学研修课,他们的课程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模式在书法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书写知识。书法教学有其特

237、殊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讲解与示范不能忽视,不可让学生胡乱的进行书写。特别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教师得站主导地位。语言艺术在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在书法课堂上,这一点我做的不够,经常有重复话的现象,显得有些啰嗦,不够严谨。校监和谌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将上课要说的话语全部写出来。我想以后我会注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语言艺术(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学生上课良好的动、静习惯,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书法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在老师讲授时认真听,在练习时静静地写的习惯。这些需要狠抓课堂常规,并且要一如既往,逐渐的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百仕达小学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家长看重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关注

238、每一个学生显得格外重要。上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应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上课的内容。以往课堂中有所疏忽了,在给学生单独示范时,也是给个别的同学示范,没有照顾到全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其它因素,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以小组示范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把汉字写好,关键在于培养其兴趣,进而勤加练习。对于这,我还得不断地努力。第二周过去了,第二课点亮小灯泡的内容上完了,前面两个班级课上讲得较多,一边讲一边作业,作业批出来错了一大批。原来呢是想讲到哪里做到哪里学生做得容易些,没想到的是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作业上,做的时候,可能还在摆弄电池啊,小灯泡啊,导线啊之类的。后来的两个班进行

239、了改进,上课全部讲完后,再开始作业。批出来一看,集中一起做的作业正确率远比一边讲一边做的要高,对于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掌握得也更扎实些,在时间上也显得比前两个班级宽裕很多。提前把材料袋发下去以后,很多学生已经在家中进行了简单电路的组装,课堂上他们就会拿出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但是我们本课所需要的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所以为了避免其他东西的干扰,就让孩子们将这三样东西放在桌面上,其余的全部放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有几个孩子不愿意把这三样东西拆下来,也许某些电路是家长的杰作吧,孩子自己没有动手也就无能为力去拆除了。认识小灯泡的时候,让孩子拿着小灯泡先观察一阵,然后说说有那些

240、部分组成,交流的时候学生说到什么我就将着个部件画在黑板上,并板书名称,直至出现一个完整的小灯泡,这样孩子看着黑板上的小灯泡就能清楚地知道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个连接点组成的。之后又进行了导线和电池的再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虽然孩子们对这两样东西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未必知道诸如导线是由绝缘体(外面的橡胶)和导体(里面的铜丝)组成的,材料袋里的导线两端铜丝没有露出来,要告诉他们得把两端的绝缘体剥掉一些。呵呵,现在有些孩子实在娇气,不知是没有力气还是方法不对,楞是把导线递给老师帮忙。值得高兴的是,最后,带小电池的学生基本都能让自己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偶尔一两个学生因为一开始就短路导致电池没

241、电而留些许遗憾。上完最后一个班的时候,好几个孩子下课后跑到我那,提出了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一名小男孩挥手招呼我过去,着急地说:“我用了两节小电池,一节的正极和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相连,另一节小电池的负极和小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相连,为什么小灯泡不亮呢?”呵呵,我一看,没有用导线将两节电池连起来呀,这样电流是不通的呀。当我用一根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连起来时,小灯泡亮了起来,孩子笑了。思考不止,我们的科学课堂总是有很多新的发现。点亮小灯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二课,教材要求学生从观察小灯泡构造入手,再尝试点亮我的小灯泡,会观察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寻求多种方法

242、点亮我的小灯泡,对电路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 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对“科学分组”的探究 看了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内容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挺简单的,于是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根电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接一接。没想到花了七八分钟还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接亮小灯泡。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这次次教学,我吸取第一次失败的教训,采用平时常用的前后小组合作学习,且男女生搭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注重了组内的互助,组间的交流,比

243、较顺利地点亮了小灯泡,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由此我想,对学生进行分组也真是一门学问,在给学生进行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男女搭配。只有选择最合适的小组形式,才能让探究得到最大的收获。 (三) 对“生成问题”的思考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预设为主的,但有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然生成的问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是置之不理呢还是随之学策略?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能灵活应对生成问题,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问题作了探究。假如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时把小灯泡全点亮了,该怎么办;假如没有一组学生点亮,又该如何继续。没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果真出现了问题

244、。 在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时,却出现了小灯泡坏掉,电池没有电的情况,学生在做的过程怎么接也没办法把它接亮,而小灯泡不能接亮,后面的内容也无法进行。“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个“生成问题”还给了学生,让它作为学生探究的又一起点,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他能点亮的灯泡你能点亮吗?”作为对内容的补充。以便于接下去的进一步研究。 在试教中,我设计了几幅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小灯泡会不会亮。在一幅断路装置图上,出现了有一个学生的电池外面没有尼龙纸的情况,结果他的断路装置却是能够点亮的。这样就又出现了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追究出现问题的根源,学生也很快就发现了是尼龙纸的问题。同时我要求学生在

245、课外去找资料了解尼龙纸起什么作用。 让“生成问题”作为课外拓展的又一方式。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点亮一个小灯泡,分析小灯泡的发光原理,再想更多的方法点亮一个小灯泡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有序地步步深入,认知水平也是拾级而上。而我也真正经历了教学相长的探究过程。让我感到喜悦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我们不仅共同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更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点亮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观察小灯泡、干电池的构造,最后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在正式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几次试教,发现学生

246、对于小灯泡和干电池的构造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点亮小灯泡的这个环节上,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在试教过程中,我的导入是让学生从囊萤映雪这个古代的小故事中得到启示,从而引出主题,但这段视频与主题的联系不是十分贴切,感觉好像是在讲光线,当得到科学组几位老师的指导之后,我立刻认识到了导入环节需要在“灯”上想办法,于是我就从古代读书时用的油灯,联系到现代读书学习时用的电灯,导入主题的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分析:这种导入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能直接地引出主题)这堂课整体上我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层层推进的,首先讲点亮小灯泡要用到的三种材料,接着让学生自主观察每个组成材料的构造,最后用这些材料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

247、。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第一,在观察小灯泡的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两个金属架之间的物质(分析: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低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反馈没有提前进行预设),当有学生提出之后,延缓了我的教学进度。另外,在发放实验材料前,没有事先讲清要求,而是在发完之后去讲(分析: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要求没有听清楚,导致目的不明确),影响了探究实效。第二,在观察电池的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及时,能够体现安全意识的关键信息学生并没有能很快找到(分析: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对电池上常见信息的观察,说明学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有的学生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电池正极和负极两端更多的特点,比

248、如正极铜帽的边缘也是可以连接导线的,并且是突出来的;而负极锌壳的一端是凹进去的,遗憾的是我没有对此进行特别强调或者展示给下面没有发现的学生看。第三,在动手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的这个环节中,有的学生自己尝试着连接电路,有的学生按照书上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很快就有小组成功了,就在我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点亮小灯泡并不局限于书上的几种连接方式,而是不断地去发现更多的连接方式,这一点我觉得很好,但当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有这种创新意识,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连接方式时下面的学生看得也不是非常清晰(分析:小组的人上台进行连接时,要么被讲台上的粉笔盒挡住,要么被学生自己的手挡住,下面的人就很难看清楚台上的具

249、体情况),结果学生有创新意识的这个地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不然应该是一大亮点。还好,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真正成为了自主学习的主人。(分析:老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学生便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思路进行有效的探究) 第四,在分析小灯泡四种连接方式的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每种方式是否能够点亮小灯泡,但同时他们也存在很多的疑问,例如这里应重点强调的短路方式,没有讲得十分透彻,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又

250、如有一种正负极颠倒的连接方式,学生一时被弄糊涂了,负极也能让小灯泡发亮吗?(分析:如果此时进行对比演示实验,让学生们知道不仅正极能让灯泡发亮,负极也可以让灯泡发亮,再进行分析指导,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第五,关于电流在小灯泡中的流动方向这个问题,试教时我让学生自己来画电流流动方向图,发现学生们无从入手,而且并不规范,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超出了他们的知识结构范围,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我就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电流的流动方向。(分析:学生刚刚接触“电”这一单元的知识,对电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让他们画出电流流过小灯泡的方向,难度很大)第六,最后小结的这个环节,也是没有把握得当,其实我应该把不同的连接方

251、式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说明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分析:要强调只有电流流过灯丝,小灯泡才会发亮)第七,收尾的环节,我让学生举例说明灯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然后重点强调用电的安全,提高他们用电的安全意识。(分析:这里也可以用层接下一课的方式结尾,例如:如果要点亮更多的灯泡,你应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做一做)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252、,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点亮我的小灯泡”是电这一单元的基础课,对后面几节课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目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学会画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对电路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由于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习惯于先让学生思考猜想,设计方案,再动手实验。开始的方法1:认识材料。我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和想象画出自己脑海中小灯泡的结构图,并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接着给学生材料,观察小灯泡、干电池说说观察发现,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教师小结三种材料的特点,特别是对小灯泡两根金属架的连接点,关系到对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路线。2:使小灯泡亮

253、起来。你有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吗?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小组讨论设计,先在记录表中画出连接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展示小组活动记录表,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及方法。由于学生事先对实物示意图不了解,认识不足,所以画得不好。即使有小组能画好一两个,但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小灯泡是点亮了,但画出来的电路图却与实际操作连接不同。有的小组觉得没多大意义,干脆不画,只顾做实验。这样就不能通过活动记录表及时和清楚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其连接方法,记录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后来换了一下,在使小灯泡亮起来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操作,点亮小灯泡,再看着实物画出装置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画

