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单 元第9课 桃 花 源 记【读一读感知】1.作者名片(加下划线内容要记牢)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2.行文思路答案:发现 访问 离开作品解读陶渊明集收录诗文辞赋等作品,以诗歌为主,从诗歌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描写田园生活篇,这也是陶渊明最为后人称道的诗篇。第二个方面主要是陶渊明通过咏史抒发自己感情的诗篇。除诗歌外,陶渊明集的散文辞赋也有佳作,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背景介绍 本文大
2、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真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诗文来抒写情怀,于是便创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填一填积累】1.通假字便要还家(“_”同“_”,_)答案:要 邀 邀请2.一词多义答案:(1)寻找/随即,不久(2)舍弃/房屋(3)做
3、记号/所做的标记(4)作为/对,向3.古今异义(1)阡陌交通古义:_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2)率妻子邑人古义: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3)来此绝境古义:_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_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5)芳草鲜美古义:_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_ 今义:不充足答案:(1)交错相通(2)妻子儿女(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4)不要说,更不必说(5)新鲜美好(6)不值得,不必4.词类活用(1)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_)(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_)(3)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_)答案:(1)做记号(2)向前(3)对感到诧异5.文言句式(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_(2)林尽水源。(省略句,“尽”后面省略了介词“于”)译文:_答案:(1)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做一做探究】6.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发现桃花林_访问桃花源_。答案: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复寻桃花源7.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8.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强调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9.“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请你谈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或: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