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数学教案: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
2、其中的转化思想.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四、教学手段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及引入新课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2.解:(1)当 时,左边= ,右边=0,左边=右边,(2)(3)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 , 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
3、程.(二)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1) ;(2) ;(3) ;(4) ;(5)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1、如何求解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
4、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x=18是原方程的解.2、如何解方程 ?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解整式方程,得x=1.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原方程无解.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在解1
5、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
6、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例1、解方程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 (投影显示步骤格式)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5.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x(x-2)=350,x=-5是原方程的解.例2、解方程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1=x-1-3(x-2).( -3这项不要忘乘)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2.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x=2是增根,原方程无解.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
7、完成.(三)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四)练习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六、作业教材P.101中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8、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七、板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