254、出使灯泡发亮的装置图。在汇报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再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对不亮的装置和亮的装置进行分析讨论,引出短路和通路的知识。但又出现一个问题,由于指导没到位,学生的连接方法大多相同,没有体现出不同的连接方式,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中发现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式,并且进一步强调说明小灯泡是怎样被点亮的。现在就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小组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指导,并引导不同的小组尝试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汇报时就可以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展示,从中让学生找出灯泡亮的装置图的共同特点,引出强调通路情况灯才能亮。关于电流在小灯泡中的流动方向这个问题,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电流的流动方

255、向。学生刚刚接触“电”这一单元的知识,对电的知识还是一知半解,让他们画出电流流过小灯泡的方向,难度很大。此外,我的课堂组织还不够,鼓励不到位,缺乏纪律约束,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平实,没有轻重缓急;对学生反馈的点评,还不到位。今后我还需多学习,吸取经验,加强课堂常规教学,多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电路课让我上得好累,真的累,为学生组装电路而累,为学生不能画完整的图而累。前一节课的点亮小灯泡一课已经非常明确了小灯泡的构造,我想学生在学习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应该不会成大问题,特别是画图,更不会成问题了。可是结果确是相反的,结果还是令人不满意,作业上画图的错误漏洞百出。或许学生认为已经画得够

256、好了,只要能把小灯泡和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万万没有想到在连接细微之处要这么注意,是我高估学生的能力还是学生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注意细节之处的连接呢? 这节课让学生连接串联和并联两种电路,并且要弄清楚原因所在,时间上不能保证,我尽量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动手来发现一些问题,发现一些原理。所以,并联电路来不及完成,通过学生自行接通电路图来看,学生能接通串联电路,但并联电路就没有 一个学生能完成,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结果时间仓促。为了让电路知识学得更扎实,我打算再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作补充并联电路的原理,以及并联和串联电路的不同点。再者,材料袋里的小灯座我其实还没有用上,是想通

257、过串联和并联学习后,再让学生自己组装小灯座,以便更能明白电流的路径。 几节电路课的难点是:电流的路径,电流流动的方向和路线,如果这个弄明白了,就什么都解决了。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明白电流的路径。但是我始终不得其解的是学生在画图的时候,小灯泡的连接点为什么总是不能连正确,当我一一指导学生的时候他们都能正确地说出连线是怎么连的,可到了作业本上就全错了。后来问了几个同学为什么只会说,而不会画图,学生的回答是:“我没连好,看错了。”思考之:要提高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 点亮小灯泡 我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中首先进行的是比谁能把小灯泡点亮,稍过片刻,陆续出现有小组的同学点亮了小灯泡,学生一副得意的样

258、,其实我心理非常明白这仅仅是一节课的开端,于是我跟学生说:“点亮小灯泡固然能干,但这并不是最稀奇的,稀奇的是你要思考为什么小灯泡能亮,如果知道原因了才算是稀奇呢?如果能说出原因的同学加5分(因为平时加分基本是1分、2分,这次有5分加,学生就非常来劲了。)。”当我说完这个话时学生就在思考为什么能亮等等。我想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应该打开了,他们还说得津津有味。 但是这节课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一:学生学习通路时始终是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用怎么样的方式教学,学生才能容易懂呢?网络上二剪梅老师的方法我想应该是很好的,我也在课堂上用到了,能帮助学生有所了解,但是学生还是迷惑不解。想想能否通过动画的方式出现

259、,以一种非常卡通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学习,或许会有帮助,。这是在我观察女儿学习的时候想到的,女儿学习文字和符号之类的知识感到特别乏味,当她看到图画,动画的之类的图片时特别感兴趣。所以我想能否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当然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才可以完成动画的制作。 思考二:学生的学习合作组的改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曾经是四人一组进行学习,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材料是每人都有一份,所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观察之,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30位同学大 约只有5位同学能独立完成点亮小灯泡,我看此情形,马上改为:“如果自己不能完成,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同桌两人合作完成。”这下,全班同学都能点亮小灯泡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260、能点亮小灯泡自然是很高兴,所以只听到学生的得意样子。当然本课的重点是如何使小灯泡亮的秘诀,通过作业情况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学生都非常明白小灯泡亮的真正原因。试想,如果三人小组合作会不会带来更好的全班教学的效果呢,于是在另外一个班就实行三人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并说出小灯泡亮的秘密。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也非常明确,结果优于前一个班的学习。三人合作给我带来了启发,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成人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

261、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和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 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点亮小灯泡。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三、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262、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四、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

263、。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

264、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

265、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1.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利用南极和北极的星迹图,学生观察到了不同的星空,看到了星星移动的轨迹。但是北极星的不动与周围其他星星的运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问题也由此产生,是观察中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不是老师给出的,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能投入更多的热情。2. 在冲突中引发学生的猜测。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之后,发现北极星的“不动”与学生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矛盾的,怎么解释呢?学生很自然地会进行假设,可能是北极星与地球运动的方向及速度一样,所以看上去似乎是静止的,也可能是北极星在地球北极上空,地球旋转时对着北极星。学生的这两种假设,正是我们接下

266、来研究的方向,形成了很好的过渡。3. 在冲突中探究不断深化。在什么情况下北极星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呢?在假设之后,那就是验证,“怎样验证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而设计之后的实验则仍然是围绕北极星是“不动”的,其他的天体则在运动。“你能看到北极星不动,其他星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吗?地球仪怎样转动时,地球仪上红星所在不同位置的人都能看到北极星似乎是不动的,其他天体在围绕北极星旋转。”学生带着问题能很投入地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4. 在探究后进行回归。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假设、设计、验证之后,对于北极星的不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中我又安排了一个环节,回过来看看我们开始的问题,“

267、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现在对我们最初的想法有没有新的认识,假设都能成立吗?”我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对太阳、地球、北极星进行建模,从而加深学生对北极星不动的原因的解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概念,形成性的经验,解决认知冲突。科学课课堂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探究,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很快地切入正题,将一个个问题抛给学生,而这些问题也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的,并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同时已有的经验又不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在教学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时,我利用课本出示南极和北极星轨图,学生观察之后联系到了

268、前面学过的地球运动的原因,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星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在旋转吗?”学生很快找到了处于旋转中心的北极星似乎是不动的,“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是不动的?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呢?”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之后,发现北极星的“不动”与学生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矛盾的,怎么解释呢?学生很自然地会进行假设,可能是北极星与地球运动的方向及速度一样,所以看上去似乎是静止的,也可能是北极星在地球北极上空,地球旋转时对着北极星。学生的这两种假设,正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方向,形成了很好的过渡。3. 在冲突中探究不断深化。在什么情况下北极星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呢?在假设之后,那就是验

269、证,“怎样验证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而设计之后的实验则仍然是围绕北极星是“不动”的,其他的天体则在运动。“你能看到北极星不动,其他星星围绕北极星运动吗?地球仪怎样转动时,地球仪上红星所在不同位置的人都能看到北极星似乎是不动的,其他天体在围绕北极星旋转。”学生带着问题能很投入地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4. 在探究后进行回归。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假设、设计、验证之后,对于北极星的不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中我又安排了一个环节,回过来看看我们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北极星看上去似乎是不动的?现在对我们最初的想法有没有新的认识,假设都能成立吗?”我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对太阳、地球、北极星

270、进行建模,从而加深学生对北极星不动的原因的解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概念,形成性的经验,解决认知冲突。谁先迎来黎明设计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问题,是学生认识地球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地球运动的知识。针对本节课反思:1.亲身体验,感受相对运动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需要学生先认识物体的相对运动,本节课让学生要认识相对运动,提供两个情境:一是亲身体验,请2个学生,一个向前运动一个原地不动,向前运动的同学感受到坐着的同学在往后移动,抛出:是不是坐着的同学向后运动?初次感受;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平时,学生已有的相对运动的经验较多,比如坐在公交车上等交通工具上,看路边的树木在向后跑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相对运动

271、的理解。2.认识地球,猜测谁先迎来黎明要想弄清谁先迎来黎明就必须先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在地球上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地球仪,学生对两者在地球仪上的位置有了初步了解。3.借助太阳,验证自转方向要想知道谁先用来黎明,就需要知道他们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则太阳是东升西落;自东向西则太阳西升东落。结合学生的经验:太阳是东升西落以及相对运动的知识,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方向,接下来对谁先迎来黎明迎刃而解。4.认识时区,感受“北京时间”明白地球的自转方向,也知道谁先迎来黎明,那早了多少小时呢?这就需要引入时区,认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两个时区相隔1小时。也认识到,大部分的地球都采用首都作为全国时间

272、,对于跨度较大的国家,日出时间相隔较大,这也就我们经常采用的叫法“北京时间”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

273、从多角度去认识。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三、教学准备:给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教师准备:相对运动的视频资料、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字样的卡片。四、教学流程:(一)导入。1.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2.那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板贴)这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学生交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同时迎来黎明、北京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74、)有三种意见。(二)模拟实验。1.那到底它们谁先迎来黎明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从实验中找找证据。2.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地球仪,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从抽屉中拿出地球仪,小组观察,师巡视。)交流:有什么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右边或乌鲁木齐在北京的左边)在地图上一般是左西右东,也就是说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3.位置确定了,我们可以做模拟实验了。教师指导六名学生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圈模拟“地球”,其中两个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代表“太阳”。在自转的过程中,这两位同学看到太阳的时候就喊一声“天亮啦”好吗?开始。(自西向动转两圈,自

