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9675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2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认识10个生字,理解“进犯”“奉命”“居高临下”“相继”“斩钉截铁”等词语的意思,能辨析“掩护”和“保护”、“打击”和“痛击”、“屹立”和“站立”的不同含义。3.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不惜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壮烈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几个比喻句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激发情感多媒体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板书:狼牙山)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在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需要注意

2、的字音、字形及汉字笔画,运用形近字识字法、组词、扩词记忆等方法学习生字。(3)小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进行理解,学做必要的笔记。(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同桌讨论。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三、梳理脉络,概括小标题1.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句子读得是否通顺。(点拨评价学生的朗读)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和敌人英勇作战,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叙述得比较详细,哪些段落

3、叙述得比较简略?4.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试着概括小标题。例: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小标题:诱敌上山)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小标题: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板书小标题)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资料。3.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多。第二课时一、交流词语,激情导入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词语。2.课件呈现课文题目及五壮士顶峰歼敌的画面。3.教师引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题目可不可以

4、改成“狼牙山五战士”?(预设:“壮”就是勇敢的意思,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他们英勇杀敌、敢于献身,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壮士”表现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英勇豪迈、气壮山河的行为,一个“壮”字让我们对他们生起了崇敬之情。所以用“壮士”更贴切,不能改。)二、研读课文,感悟精神(一)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接受任务。1.指名读第1自然段,设疑:五位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2.师生交流当时的危急情况,进一步体会五壮士临危受命的历史意义在于挽救部队,挽救群众。(二)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1.阅读要求:(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时的表情、

5、动作的词句。(2)进行品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做出批注。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点拨。3.文章中描写战士用的是赞美的词语,那么又是怎样描写敌人的?请找一找,对比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贬义词“横七竖八”,即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说明敌人伤亡惨重。同时也说明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三)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引上绝路。1.默读第3自然段,勾画出直接描写五壮士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句表现了五位壮士怎样的品质。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质疑、指导。3.多媒体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6、1)描写班长的是哪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班长坚决果断)(2)引导学生抓住“斩钉截铁”一词体会五壮士的勇敢,不怕牺牲。(3)指导朗读: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4)写战士们的是哪个句子?他们的想法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吗?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4.过渡:生路就摆在战士们面前。可为了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他们毅然选择了绝路。多么勇敢的选择啊!真不愧为壮士!(四)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1.师生总结前文学习的方法。读文勾画描写人物的词句品读人物品质朗读总结表达方法。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

7、引导质疑。4.指导学生把这种仇恨的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第一个语气要强烈。)(五)研读第69自然段英勇跳崖。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用哪些词语能概括他们的英雄行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英勇壮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默读课文,引读指导。(课件出示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图片。)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课文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师

8、”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9、“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把内容写得很具体,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多个人物出现时既要突出重点人物,又要兼顾其他人物。)四、布置作业,丰富积累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