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61096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单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9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二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

2、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从前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

3、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 20 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等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可以从解题入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呼风唤雨”可以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事实证明,人类是不能够随意支配自然的,那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我们只能依据客观条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课文是借用这个形

5、象化的说法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来源:ZXXK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这两段要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

6、,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这层意思是要让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自读自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第四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书中的例子,再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和同学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五自然段要重点理解“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和“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

7、代都要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是对上文的概括和总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第三、四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地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对于科技类课文,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教材中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

8、别,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查阅工具书,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后的小练笔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目的是使学生丰富知识,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课后,让学生先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教师准备】PPT课件。收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熟读课文。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

9、料;调查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2课时第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重点】来源:ZXXK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方法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咱们先来看一组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学生看PPT)2.师: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都是20世纪的新生事物,有人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来,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师:谁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学生交流)4.师:同学们看课题,你想知道

10、哪些问题?(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来源:ZXXK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用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再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二发散思维,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假如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发言)2.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科学技术带给了人们方便?(学生自由发言)3.师:咱们一起来看看PPT。(PPT播放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4.师:高科技的确给人们带

11、来了很多的方便,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课题)咱们一起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再通过PPT让学生感受未知的先进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带给学生新奇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方法三谈话导入,课题质疑。1.师: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学生交流:科学技术发展迅猛)2.师: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反映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来源:ZXXK3.师:

12、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提炼课文的重点问题。)4.师:好,同学们提的这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把它们标记在黑板上。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既简洁,又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当时解决,留下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暗示学生提问时应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词语,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

13、读文)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师:读完了吗?老师想检查你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PPT出示字词)PPT出示: 生字:赖、耕、潜、舶、哲词语: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3.师:你有哪些好的识字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想跟同学们分享?(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师:这些字词除了认识、理解外,还要正确书写。请大家重点看“幻”这个字,它和“幼”比较像,仔细区分,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

14、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5.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段写的?(学生边读边想)师:谁先交流?(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他们找出课文中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这一环节我注重了这一点。再让学生用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

15、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细读课文,感受变化。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前四自然段,想一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让学生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2.师:谁来第一个交流?(学生交流)3.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PPT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同学们,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

16、“顺风耳”; 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4.师: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PPT出示)PPT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咱们先从字面上来理解“忽如”,它是(学生回答:说明速度很快。)是啊,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速度多快呀! 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多、大、快!来,同学们

17、,咱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学生齐读)5.师: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谁能区别这两个词语?(学生交流)请大家在第四自然段找找哪些是发现,哪些属于是发明?(学生再交流)“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

18、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6.师:看到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课文。(学生带感受自由读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

19、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感悟、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

20、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给学生们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

21、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科技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来源:学.科.网Z.X.X.K1.读准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赖、耕、潜、舶、哲”并在练习本上正确书写。2.抄写词语: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