275、东向西转两圈。)4.模拟实验后交流: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北京先迎来黎明?在什么情况下,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是啊,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看来,只做个模拟实验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收集证据。到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三)确认地球自转方向。1. 认识相对运动。让我们来联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看一段视频资料。(1)当汽车快速向前行驶的时候,我们看到窗外的树、房子等景物是怎样运动的?指名一学生回答。 (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向后退。) 树、房子这些物体真的在向

276、后运动吗?如果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前运动,你能判断我们乘坐的车向哪个方向运动吗?(向后运动)的确,当我们随同车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科学上所说的相对运动。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车外的景物的运动方向,判断出车的运动方向。2. 通过相对运动的概念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能不能根据星球间的相对运动,推想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呢?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周围的星体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如太阳、月球等。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你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了吗?(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的其它星体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他们相对运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自东向西运动的方向相

277、反,是自西向东。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方的北京比西面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四).认识时区和时差。1、问题:既然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向大家介绍个新朋友,这是一张世界时区图(投影),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也就是24个小时,时区图上就把地球分成了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一个小时。2、请同学们查阅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并说说它们日出的时间相差几小时。3、分组查阅世界时区图,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

278、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同学们,这单元我们都在研究地球的运动,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请同学完成p81书上的表格。谁先迎来黎明自转证据: 傅科摆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 24小时当我抽到这课后,我觉得我摊上大事了,因为地球在自转,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一节课,4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用实验做出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五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傅科摆原理,怎样让学生从摆的摆动方向不变性推理认识到地球在自转,我觉得真的太难了。当昨天我的老同事朱发玉老师上这课时,所有听课的老师都非常用心的听课,有的老师甚至忍不

279、住走到学生中间,仔细琢磨学生的实验材料,看学生怎么实验,看老师怎么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我想,应该是平时大家都觉得这课难上,都想找到突破口,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 这课虽然难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想了很多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 首先是在“摆”教具的准备上。最开始我是用学校的铁架台来做“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转动底盘的时候,摆锤很容易撞到铁架台上,影响实验效果;而且,转动过程中,摆的重心也跟着转动了,这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所以我想到了用我们这里常见的竹子扎成三角形的支架来做摆的支架,解决了摆撞到支架的问题,而且转动底盘时,摆的重心一直没有变,“摆摆动的方向不变”现象非

280、常的明显。只是有时学生做实验时,缺乏规范性,稍用力一拉,摆幅过大的时候,三角型支架由于自重较轻,会随着摆锤的摆动而出现轻微的晃动。为了规范实验,我再次对实验的器材进行了改进,做成了底部是圆形,上面是两根支架,中间一根横梁的钢筋支架 ,学生实验时,观察视野开阔,支架稳定性好,现象明显,科学规范。在今天上课时,我们看到,学生用这种装置来做实验,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在突破难点“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时,我经过 反复的思索和试教,发现突破这一难点的瓶颈是学生的思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和思维转换能力。为此,在开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几个小游戏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

281、是多种运动的复合。本单元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书籍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证据,那就太少了,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就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 。本单元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挑战。 这节课,教材安排先让学生探究 “摆具有保持

282、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为理解“傅科摆”原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出示傅科摆资料,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很少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观察者让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最后,教材建议学生对第一节可出现的昼夜现象的解释进行处理和修正。 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本节课重点是探究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并从摆的这个特点推理认识到地球在自转。难点就是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我设计及思考: 本节课我首先暴露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地球在自转,引出思考, 我们平时看到的地球是这个样子的吗,

283、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对运动,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也引出本节课任务,证明地球在自转,同时也给学生一种认识,虽然地球自转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能否认识地球自转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我改进了摆的实验装置,改进后的摆装置,转动转盘后,摆的重心基本上保持不变,实验更科学,严谨,更接近傅科摆装置,实验现象更明显。 但是在生活中,摆的方向是会变化,虽然刚刚引导学生建立了摆的方向是不变的这一科学概念,但是我并没有回避这一客观事实,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认知上矛盾,引导学生

284、分析,顺势导出傅科摆实验,认识到地球在自转。傅科当年不也是从细微的现象中发现矛盾,然后反复实验论证,发现地球在自转的吗?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这样一个过程!虽然课堂上无法让学生看到明显完整的傅科摆现象,但是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追寻科学的奥秘,鼓励学生自己课外去探索,无疑是对探究活动的一个升华。 本节课教材最后安排的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对于第一课里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将排除哪些?保留哪些?这个环节,我认为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可以一下子就找到唯一一个正确的答案,排除掉另外三个,这是古人探索地球运动的过程,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可以不涉及。这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

285、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但是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286、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和线速度的时候涉及到了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地理、物理、数学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之间出现了割裂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课件,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

287、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科学概念1通过实验了解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2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傅科摆”,傅科摆会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过程与方法1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2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证明的。2认

288、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在事实中寻求证据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准备】学生: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傅科摆”影像资料,。教师: 课件、展台、电脑、投影机,其余与学生材料相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生:自转、公转)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二

289、、认识摆的特点1出示单摆明确起摆要求,并进行前后摆动,问: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锤的摆动方向?师: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请一名学生起摆)(口述起摆要求)拉紧摆绳,提起摆锤,靠近铁杆,与铁杆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松手。2师:现在我们观察到摆是南北来回摆的,如果老师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摆锤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测)师:为什么这么猜?转动180度呢?转360度呢?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摆的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出示底盘)这是一个可

290、以自由旋转地圆盘,我们将摆架底座按照南北朝向放到圆盘上,方便我们南北方向起摆。接下来怎样研究摆的摆动方向在摆架转动后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学生设计方案)这个方案不错,但要顺利完成这个实验可不容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实验的注意事项。(起摆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底盘,幅度不能太大,尽可能减少外力对摆动方向的影响。在转动一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摆的摆动方向,特别留意摆架在转动90度,180度,360度这几个位置时摆的摆动方向。切记,在观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停下圆盘的转动,而是要求圆盘始终以一定的速度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出示注意事项)3教师强调注意点:小组内分工明确摆架底座南北方向摆放,摆锤南北方向起摆;缓慢而平稳

291、地将底盘转动一圈。底盘转动一圈地过程中,随时观察90度,180度,360度摆的摆动方向。教师演示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并出示实验记录单,要求实验完成后及时填写记录单。4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摆始终在南北方向来回摆动,那东西方向起摆,转动一圈后摆动方向会变化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东西方向起摆。6教师简单小结:大家通过实验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摆的摆动方向基本不会随着摆架的转动而发生明显地改变,我们也可以说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板书: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我们的这项发现和许多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的结论是一致

292、的。三、认识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1引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叫傅科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摆的性质,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什么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播放傅科摆的视频资料。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资料,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和我们的摆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生:67米的摆长(20层楼高),27千克的铅球组成的摆。)傅科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摆在一段时间内沿着顺时针方向发生了偏转他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生: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师:傅科摆摆动平面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反过来说傅科摆的这种变化就有力的证明了地球在自转。(板书

293、:傅科摆)4介绍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师:我国北京天文馆内也有一个傅科摆,让我们通过视频来认识它。5教师小结: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傅科摆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与当地的纬度有关。在北京纬度为40度的地区,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37个小时多,纬度越低,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越长,如临安的纬度约是北纬30度,所以在临安当地傅科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约是51个小时多。四、寻找其它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1)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傅科摆是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除此之个,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呢?水的旋窝,河床的冲击、昼夜交替、炮弹运动方向的偏离、探井测量法等等(2)交流资料,拓

294、展认识。(3)交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生: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太阳照射到的一面是白天,照射不到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自不停地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五、应用讨论,修正关于地球运动的科学前概念。1.出示本单元第一课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排除哪些,保留哪些。六、课堂延伸,拓展科学概念1傅科摆已经证明地球在自转,那它又是怎么转的呢?2同学讨论。3延伸:地球到底是怎么转动的,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进行研究。【板书设计】 3. 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地球在自转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

295、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

296、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

297、。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引出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的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使本课的开展成为后面教学内容呈现的起点,由需要而产生后续学习的欲望,用持久的学习

298、探寻解释本课现象的证据,让学习有延续性,让教学有支撑点,让解释有理论的和事实的依据。教材通过学生常见的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的问题,由现象探寻本质,成为教学的起点,从提出假说到模拟实验,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前认知的基础上,由地球的“动”和太阳的“动”以及它们二者的运动关系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形成昼夜交替的结论,而每一种结论都看教材通过学生常见的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的问题,由现象探寻本质,成为教学的起点,从提出假说到模拟实验,都是

299、建立在学生的前认知的基础上,由地球的“动”和太阳的“动”以及它们二者的运动关系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形成昼夜交替的结论,而每一种结论都看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引出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的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使本课的开展成为后面教学内容呈现的起点,由需要而产生后续学习的欲望,用持久的学习探寻解释本课现象的证据,让学习有延续性,让教学有支撑点,让解释有理论的和事实的依据。教材通过学生常见的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

300、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的问题,由现象探寻本质,成为教学的起点,从提出假说到模拟实验,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前认知的基础上,由地球的“动”和太阳的“动”以及它们二者的运动关系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形成昼夜交替的结论,而每一种结论都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引出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的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使本课的开展成为后面教学内容呈现的起点,由需要而产生后续学习的欲望,用持久的学习探寻解释本课现象的证据,让学习有延续性,让教学有支撑

