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品课件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2.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3.理解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4.认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2精品课件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 。二.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三.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和_。其中史实、事例、统计数字是论据,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是论据。四.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论据论证事实道理事实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3精品课件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
2、,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4精品课件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虚妄()2.步骤()3懒惰()4启迪()5停滞()6塾师()7程颐()8顾颉刚()wngzhududzhshyji5精品课件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墨守:停滞:辨伪去妄:不攻自破:没有事实根据的。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6精品课件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这种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有什么好处?(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3)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7精品课件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
4、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8精品课件1: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道理论据: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与分析9精品课件事实论据: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举例论证:a 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
5、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b、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d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10精品课件2、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课本上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对比论证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与分析11精品课件 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通
6、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12精品课件第六段中有两处1、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13精品课件 2、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做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14精品课件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15精品课件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16精品课件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