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政治史2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代“中朝”制度:目的:限制相权以独揽 ;设立:汉武帝时频繁换相,后让身份低微和皇帝直接指挥下的高级将领参与机要;构成:皇帝左右亲信近臣(低级文官或亲信 充任);职权:与“”的外朝对应,顾问应对,。行政大权将领三公九卿参议要政4(2)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唐朝在中央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内容:三省是中书省负责 ,门下省负责 ,尚书省负责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六部是 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作用:三
2、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起草诏令封驳审议执行宰相尚书办事效率皇权5(3)宋代分割相权:措施:“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行宰相职权,设置 为副相,分割宰相 。特点与作用:分权以削弱相权,打破秦汉以来宰相事无不总的局面,强化 。参知政事行政权皇权6 2.地方官制创新(1)元朝行省制度:设立:元朝确定了以 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或省。内容:在全国分设江浙行省等十个行省,另单列中书省直辖的“”和 。辖区;行省以下依次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受到中央的节制、监督和控制。行中书省腹里宣政院7 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
3、行政区,但受中央直接控制。意义:便利了中央对 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 和 的关系。地方中央地方8 3.地方监察体制强化(1)刺史: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 一人;职权:代表中央 ;作用: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2)提点刑狱司:宋代专职监察地方 的官员。汉武帝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刑狱9 4.选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时间:先秦时期;选官标准:、;局限: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时间:秦汉至 。;选官标准:由西汉时注重 、才能到东汉以后的 ;局限:以官举士 ,成为世族把持 的工具。血统出身魏晋南北朝
4、德行门第族望权操于上政权10(3)科举制:时间:至1905年;选官标准:;作用:A.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B.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C.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E.对欧洲近代文官制度的产生形成影响。隋唐考试成绩11【学法指导】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汉到元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强化和完善。复习中应注意从监察制度(刺史)、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制度)三个方面归纳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2准确把握刺史
5、、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度概念的内涵及其特征,进一步联系和区分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及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之间的异同,并由此理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具有君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以及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地方逐步绝对服从中央的特点。13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内阁(1)原因:朱元璋废除 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 ,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 一身。(2)设立:明 帝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机构。丞相皇帝皇帝永乐助理14(3)职权:入阁官员只备 顾问,并无真正的决策权。(4)影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 而建立的,因此不能制约皇权,而是加强了君主专制;以
6、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皇帝专制15 2.清朝军机处(1)起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设置:清 年间设立,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最后发展成为 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雍正辅助16(3)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 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 手中。(4)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高;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政策决策更具 性。(5)作用: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 制度,密折制明显提高了中央政府的 。皇帝旨意皇帝办事效率封闭君主专制行政效率17【学法指导】我国封建社会到明清时期已开始走向衰落,其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进一步强化并走向顶峰。复习中应从两个方面归纳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即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注意与丞相制度进行比较,从中理解这一时期形成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政治格局。还应联系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由此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8 1.认识三省六部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1)特点上,在形式上确立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2)分工上,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国事务。19(3)运行上,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付尚书省执行。凡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呈上的奏章,重要的也
8、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三省地位都很重要。20(4)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成为促进隋唐封建社会繁荣的制度因素。21 2.理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1)设置动机上,最初的目的是保证军事机密,后来逐渐演变为加强皇帝的权力。(2)组成人员上,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直接听命于
9、皇帝。(3)赋予职权上,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真正的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成为皇帝独裁的工具。22(4)结果和作用上,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然后负责传达执行,使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这导致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从而使君主专制绝对化而发展到极致。23 (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
10、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例124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故答案选B。解析25 (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D唐朝例226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解析27 (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
11、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例328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答案为C项。解析29 (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
12、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例430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答案选C。解析31 (2009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例532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中书省负责诏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后方可交尚书省贯彻执行。可见,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
13、相互牵制。而“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景象;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非剥夺相权、弱化皇权,因此,A、B、D选项均不正确。本题答案选C选项。解析33 (2009宁夏辽宁文综)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例634 本题考查考生对明朝六部的职权的理解。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而丞相原来掌握的就是行政权,因此六部承袭的也必定是行政权。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整;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本题答案为B选项。解析353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
14、:郡县制37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 央 官制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制宋:参知政事地方官制:行省制选官制度先秦:世官制秦汉魏晋:察举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地方监察制度:刺史提点刑狱司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8 1.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比较。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以来政治制度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以王权(皇权)为中心;王位(皇位)世袭,家天下;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政权与神权相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39 然而,它们之间也有许多不同,这突出表现为秦汉以来进一步确立的皇帝制度(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集权
15、于中央)和官僚制度(择优雇用、流动性)。其一,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贵族的分割和制约;但秦汉以来建立了君主专制,皇帝拥有不容侵犯的独裁权力。40 其二,商周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开创了中央与地方贵族分权管理的体制;而秦汉以来则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其三,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基于宗法血缘关系,拥有世袭特权,垄断着国家权力。但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表明古代政治开始摆脱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41 秦汉以来,血缘关系降到次要地位,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正式建立了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官僚制
16、度。从此,贵族不能够再世代掌握政权;而皇帝与官僚之间形成雇佣关系,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调动,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总之,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与秦汉以来的官僚政治是它们之间的最主要区别。而官僚政治是顺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产生的。42 2.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丞相制和内阁制虽然同属于中央行政制度,其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由于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截然不同。在丞相制下,丞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被赋予一定的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43 相反,内阁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因而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它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非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44 尽管有人认为明朝的首辅是丞相的变相重设,但其权力与前代的丞相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因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丞相,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丞相的作用是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权,因而它的存在威胁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内阁则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没有实际权力,更没有决策权,因而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