301、点,让解释有理论的和事实的依据。教材通过学生常见的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的问题,由现象探寻本质,成为教学的起点,从提出假说到模拟实验,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前认知的基础上,由地球的“动”和太阳的“动”以及它们二者的运动关系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形成昼夜交替的结论,而每一种结论都看似有道理,但是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就产生了新的矛盾,新的矛盾是新的问题生发的基础,新的问题是新的学习的开始,为了证实到底哪种结论是正确的,必将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求,也就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后面课程的学习,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理顺之后,同时就有了

302、支撑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论依据,最终就理清了昼夜交替现象的本质。所以说本课是起点也是终点,由本课引领全单元,使一个单元形成一个整体,有理有序而前后呼应。本单元研究的是地球的运动,是对运动的研究的开始,宏观的宇宙运动,微观的物质内部运动,身边的物体运动等各种运动的研究都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3、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

303、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教学活动开始初,学生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借此来了解学生原有的有关地球运动的认识。由于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比较深刻的感官认识,通过每日所见和平时道听途说以及零散的书籍资料的阅读,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很模糊,如果要他们利用自己的认识来解释其形成的原理,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学生提出的假说可能有多种,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地球运动的原有知识,揭示学生的知识前概念的储备情况,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即时改进积蓄第一手资料。做模拟实验的活动,是让学生

304、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形成球体上亮暗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性发光物体与球体的多种运动模式。这一活动可以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是在学生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日地运动的示意图能够较直观地表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初步认识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昼夜的现象。从教材编排来看,教学活动从引领学生由一个问题“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入手,经历“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学生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和“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等三个层次的

305、活动。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在课内体验到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重演”,编写意图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验证,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并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4、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5.2.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指出:“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而本课则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把从资料中认识昼夜成因改为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再现认识的历程。使学生的参与

306、性更强,活动更贴近生活,过程也更有效,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探究为核心的理念。5、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知识与技能: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生活体验,对昼夜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能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进

307、行猜想,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并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认识到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假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史的兴趣。理解科学与日常现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小组能用设计并运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猜测。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解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二、说学生。1、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

308、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做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活跃度、求知欲、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否愿意合作等都会影响探究的效果。、学生已具备的前概念基

309、础:学生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存在,也知道白天和黑夜是由于阳光照到和照不到而形成的,但是对其中原理却依然未知。、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技能更是处于学习初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基于这些原因,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教师多扶助,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和分析。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分析与选用本节课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

310、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2、学法分析与选用。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非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作为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

311、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四、教学材料的准备。分组材料:乒乓球(或者小地球仪)、手电筒、水彩笔、实验记录纸。演示准备:引入课件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课件引入课题。课件展示内容为:太阳东升西落,白天人们在劳作,晚上人们进入梦乡。学生观察后汇报看到的内容,归纳出:白天和黑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教师说明:白天可以叫做(昼),晚上可以称为(夜)。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课件画面锁定在两幅图上:白天的某地和夜晚的某地的图片然后老师提出问题:白天跟晚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

312、?(地球和太阳)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老师从回答中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学生的前概念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前概念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即时重组教材,重新构思教学思路,简化或者转移教学活动的重点的基础,也是指导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活动的有效素材,引入课题的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而有效地挖掘并分析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情况就变得非常有必要。教师和学生针对一个问题的第一次交流便是建立在学生请概念认知的基础上的,所以引入新课之前的交流是了解学生的最佳

313、时机,让学生尽量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是提出假设的开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这个引入互动不能一带而过,不能为了引入课题而引入,而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分析。第二部分:提出假说。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画出静态示意图,指导分析后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入的假设。从静态图上可以看出有白天和黑夜,但是不是交替出现的,也就是说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出现:、必须要有太阳;、地球和太阳必须要运动。如果像现在这样(指图)地球和太阳都静止不动,会出现昼夜交替吗?引出地球和太阳要运动的概念,但是怎么动才能实现就要由学生来假设了,教师的扶助不能一竿子到底,要有扶有放。学生作出假设,暴露学生的初始想法。2收

314、集学生的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教师把学生的假设做好板书。便于学生下一步的模拟验证时选择和核对。(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过渡: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地球与宇宙的教学,难在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说、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为的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的发展和完善。)第三部分:模拟实验验证假设。1、讨论如何进

315、行实验验证。提问:如何验证?跑到外太空中看吗?(可以做模拟实验)太阳用什么来代替?地球呢?有了这些材料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不同的实验器材,说明其替代的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这种方法就叫模拟,用这种方法做实验进行研究的过程,就叫模拟实验。分析实验中具体细节,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1)把乒乓球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呢?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2)用彩色笔在乒乓球上画红星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3)地球和太阳旋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太阳的东升西落)2、根据要求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实验要求:(1)作标记:在

316、乒乓球上画红星。 (2)实验中乒乓球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小红旗处昼夜会不会变化?(4)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做法和看到的现象。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纸,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3、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的情况和结果。(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旨在让学生通过模拟验证来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探寻昼夜交替现象的本质。)4、实验小结: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

317、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地球或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点。)第四部分:总结、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

318、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六、说板书设计。板书可以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起到理解、联想、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板书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悟出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内容的内涵实质。昼夜交替现象球体、不透明圆周运动我们的假设: 模拟实验 提出质疑 七、说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课堂中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

319、。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1、在“推测假设”环节中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2、在 “模拟实验”环节中采取小组评价。3、在“汇报展示”环节中采取教师、学生对汇报者实验活动作出评价。4、在“实验小结”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八、课堂实验用品的整理。课堂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收拾整理好使用过的器材和仪器,由专人送回存放处放置,让实验活动有始有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与实验习惯。阅读全文(748)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320、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

321、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

322、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 (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

323、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

324、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 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

325、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 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 1.构成 三、交替周期

326、2.特点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李宏勇老师与姚鹏东老师就昼夜交替现象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前者为先学后导,而后者为先导后学,无所谓好坏,只是对这一课两位教师的不同理解。今天,我想谈谈姚鹏东老师的这节课。 1、别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许多成人都认为太简单了,学生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根据提供的一份有关

327、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显示,学生中认为地球自转的占28%;认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5%;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3% ,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8%,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6% 。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间接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因此,教师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 (1)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2)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2、学习解决问题的方

328、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参考建议中提出了本节课的意义所在: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可能,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特别要注意,本课不要求学生立刻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单元目标中指出:昼夜交替现象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本单元共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

329、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因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太阳光的照射、两个天体之间的运动。这些也是提出假说的依据。接着让学生经过讨论,自由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根据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根据已有的只是经验对假说进行初步的逻辑加工。明白仅仅通过实验室里的模拟实验还不能最终确定结论,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家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和

330、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和学习将使他们有机会研究这一类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 3、设计模拟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叫做模拟实验。 首先要进行原型分析,即选择和构建相似模型,这是模拟实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

331、就是要依据原型的特点,按照相似性原理并运用类比推理,选择或建构与原型有结构上相似或功能上相似的事物作为实验模型。 (1)确定建模系统:地球、太阳以及两个天体的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地-日的运动模式,是建立模型的关键。 (2)确定原型特征:太阳、地球的运动有其固定的轨道,自转、公转等特点,其运动存在着一定的特征。 (3)确定基本变量:日、地两天体的运动模式。 其次,要进行原型简化。 模拟实验中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科学抽象,保留并突出决定事物本质属性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和偶然因素的干扰。 1.突出主要因素:地球不透明球体,太阳发光,在阳光照射下,一

332、面形成亮面,即昼,另一面形成暗面,即夜。太阳、地球在运动。 2.忽略次要因素:其他星体的影响,太阳、地球的实际大小和二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只要比例适中即可。 接着,要进行模型建立。 模型是通过对原型进行高度抽象之后得到的一种理想客体,它通过极其相似的替代物,以纯粹的理想化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深刻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 (1)寻找替代物:太阳用小马灯代替。这样可以模拟太阳光向四周照射,而不是向一个方向照射。地球则用小地球仪代替。把地球仪从底座上取下来,并且安装上了一根手把,方便学生把持和转动,在地球仪上贴上了观测点的标志,方便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 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333、(2)小组合作,以替代物作为研究对象,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对形成明显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及时画图记录。 最后,要进行模拟检验。 模型虽以科学知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科学逻辑论证而建立,但它毕竟是抽象思维和想象的结果,所以具有假定性,其正确性须经实验模拟证实,并收集更多的证据加以支持。 在分小组完成模型建立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当场演示,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评价,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并且使学生明白,单凭模拟实验,是不能给假说下最终结论的,结论的获得还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本课的

334、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二、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将小地球仪、去掉灯头的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 维引发科学

335、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将大的地球仪和没有灯罩的台灯组合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并选取相关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一动态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发展。三、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中围绕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的事实展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不断的激励学生敢于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始终注意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为探究的动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范围估计不足。由

336、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模拟实验展示验证假想的部分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更全面、细致的考虑,对学生、对教材要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更多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课五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追寻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打开思路,寻找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上课之前

337、,我把牛顿的一句话送给了学生: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了解明白大胆猜测对科学研究是很重要的。事实上,这一句话的送出确实对学生后续的猜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从欣赏太空中的地球昼夜景象让学生发现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并说说黑夜与白天的变化有着什么规律。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多种假说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暂时抛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自己当成当年科学家,观察图片中地球上的明暗,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明暗的产生与什么有关,从而猜想太阳与地球怎样运动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卷入其中了,课中学生们共提出了十一种假说。紧接着围绕如何运用教师提供的

