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穿越维也纳森林沪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7253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穿越维也纳森林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穿越维也纳森林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穿越维也纳森林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穿越维也纳森林教学目标:了解维也纳森林和惊世之作诞生之间的联系,从中感受蕴藏在森林中的动人故事赋予维也纳森林的无穷魅力,感受音乐家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特点及三位作曲家创作惊世之作的过程,从中感受他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穿越的意思 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自由朗读课文:1.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在文中进行标注。2.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投影句子:

2、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1. 质疑(由哪些音乐家 有什么惊世之作 有哪些动人的故事)2. 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3节到第5节,1.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3. 随机交流:关于施特劳斯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关于贝多芬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关于舒伯特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穿越维也纳森林

3、),回顾一路穿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动是音乐家们穿越身体的(病痛)、穿越生活的(贫困),穿越内心的(痛苦),在苍翠幽深的森林里,换以宁静与快乐。看,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听,林间奏起爱的乐章:(鸟儿啼唱,流泉呜咽,微风低吟,空气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板书设计:*35 穿越维也纳森林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路线: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登上

4、古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音乐家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惊世之作动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