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望天门山(第一课时)学生姓名课型讲授课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望天门山。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学习重点1、通过感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并熟读成诵来源:二次备课点评作业学习提纲【课前预习】1、朗读古诗望天门山2、了解诗人李白。3、我们学过他写的那些诗。【课堂学习】来源:学。科。网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 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2.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请大家再次读读文,品
2、品诗,将文中的句子和相应的诗句用铅笔进行标记. 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古诗熟读成诵.二、合作交流,问题导向。1、“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3、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4、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5、小组汇报交流 (1)我通过自学提示学会了什么?(2)我还有哪些地方或问题不明白?6、出示课件:生字“断、楚、孤、帆”。 写正确每一个生字。7、全班展示质疑 (1)各小组展示收获。(2)各小组质疑问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
3、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三、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
4、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你还有哪些疑问? 2、师给予解答。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
5、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四、盘点收获,拓展提升请你再想出一两首李白写的诗,好吗来源:达标检测 默写望天门山 作来源:ZXXK业A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首句写()景,第二句写()景,尾句写()兼()的奇观。2.这首诗中的动词有哪些?3.“开”、“回”字在诗中的解释.。 B组:默写望天门山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