338、蜡烛和小球这两种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自主讨论六个问题。这其实就是让孩子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过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实验的操作和注意点有了一定的基础,可能实验时还会有一定的问题,但从记录表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了调节和改进。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其能主动参与探究,并在活动中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活动时间,真正做到了长时间探究。 做完这部分实验,学生不仅得出了这些假说能否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还有了许多其它的发现:例如他们并不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马上出来反对,原因是前

339、一组学生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只有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会被照到,事实上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旋转角度变化和方向理解还不够清晰。其二由于小球并没有像地球一样有一定倾斜角度放置,与光源是保持平行的。因此,有学生就提出地球自转时,地球的最北部和最南部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这个猜测也是不能完全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我肯定 了学生的发现,并没有马上给他做详细解释,我觉得这课内容还没有涉及地球饶地轴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学生能够发现这点其实他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 值得思考的是,本节课如果在汇报会交流之后,能让学生对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运动方式进行观察,寻找共同点,从而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的

340、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进行圆周运动有关,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向更高层次,本节也会更完美。昼夜交替这是五年级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教学目标是指 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上课开始,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假设并画出简单示意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一会儿,就得出了几种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观点。然后又通过模

341、拟实验验证自己假设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发现了有几种假设很明显站不住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昼夜交替现象一定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圆周运动产生的。 本课学生对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体现出乐于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使科学探究成为科

342、学课的目标和主要学 习方式。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在体验“地球自转,绕太阳转”时,学生难以出现地球慢慢自转的情况,这里通过师生转法的对比,让学生作出选择,并进行集体体验,事实上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操作性的概念,更为模拟实验作了准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活动使整节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有效地运用“模拟表演法”使学生获得极大快乐的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乐于观察、思考,主动分析、探究。 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

343、现;否则,缺乏动手前的动脑,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是盲目的,可能只充当了操作分工的角色,那么动手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在动手实验中还要让学生多动口,准确描述出所看到的现象;在汇报交流中要鼓励学生根据现象所获得的认识表述清楚;否则学生失去了磨练自己思维专注性、清晰性、严谨性和深刻性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不能达到小组内成员间交流合作的目的,而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明白了所研究的问题。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本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3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

344、现象的假说;其次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最后再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力求使各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选择材料时尽量做到材料的可模拟性与可操作性:从原来的手电筒改成后来的蜡烛,努力让材料接近被模拟的对象,使学生的实验尽可能地接近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所以,学生思维的展开非常重要,因此,我在课的开始引入米奇,让米奇出一个题目,目的就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大胆猜测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效果上来看,学生在猜测

345、环节做出了8种猜测,应该说,开始的课前谈话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在实验环节上,我试图让学生把他们的观察过程全都暴露出来,因此我选择了分步观察,尽管在试教的第一次、第二次效果都并不理想,但我还是没有改变,在第三次试教时,我通过与学生的示范,学生似乎可以做的比前几次的学生棒许多,这就给了我更大的勇气去尝试这种做法,事实上,我觉得自己还是成功了,因为最后一次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让我欣慰的,他们画的很棒!在实验汇报环节,我从第一次的随学生说到后来有针对性地汇报几点内容,目的旨在使学生的汇报更加清楚,更有针对性。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新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许多的细节上的问题。

346、1、我试图让学生在猜测一环节把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暴露出来,学生似乎做的很好,猜到了8种,加后来还有一种,把黑板画的满满的,但却忽略了,这些猜测中,有几个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而做出的?这些猜测中,大部分是学生在对文字做文章,问个“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也许就可以否决掉一些猜想,也许才是学生真正生活经验的暴露。2、在实验提示中,课件罗列了6条注意事项,条条都有一行多,语言的不够简练应该让学生在视觉让有种排斥感,原本希望通过一名学生的朗读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但学生没有问题可提,这个时候,没有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仔细阅读,他们没有思考!最后我的逐条讲解更是浪费了一些

347、时间。3、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很漂亮,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原本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与表扬,却因为我的疏忽,没有在课前使用投影仪,使原本该很精彩的学生实验汇报变的有些枯燥,有些形式,失去了该有的味道。走向开放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科学课更应该在开放的态势下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的空间。蔡一莺老师的课正是在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一步步引导学生沿着探索的路走向他未知的科学空间。首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蔡老师都注意了对学生探索兴趣的引领。比如在材料的准备上,老师把蜡烛和乒乓球都移到了矿泉水瓶子上,看似无意却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激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其次,这蔡老师注重创设一个探索的氛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

348、融洽,老师的语言亲切自然,具有启发性,一直引领着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学生们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尤其是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学生们那跳跃的思维都呈现了出来。在课上我们看到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学生从老师的期望中获得激励;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从老师的微笑中获得成功;教师让学生在争论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获得满足与自信。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要说的是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蔡教师合理地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们看到这节课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丰富的,图片导入、示意图表现关系、实验法突破重点、师生交流提升认识,整堂课蔡老师能够整体把握

349、课堂节奏,引领学生开展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活动。当然,蔡老师在课堂语言的精炼上,在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上还需要继续加强锻炼。希望蔡老师的课能够越讲越好,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节课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让我非常的惊喜。说实话,课前我没有料到孩子们的回答能这么精彩,尤其是后面第九种假说,另外还有排除众意坚决提出自己观点的那个孩子,我们暂时不说这个孩子表达的对与否,单就这个孩子提出观点时的那份勇气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不畏权威不畏众意,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不就是科学课学习中所提倡的吗?从这点来看,他的这份勇气也是值得我学习的。看来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他们的能力真的是无可限量。这节课我还深

350、深的体会到了一种使命感。当我巡视学生实验时,听到一个小组的同学,边做实验边感慨,说:“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阿!真的太有意思了!”听到这些话,我除了感觉到非常的高兴以外,我更是感受到的是身上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所收获,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啊!回顾整节课,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教师的语言有时还不够到精准。例如导入部分的提问,由于欠缺精准,学生的回答也是总给个擦边球,既感觉问题没有说透,又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模拟试验材料的时候,学生一直在大小不同的球体上绕圈,而没有说出蜡烛,这说明学生没有抓住太阳的显著特点,教师应该在这里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但是

351、这里我没有把握好。我感受课堂提问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种沟通艺术,良好的沟通才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清楚更明白。第二,材料的准备必须充分,稍有不到,就会造成遗憾。前部分实验,学生能够充分试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想很大程度上在于材料的准备十分的充分,所以只有有了充分而准确的材料,学生才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后面的演示环节中,由于演示材料的较小,使得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观察不到,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事先要单独准备一份适合于演示的材料,像没有灯罩的台灯代表太阳,篮球代表地球,让全班的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现象;

352、另一个就是可以让两个同学来分别代表太阳与地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运动来展现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当然这两个方法各有利弊,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以合适的选择。第三,没有适时建立观测点。我想由于没有引导学生在模拟试验中在地球上建立观测点,而使学生在模拟试验观察中有些现象看得不清,也间接促进了第一种假说(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矛盾的出现。第四,教师的知识体系还存在盲点。第一种假说的最后处理,我总是感觉不太妥当。于是,课后我经过仔细思索、查阅资料和咨询有经验教师,我找到了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的关键。当太阳不动,地球自转的围绕太阳转时,是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当太阳不动,地球公转一圈的同时正好自转一圈时

353、,是不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当那个勇敢的学生提出异议和作完演示时,我应该及时引导同学们关注此时的地球有没有自己在转,如果地球没有自转才是第一种假说,如果地球自转了一圈,那么应该归为新的假说。由此,我需要在下一节课重新处理一下这个问题。一、谈话导入: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师:同学们,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白天就是昼,不知不觉中,天渐渐暗下来,夜到了。白天和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交替着, 我们把这种自然现象,叫做昼夜交替。师: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点评:通过谈话,一是进行热身运动,二是激活学生与本课有联系的休眠状态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三是提出一

354、个驱动性的问题。)二、分类交流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师:课前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解释,老师把同学的各种解释进行了整理,我们一起来看。(点评: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昼夜会不断地交替的原因,并作出他们的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找准教学的起点。)师(出示第一种解释: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不动):*同学这样认为,我们请他先说说。生:我认为昼夜交替可能是太阳每天绕着地球转的原因。师:根据你意思老师把图画出来,同学看看是不是他说的意思。师:哪些同学也这样认为?师(出示第二种解释: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不动):*同学却这样认为,我们也请他说说。谁能根据他说

355、的,画出示意图。教师统计赞同的学生人数。(只有4位学生表示同意)师(出示第三种解释:地球自转):我们班有14位同学这样认为,谁来告诉同学。学生说,并画出图。师:(出示第四种解释:地球自转并绕太阳转):我们班有15位同学这样认为,谁来说说看。谁能根据他说的,画出示意图。师:还有第五种猜测,请*同学说。生:与月球有关。生:太阳不动,月球绕着地球转生:月球绕着太阳、地球转师:你是怎么想的?月球对昼夜交替有影响吗?生: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生:月亮不会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师:晚上我们能看到月亮,白天看到过月亮吗?现在你认为昼夜现象与月亮有关吗? (点评: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

356、么想的,这样容易暴露学生已有的认识问题,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并通过画或让学生画简图来帮助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也为下一步体验活动作铺垫。)师:看来,很多同学认为昼夜交替跟月亮是没有关系的,也有同学认为是跟月球有关系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这个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继续研究。三、体验地球、太阳的不同转法师:现在我们提出好几种解释,有的认为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如果你是地球,老师是太阳,自转怎么转呢?学生试。师:是这样转吗?谁想试?你转一周看到了老师几次? 一学生到前面试。师:小结,地球自转就是自己转圈,方向在不断的变化。(点评:地球自转是怎么样的?有的学生虽知道自转但对自转是怎么转的根本不理解,这

