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8094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篇巩固提升1.下面为姜寨遗址复原图。该复原图反映出中国早期原始文明的突出特征是()A.社会等级B.南稻北粟C.聚族而居D.贵贱有别答案C解析由姜寨遗址复原图中的房屋布局信息可知,中国早期原始农耕社会的人们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故C项正确。社会等级、南稻北粟、贵贱有别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故A、B、D三项均可排除。2.距今6 000年至7 000年,我国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论断来自()A.史诗B.神话C.文献D.考古答案D解析距今6000年至7000年,我国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的基本形成,是根据考古发

2、现的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农作物遗迹得出的结论,故D项正确。3.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种植经济的出现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讲的是神农氏制作农业耕种工具耒耜,教人们进行农业耕作,反映的是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变化,故D项正确。4.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C.自然环境的变化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所以

3、掌握原始农耕技能是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5.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

4、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故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6.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个油盐钱。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B.商品经济C.消费习惯D.畜牧业发达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一俗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这一观念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而出现的,故A项正确。7.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答案A

5、解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由“豕居之圈曰家”可知是家畜饲养,故A项正确。8.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C.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D.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人外出捕鱼,女人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社会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A项正确。9.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

6、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分别是汉代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耧车和唐代的曲辕犁,它们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是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政府政策,图片中并未体现政府政策的信息,故A项错误;南稻北粟是农作物种植格局,题干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图片中没有男女的家庭分工,故D项错误。10.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

7、这说明()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说明农业生产影响国家发展,A项正确。11.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相关史实均强调了大河的洪水泛滥等信息与古代农业文明有关,这说明大河与

8、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区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洪水泛滥导致古代早期文明的毁灭,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洪水泛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是大河灌溉农业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故D项错误。12.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答案B解析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

9、B项正确。13.梭伦改革时曾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除橄榄油之外的其他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14.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B.古代西亚文明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D.古代东亚文明

10、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古代西亚培育的是大麦和小麦,故B项错误;南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东亚培育了水稻和粟,故D项错误。15.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墓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墓,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大汶口晚期墓葬里的随葬品数量差距很大,这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等级观念

11、,故D项正确。16.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产生D.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材料中“茫茫禹迹,画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了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故C项正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

12、,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业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及整个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也是很缺乏的。在广大的欧洲腹地,由于那时还没进入铁器时代,没有造

13、价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农业的出现也推迟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推迟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动植物极其丰富,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摘编自张路锁、杜建明人类的足迹: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材料二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在新石器时代,村庄里的大多数居民种植粮食或饲养家畜。某些人仍然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

14、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参考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来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可从人口、定居生活、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