357、需要我们关注细节,通过体验,让学生试图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描述,获得地球自转的操作性概念,为内化打下基础。)师:地球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又是怎么转呢? 你当地球,老师当太阳,转给大家看看。学生上台。师: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试试。学生试。师:但也有小组提出又不一样的猜测地球绕着太阳转。(点评:这个体验活动是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由于前面活动作了铺垫,学生对“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师:刚才这种是地球在自转的情况下,绕太阳转,那么在自己不转情况下,绕着太阳转,又是怎么转的呢? 师:你当地球,老师当太阳,地球不自转而绕着太阳转,你转一周能看到老师几次,这说明了

358、什么?学生转生:错,看看地球绕圈,方向在变了。师:再试一次。学生再试师:你们看老师是怎么转的?生:地球在不自转的情况下绕太阳转。师:大家一起试,2人一组,一人当太阳,一人当地球,注意,地球不自转,绕太阳转。好了,互相换一下,再试一次要。(学生2人小组体验)。(点评:在体验“地球不自转,绕太阳转”时,学生会出现地球慢慢自转的情况,这里通过师生转法的对比,让学生作出选择,并进行集体体验,事实上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操作性的概念,更为模拟实验作了准备。)师:同学经过体验初步有了自己的解释,能肯定哪种现象能出现昼夜交替呢?我们能否用实验来进步验证呢?生:实验。师:太阳在天上、地球在我们脚下,

359、实验怎么做呢?(点评:巧妙地迁移,已经指向于实验探究活动了。)四、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生:可以拿电灯、球来做实验。师:对,碰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球(如地球仪)当地球,用发光的物体(如手电筒)当太阳做模拟实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师:实验前老师有几个建议:出示实验建议:1、找出地球仪上作标记的红星,作为研究的对象;2、做一做,仔细观察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怎么变化的?3、根据实验情况,判断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记在表格中。(出示昼夜交替实验记录)(点评:在体验活动中,已经渗透了部分实验的要点指导,这里教师再把其余重要的实验要点进行强调,指导策略丰富有效,指导语言简明扼要。)师

360、:现在有4种猜测,先选择一种猜测进行证明,一定要按实验要求做,仔细观察,作出判断,记在表格中。一个好了,可以做第二个,有时间都可以做,实验全部好了,小组派2位同学作好实验汇报的准备,清楚了吗?(材料员来领材料,开始做实验,老师巡视。)师:把材料放中间,我们来交流一下。汇报的要求是1、边做边讲。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怎么变化的?并根据实验情况,判断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2、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师:我们来看第一种猜测-1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不动)哪一小组派代表来,你们怎么解释给大家听?生(学生边做边讲):我们发现作标记的地方刚开始被照亮,是昼,转半圈后,是夜,再转半圈后又是昼

361、了,就出现昼夜交替。师:你们通过实验观察后,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能解释昼夜交替?生:是的。师:第二种解释,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请第3组的同学来汇报。生(边做边说):我们发现作标记的地方刚开始被照亮,是昼,后来是夜,再后来又是昼了,就出现昼夜交替。师:昼夜交替跟第一种情况一样吗?生:不一样,前面是太阳绕地球一周出现一次昼夜交替,而这里地球绕太阳一周出现一次昼夜交替。师:看来,第2种猜测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的。师:第三种解释:地球自转,请第7小组上来边做边解释一下。生:地球自转这种解释也行的,能够出现昼夜的。师: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请第4小组上来边做边解释一下。生:我们发现在地球自

362、转的时候能够出现昼夜交替,而且在自转的同时,地球的位置在慢慢地发生移动。(点评:实验前,有学生认为有些解释好像不太可能,但实验做下来,却发现能解释昼夜交替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引起了学生内心更大的冲突。)师:通过模拟实验,四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的,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真实情况呢?请同学们在组里讨论一下,说说理由。生:第一种解释是不可能的,地球是动的,太阳是不动的;生:第二种解释是不可能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出现一个昼夜,只有24个小时,实际上转一圈是一年,时间根本不够;生:第三种解释是不可能的,不能解释四季变化,再说昼夜有长有短。(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活动使整节课达到了一个新的

363、高潮。但这也仅代表少数学生的想法,多数学生还处于是懂非懂的阶段。)五、小结拓展师:是啊,同学们又有新的问题了,但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个问题,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我们可以继续思考,观察,怀疑,争论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最后一句话,和同学们共勉:科学的成功在于多尝试一下!(点评:不能让思路跑得快的学生主宰课堂,这里教师并没有轻易地道破“天机”,让学生带着更大的期待去学习下一课。)一、导入:教师:咱们班老师向我介绍你们时说咱们班的同学是又聪明又细心,我可有点怀疑,这样我先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聪明!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能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

364、点吗?大屏:先出示白天的图,再出示同一地点夜晚的图,之后同时出示两幅图,请同学们回答。生1:一张是白天,一张是夜晚。教师:哪张图是白天,你是怎样知道的?生2:第一张是白天。第一张很亮,看得很清楚,所以是白天。生3:白天太阳升起来了,天就亮了,所以第一张是白天。大屏:展示白天黑天交替的小动画。教师:是啊,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是东升,白天又来临他们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从不停息的交替出现。白天人们又称为昼,黑夜又称简称为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用两张黑白分明的地区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的区别它们,从

365、而引出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最后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二、昼夜交替的假说:1、看图:教师: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幅图,说说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大屏:出示宇宙中的地球图片生1:看到了半个地球。师:为什么只看到了半个地球?生2:当太阳照到地球的时候,只有一半会被照亮。师:照亮的这一部分就是什么天呢?生齐:白天。 2、交流讨论:教师: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是交替出现的,那么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学生都在静静的思考)一段时间后:生1(缓慢地):我觉得当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时,会有昼夜交替。教师:我们有没有即简单又快捷,即直观又准确的方法来做

366、记录阿!生2:用画图法吧。教师:大家说这个方法怎么样?行不行?(行)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记录。实物投影:师生交流,教师执笔共同在纸上绘着第一张图。教师:怎么画太阳和地球?(画圆圈)用什么颜色来画太阳?(红色)用什么颜色来画地球?怎样表示地球的运动?(学生无语)这样行吗?用黑色的虚线表示地球的运动轨迹,然后用尖头表示方向?(好)画完后帖在黑板上。如下图:1(示意图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形象,不但非常的节省时间,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多种假说的记录、实验、分析、理解与解释。) 教师: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367、?生3:我认为当太阳不动,地球自己转的而且又围着太阳转的时候,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实物投影:绘制第二种情况 如下图:画完后帖在黑板上2教师继续引导: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集合我们大家的智慧再想一想!生4:太阳不动,地球自己转。实物投影:绘制第三种情况如下图:画完后帖在黑板上3教师试探:还有其他的可能吗?此时学生的思路以下子打开。生5:地球不动,太阳自己转。生6: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教师协调:有疑问这很好,不过我们现在暂时保留各自的意见,一会我们再来讨论,好吗?实物投影:绘制第四种情况如下图:画完后帖在黑板上4其他情况如上处理:5 6 7 8(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充分体会假

368、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假设过程。) 三、模拟试验:1、交流:教师:同学们果然是非常善于思考,想到了这么多种的可能性。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些情况,都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怎样才能向其他的同学证明自己的观点呢?生1:做实验。教师:是非常好的验证方法,可怎么做实验呢?太阳,地球是巨大的天体啊!生2:用其他物体来代替太阳和地球。教师:这就是模拟实验。模拟试验就是拿我们取之方便的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模拟他们的运动,从而可以找到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2、选择模拟实验材料:教师:那么选择什么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呢?生3:皮球和玻璃球。教师:感受到了太阳与地球大小的差别,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生

369、4:西瓜和乒乓球。教师:大小比例还可以,还没有更好的选择?生5:大球和小球。教师:哦,大家认为蜡烛当太阳怎么样?同学们:好。教师:那我们就用蜡烛当太阳,乒乓球当地球来模拟他们的运动。3、示范:教师:哪个同学敢到前面来示范第一种情况?教师出示手里的一组材料。请一名学生示范。(这名同学示范的很正确)教师:他做的对吗?(对)4、出示任务:大屏展示(1)共模拟了几种情况?其中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有几种?(2)还有新的发现吗?画下来。(3)对自己原有的想法有修改的地方吗?说说。学生读要求。教师:我给的实验时间可不长,你想怎样安排时间?生1:分工合作,节省时间。生2:选择有疑问的先验证。教师:很好,那么小

370、组一定要先分好工再进行实验。谁做记录?验证的是哪几个,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谁负责拿蜡烛?谁负责拿乒乓球? 一定要合理安排。那么发现和自己之前的想法不同了怎么办?教师:最后一点是蜡烛是火,用火需要注意什么?生3:安全,不要烫到手,不要靠近易燃的物品。教师:大家如果能认真做到防火,老师就放心了。5、发放材料和记录单,小组开始做模拟实验。(室内变暗,黑板用台灯照亮供孩子们看)(模拟实验可以说是本课的灵魂。只有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光照射到球体上,球体上产生的明亮、黑暗的变化,来体会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相似情况,从而用事实来验证之前的多种猜测。当然模拟实验还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真

371、正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出现的多种可能性。)6、师生交流:第11组汇报:我们小组做了8种情况,有7种是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其中第4种情况是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你能把第四种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用小组实验的材料来演示。验证后撕下这张纸。第8组汇报:我们也是做了8种,有7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和第11组一样。但是我们还有一种新的发现,就是我们发现太阳和地球相互围绕着转,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教师惊喜:能给我们演示一下吗?但愿它们千万不要撞到一起啊!演示时,同学们都很惊喜。教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积极的思考表示鼓励。请你们小组把这种情况记录下来,帖在黑板上。9第5组汇

372、报:老师我认为第一种情况也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其他同学哗然,但是这个同学的语气更加坚定,这种情况白天永远是白天,无法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教师: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演示的是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面对太阳的哪个面总是对着太阳,因此证明这种情况是无法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此时,我一时无法分辩出同是地球围绕太阳,能够出现昼夜交替与这种不能出现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了思考的时间,于是我顺应了这位学生的实验结果,把这张记录也撕了下来。)四、交流总结: 1、现在集合我们全班同学的智慧,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一共想到了几种可能?其中几种是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九种,有七种

373、是能够出现的)2、理解假说:教师:科学家们称有多少种可能性就是有多少种假说。那么用科学家的话说就是,这节课我们共提出了九种假说,经过模拟实验验证,其中七种假说是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3、认识圆周运动:教师:现在让我们共同观察比较一下帖在黑板上的这七种假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生1:都在相互绕着转教师:像这种围着某一点绕着运动的,数学上称为圆周运动。板书:圆周运动。4、总结:教师:现在看看黑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是我们一节课智慧的结晶啊!在我们还没有得到新的证据之前,这些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只能说是暂时正确的。今后我们会了解更多地知识,能够收集更多的证据,到那时这些假说还是正确的吗?让我

374、们一起继续探索,好吗?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上交实验材料,下课。板书:昼夜交替的现象模拟实验圆周运动一分钟计时器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教学内容,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它是对摆的研究教学的一种实践性拓展,可以说是摆的研究教学的一种升华。对于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教学,我已经是教学第二遍了,所以也促使我对教学进行一些细致而深刻的分析。对于科学工具箱内的一分钟计时器,我感觉很不错!从用过的教学或现在的试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学生也很感兴趣,上课时学生那种好奇的心态和急于探究的欲望都是一种很好的见证。出于对一分钟计时器的一种计时原理的一种思考,将一分钟计时器进行课前调试成功后,我

375、开始思考如何将一分钟计时器的原理呈现给学生,所以就开始观察教材中的图示。我首先联系一分钟计时器的实践操作,然后再试图了解一分钟计时器的图示说明。但是,在无意之间进行图示推理性思考和观察后,我发现了中教材关于一分钟计时器的图示错误。 下面就教材的图例进行我的解析性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垂体的绳索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摆绳的上端位置是在齿轮轴的左侧,也就是垂体和绳索是从齿轮轴的左侧开始用力,从而可以实现齿轮的逆时针转动。关于这一点从图中是可以明确的,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接下来的分析就出问题了,就齿轮逆时针转动来看。图中的现象是长针与逆时针转动的齿轮齿产生咬合,而且被咬的齿轮齿方向朝向左侧,这样一来长针和

376、被咬齿轮齿就会牢牢咬死。即便是拨动摆向左转动后也出了问题,设想摆摆动到左侧后,这时短针就会和下面的齿轮齿进行接触。接触的方式是短针的垂直面就会和向左朝向的齿轮齿进行咬接,咬接的方式同样是牢牢咬死。这样一来,左侧长针与齿轮齿的咬接、右侧短针和齿轮齿的咬接都是咬死状态,也就是没有了摆锤的左右摆动的动力。综上所述,可以直接判断图示出问题了,而且还是一个不小的错误。后来,进行的一分钟计时器的实验操作同样验证了我的看法,在萧山区小学教师QQ群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支持这个看法。出于对教材的改进,如果将垂体和它的绳索安装到齿轮轴的右侧这样就能实现一分钟计时器的功能。一旦垂体和它的绳索安装到齿轮轴的右侧,这就意

377、味着用力端是齿轮轴的右侧,此时齿轮转动的方式就是顺时针转动。当摆摆动到右侧时,如图1所示此时长针与齿轮齿进行咬接,但是咬接齿轮齿有一个斜面,这时齿轮齿斜面就会对长针有一个向上的推力,从而推动长针和支轴上的摆进行用力回摆。如图1在齿轮齿斜面的推动下长针开始抬升,而短针开始下摆,此时齿轮会产生一个轮空阶段,此时齿轮由于没有阻力转速加快。不久短针开始下摆与齿轮接触如图2,此时短针就会与齿轮齿斜面进行接触,同时齿轮齿斜面又会推动短针向上抬升,短针抬升和支轴上的摆再次进行用力反向回摆。接着,随着短针抬升后,齿轮又会产生一次轮空,于是齿轮由于没有阻力转速再次加快。不久,摆锤右摆使支轴上长针又与齿轮齿斜面进

378、行接触如图3,其实又回到图1的状态。就此,一分钟计时器实现了摆的持续动力,从而实现一分钟计时器的持久摆动。 经过对教材的理论推理和教材图示的解析而产生的矛盾性思考,最终我维持我的推理和实验证明。对于我对教材图示的一种审视,我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感到有些庆幸。但是我更看到教材设计的粗糙,这样的教材真的有必要进行修改。我相信我们的科学教材在教材设计专家和一线科学教师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更加合理和有趣!在实验教学中展开了“培养学生目标执著力”的探索后,自己一直在变化。本学期,又一次讲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结束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感觉成功的体验让我欣喜得很。在“时间的测量”单元

379、里,经历了前七课若干规律的探究后,来到结尾这一节课的教学,为凸显其实效性,“做中学”最是关键。但是,过去的教学之前,为采集“做”的材料,我总是费尽心力却无所得,“做中学”自然无法做到,空空努力的后果往往让我这个科学老师在课上与课后都显得极为沮丧。本次再度讲授此课,向来追求完美,在框架内设计搜集“做”的材料的我,终于降低了期待,真正细化了“做”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最容易得到的卡纸,为他们提供他们可以接受的先行组织者(如何解读教材第六十四页结构图;如何让“一分钟计时器”动起来;为学生提供剪刀等);并在学生们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好“做”的材料后,再分层引导孩子们或分组、或独立制作卡纸

380、模型“一分钟计时器”。经过五个班的教学,相对于以往的本课教学,收效显著。课后反馈显示:五个教学班里,当堂收获有二十一份作品(制作人数为三十六人次),其中五年二班王敬泽同学制作的“一分钟计时器”应该活动的地方全部能够活动。教学难点顺利突破;相应地,通过动手制作、展示等活动,学生们充分“做中学”、“做中思”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均能够深刻理解到摆钟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重点切实得到了落实。故而,经此一常态课的教学后,面对从前未曾有过的二十一份作品(每一个卡纸“一分钟计时器”,件件都很是简陋,却如树树繁花,烂漫绽放在我这个科学教师心间),我对引领学生于科学课上“做中学”拥有了前所未有过的

381、领悟:只要是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做”,材料无需定制化!一、有效地处理教材与器材对于教材,有位名师曾经说过:“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确实,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路、依据以及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具备“用教材”的意识。对于实验器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二、有机组合三维目标的关键是兴趣我们知道,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感性经验的积累,学会技能的方法是反复的模仿练习,形成良好态度的关键是实践和体验。那么,如何在活动中有机整合三者,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新课,事实证明孩

382、子的接受能力比较理想。课堂中,我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三、深入挖掘教材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前我查看了许多资料,包括其他科学教师对这节课的上课心得,在此基础上我整理挖掘了这节课的科学思维训练点。按前一课所学,在摆绳长短一致,摆锤长短不同的摆,摆动快慢应该一样,事实上,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是不一样的,即摆锤长,摆动慢,摆锤短,摆动快。这是第一次对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否定。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加了重物)的摆动快慢是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长度不太有关系,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这是第二次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

383、的否定。通过对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摆动快慢的这一现象,认识到重物离固定点越近,摆动越快。这是第三次对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否定。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这一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三个看似前后有矛盾的实验,实际是活动在深度上的提升,在思维上的推进。由此所出现的奇妙的结果,对学生的吸引非常大,这就是科学给学生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四、有效论证才能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是一个通过分析“证据”来得出结论的过程。本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就是“证据”,本节课共记录了两次实验数据,一是在摆锤底端固定一块磁铁,来研究摆的摆动次数的变化二是改变磁铁的位置,来研究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这两个实验,都要

384、求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五、学会反馈质疑尽管在实验之前,我就已经设计了实验方案,明确了操作要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在科学实验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问题出在哪,却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有人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整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思考的地方,如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不能灵活解决,评价机制单一,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本人专业能力不强,教学语言欠规范,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等等其他的问题。的确,我们有时会因为教学时间而匆匆结尾,有时,又会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堂。让课堂“健康减肥”值得我们深思,我将继续探究。总而言之,此次县局组织开展的教学技能大赛给

385、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学习新的课改理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探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教学能手,为全县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做一个钟摆第一课时说课稿邵寨学区 王锦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邵寨学区的王锦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一个钟摆一课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短有

386、关。在本课中又为学生们的研究设置了新问题,在30厘米长的钢尺上固定一块磁铁,且移动磁铁的位置,研究对摆动的快慢的影响,重点启发学生通过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发现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的规律后在下一课节能动手做出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同时通过测量分析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

387、识到摆长影响摆动的快慢。(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准确测量,积极动手的重要性。2小组分工明确,乐于合作、交流和讨论。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得出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这一结论,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摆锤重心高低影响摆动快慢。三、说教学准备根据这节课教学的需要,我准备了 多媒体课件,钢尺、铁架台、磁铁、记录单、秒表等。四、说教法、学法这节课我积极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了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

388、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动手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体验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体验发现规律后的成功乐趣。五、说教学流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课前热身,复习导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课堂小结;畅谈感受四个大的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环节一:课前热身,复习导入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2.老师做了两个摆,他们的摆绳长度是一样的。现在请你猜测一下:这两个摆摆动的快慢一样吗?猜测下哪个快!为什么?我们现在来做个实验证实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3.师总结:看来摆的快慢不仅

389、和摆绳的长短有关,还和摆锤的长短也有关系.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引出摆锤的长短与摆动快慢有关。从而结合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影响摆的快慢的真正因素其实是摆长(既摆绳长度和摆锤长度之和,并不单单是摆绳的长度或摆锤的长度环节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为了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我设计了两组实验实验一:在摆锤底端固定一块磁铁,这个摆的摆动次数会发生变化吗?实验二:磁铁的位置不同,对摆动快慢有影响吗?实验活动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我采用“引”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来研究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接下来我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并提示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学生分小组共同合作

390、完成这两个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环节三:得出结论,课堂小结根据学生小组实验得出的数据,让学生总结出:摆长越长,摆动越快;摆长越短,摆动越慢。摆长是从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胜利,并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环节四:畅谈感受六、教后反思首先我很感谢县局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我在教材的理解以及课堂的把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391、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摆,已经认识到摆锤重量与摆动快慢无关,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本节课将紧紧结合第6课的学习内容来探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快慢。教材重点启发学生通过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发现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动手制作一个1分钟摆动次30次的钟摆。结束本课的教学,谈一谈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有效地处理教材与器材对于教材,有位名师曾经说过:“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确实,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思路、依据以及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适当进行

392、调整,具备“用教材”的意识。对于实验器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二、有机组合三维目标的关键是兴趣我们知道,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感性经验的积累,学会技能的方法是反复的模仿练习,形成良好态度的关键是实践和体验。那么,如何在活动中有机整合三者,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新课,事实证明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理想。课堂中,我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已最大限度地让三维目标实现有机整合。三、深入挖掘教材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前我查看了许多资料,包括其他科学教师对这节课的上课心得,在此基础上我整理挖

393、掘了这节课的科学思维训练点。按前一课所学,在摆绳长短一致,摆锤长短不同的摆,摆动快慢应该一样,事实上,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是不一样的,即摆锤长,摆动慢,摆锤短,摆动快。这是第一次对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否定。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加了重物)的摆动快慢是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长度不太有关系,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这是第二次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的否定。通过对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摆动快慢的这一现象,认识到重物离固定点越近,摆动越快。这是第三次对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否定。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这一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三个看似前后有矛盾的实验,实际是活动在深度上的提

394、升,在思维上的推进。由此所出现的奇妙的结果,对学生的吸引非常大,这就是科学给学生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四、有效论证才能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是一个通过分析“证据”来得出结论的过程。本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就是“证据”,本节课共记录了两次实验数据,一是在摆锤底端固定一块磁铁,来研究摆的摆动次数的变化二是改变磁铁的位置,来研究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这两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五、学会反馈质疑尽管在实验之前,我就已经设计了实验方案,明确了操作要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在科学实验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问题出在哪,却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有人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395、。反思整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思考的地方,如对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不能灵活解决,评价机制单一,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本人专业能力不强,教学语言欠规范,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等等其他的问题。的确,我们有时会因为教学时间而匆匆结尾,有时,又会因为追求完美而拖堂。让课堂“健康减肥”值得我们深思,我将继续探究。总而言之,此次县局组织开展的教学技能大赛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学习新的课改理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探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教学能手,为全县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验改装带来的效率其一:在这节课中,通过两次实验的改装为解决这节

396、课的难点提供了很直观的平台。既没有违背上节课得出的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又给这节课的难点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思考集中在与摆长的关系上。这样的实验和分析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入到本课的重点,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学生在这样形象的实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究,再难的困惑都会解决的。所以,这样的实验改装给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其二:摆的摆锤改装成有均匀分布的小孔和用磁铁吸住钢条的方法。磁铁在一秒钟内就可以上下自如移动,非常快的解决了重心上下调整的困难。而教材的初始是摆锤用木条,在木条上夹垫圈,想来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快,如果调整一个重心,也要花上1分钟时间,这1分钟与3秒钟就相

397、差太多了。在课堂上要调整重心的次数比较多,学生花在这个上面的时间就是一种浪费。另外,我改装的摆锤是均匀分布的钢条,学生只要移动磁铁就能用磁铁所在的钢条的格数来说明重心的高低,方便学生汇报时节约时间。而教材初始用的是木条,并还要通过测量,才能用一个数据来说明重心的高低,一旦涉及到测量,实验的速度肯定是变慢了。本课这样的改装比原来的实验材料节约很多时间,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放在重心高低影响摆的快慢上。这节课的效率就将因此而大大提高,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操作上。反思二: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实验中设计摆的单位时间是30秒,通过教学后感觉时间太长,导致最后的环节(数据分析)和最后

398、的思考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来分析30秒摆30次的摆和30秒摆15的摆如何调整,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有一个大提高。其二:实验中磁铁的份量太轻,导致摆锤重心位置没有完全在磁铁所夹位置,所以,摆长相差不明显,摆的次数相差不明显。如果实验中单位时间改为15秒,学生操作后不同摆长的摆的次数相差也很微弱,根据本单元前两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操作摆的过程中每次误差1次是允许的。那如果在这一课中,摆的次数相差不多的话,学生会认为是误差的原因造成,那这节课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完成。另外,实验中选取的绳索要尽可能的细和轻,这对减小实验误差也大有帮助。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再次改进实验

399、材料也是很关键。做一个钟摆这节课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课伊始,王老师就提问:“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好地检测了学生对前一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个人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闪光之处就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组织、协调的作用,成为学生的“参谋”和“导师”。王老师引导学生逐步通过分组实验来证明,同一个摆和不同的摆在摆动的频率上都跟哪些因素有关,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得的,那种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影响力是教师的任何讲授和教育都无法取代的。这堂课的难点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

400、,准备好了合适的材料,那么一堂好课也就应运而生了。实验室中没有拿来就能用的材料,王老师就自己做;试教完后,感觉实验材料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效果不好,后来受到俞超老师的实验材料的启发,再次改进。对实验材料如此精益求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王老师对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负责。做一个钟摆从课题就不难看出这堂课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多。实验多,学生很喜欢,五年级学生本身就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做一做,而不是听老师干巴巴地讲或是看老师演示。王老师这堂课上有3个实验,第一个实验请一个小组演示实验,请学生演示而不是老师演示,还学生主动权。四位学生分别担有不同的任务: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数数员,间接告诉学生下面的实验

401、你们需要做的任务是什么。接着通过一组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观察,进而讨论得到“重物的位置在影响摆的快慢”的具体实验方案。而“做一个钟摆”则是对学生前面内容是否掌握的检测。最后的课外延伸则是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及研究的兴趣,科学学习不应该仅仅集中在课堂中,科学学习更为广阔的天地是课外。总之,这节课王老师不仅注重交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无形的能力上。我们每个老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窗体顶端实验改装带来的效率其一:在这节课中,通过两次实验的改装为解决这节课的难点提供了很直观的平台。既没有违背上节课得出的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

402、无关,又给这节课的难点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思考集中在与摆长的关系上。这样的实验和分析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入到本课的重点,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学生在这样形象的实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究,再难的困惑都会解决的。所以,这样的实验改装给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其二:摆的摆锤改装成有均匀分布的小孔和用磁铁吸住钢条的方法。磁铁在一秒钟内就可以上下自如移动,非常快的解决了重心上下调整的困难。而教材的初始是摆锤用木条,在木条上夹垫圈,想来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快,如果调整一个重心,也要花上1分钟时间,这1分钟与3秒钟就相差太多了。在课堂上要调整重心的次数比较多,学生花在这个上面的时间就是一种浪费

403、。另外,我改装的摆锤是均匀分布的钢条,学生只要移动磁铁就能用磁铁所在的钢条的格数来说明重心的高低,方便学生汇报时节约时间。而教材初始用的是木条,并还要通过测量,才能用一个数据来说明重心的高低,一旦涉及到测量,实验的速度肯定是变慢了。本课这样的改装比原来的实验材料节约很多时间,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放在重心高低影响摆的快慢上。这节课的效率就将因此而大大提高,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操作上。反思二: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实验中设计摆的单位时间是30秒,通过教学后感觉时间太长,导致最后的环节(数据分析)和最后的思考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来分析30秒摆30次的摆和30秒摆15的摆如何调整,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有一个大提高。其二:实验中磁铁的份量太轻,导致摆锤重心位置没有完全在磁铁所夹位置,所以,摆长相差不明显,摆的次数相差不明显。如果实验中单位时间改为15秒,学生操作后不同摆长的摆的次数相差也很微弱,根据本单元前两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操作摆的过程中每次误差1次是允许的。那如果在这一课中,摆的次数相差不多的话,学生会认为是误差的原因造成,那这节课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完成。另外,实验中选取的绳索要尽可能的细和轻,这对减小实验误差也大有帮助。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再次改进实验材料也是很关键。窗体底端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