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溪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
2、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因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3、。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
4、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高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信、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基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5、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建筑不符合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标准,即“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B中国古建筑中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留存至今的并不多,有些西方学者甚至以为我国现在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我国古代的石建筑不像欧洲那样发达,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依然很少出现。D对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的原因,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认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并不常用在人们居住的房屋,而常用于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B秦王朝修建
6、阿房宫时,不惜巨大耗费,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送木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认为他太奢靡了。D中国古代建筑一般不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会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建筑材料,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木材无法满足这一条件,而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却得到了青睐。B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修造建筑物,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古老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7、。C深受儒、释、道三家共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并不在意,而讲求新陈代谢,因此建筑材料以使用木材为主。D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使用石材,工作效率相对提高,在这个方面胜过西方石建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古
8、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
9、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
10、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中国文学史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
11、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也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
12、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得可贵。相关链接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即风行海内,3不年到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在1916年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胡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胡适研究学问,特别强
13、调要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而且还兼职多所大学,并大量演讲、讲学。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B胡适授课“骇得一
14、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古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肯定。D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正式出版和蔡元培亲自为书写序,使胡适在哲学研究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E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课堂中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展开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6. 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
15、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
16、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
17、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
18、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
19、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
20、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2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颇具艺术匠心。D. 小说对哈桑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比如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E. 小说中的“我”胆小懦弱,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8.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 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两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22、言文,完成1013题(19分)张良,乃“汉初三杰”之一。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某日,良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既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23、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良匿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3分)A东见仓海君 东:到东方 B有一老父,衣褐 衣:衣服C良因怪之 怪:认为奇怪 D沛公殆天授殆:大概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笑而去/因人之力而敝之 B以太公兵法说沛公/险以远则至者少C故遂从之/项伯尝杀人,良匿之 D良既为取履/为天下人所耻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B老人故意把鞋甩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因老人年老,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C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
25、一层神秘的色彩。D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张良认为沛公是天命所归。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中句子。(10分)()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5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风狂花尽,一片凄清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
26、了词人内心的哀愁,与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境界相似。 C.李清照喜爱游山玩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E全词虚实结合,上片虚写,极言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下片实写,言明哀愁太深,不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15.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表明蜀地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_,_。 ”(2)有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了和自己境遇相似的陌生人时,就会发
27、出琵琶行 中“ , ”的感喟。(3)锦瑟中借典故,形象地表现相思成泪,往事迷惘的句子是“_,蓝田日暖玉生烟。”第II卷 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
28、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B研究历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C上合组织成员国位于亚欧大陆结合部,本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关乎地区各国人民的利益。D青岛市创建示范城市的申请已正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成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9. 依次填入下列六个标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人脑一旦生锈,有童话般的电脑问世,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先进的电脑,也接受人脑的信号制约;人脑停滞不前,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意味艺
29、术生命整体的枯竭与消亡你还活着,你还戴着作家这顶桂冠。A 虽然 也 就是 一旦 就 虽然 B 就是 也 再 如果 就 尽管C 即使 就 因为 如果 也 不管 D 虽然 还是 因为 只要 也 尽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 ,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 。21.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两
30、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去,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便。”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五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_ 改为_ _改为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唐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举足轻重。它常常能引发人们幽远的情思或是给人以人生的启迪。请从以下诗句中选取一句,把这句诗给你的感动或启示写成文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欲穷千里目
31、,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要求:在文章中必须引用相关诗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玉溪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D(理解错误。“没有留心”说法有误。)2B(理解不当,“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加工场”不当。)3C(理解不当,“对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并不在意”与原文不符。)4.C【解析】C选项“就是从头学起”,无中生有。5. BD【解析】B选项“不如说大家对他的敬佩”错,与下文学生“策划扳倒老师”不符。D选项“使胡适在哲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无中生有。6. 【答
32、案】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解析】此类题属于信息筛选。找准答题区间,原文4-6段是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分析。然后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类即可。注意避免要点同类化。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7. 参考答案:BE (选对一项记2分)简析:A项“好斗”不准确;C项雪景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D项没有肖像描写。8. 答:赢得比赛后,我兴奋;哈桑追风筝未及时回来时,我担心;哈桑
33、为保护风筝而受欺负时,我胆怯;哈桑回来后,我内疚。(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写上四点才给满分)简析:我兴奋是基于“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我胆怯是基于“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我内疚是基于选文末句。9. 答: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或者答“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3分) 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3分)说明:学生有别的理解且
34、符合文本,酌情给分;如果依靠文本外的故事情节分析风筝的内涵,得分不能超过2分。.B(衣:穿).C(A,表修饰表转折B,介词根据连词表并列C,代词,他D,替,给被).A(张良这个大力士,有误).()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参考译文】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35、。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
36、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
37、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恩赐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CE(拟,说明不是事实,本文没有写泛舟之乐;上片实写,下片虚写). 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
38、题情况酌情赋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沧海月明珠有泪,17. 答案:B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18C(A 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B句式杂糅,“目的”和“是为了”、“主要是”与“以为主”;D暗换主语,第二句的主语应是“青岛市”。)19.B20. 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21. 家父-令尊 久仰-久违玉
39、溪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D(理解错误。“没有留心”说法有误。)2B(理解不当,“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加工场”不当。)3C(理解不当,“对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并不在意”与原文不符。)4.C【解析】C选项“就是从头学起”,无中生有。5. BD【解析】B选项“不如说大家对他的敬佩”错,与下文学生“策划扳倒老师”不符。D选项“使胡适在哲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在北大站稳脚跟的标志”无中生有。6. 【答案】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胡适注意研究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讲课能够心中有学生;胡适重视备课,注重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他讲
40、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解析】此类题属于信息筛选。找准答题区间,原文4-6段是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分析。然后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类即可。注意避免要点同类化。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7. 参考答案:BE (选对一项记2分)简析:A项“好斗”不准确;C项雪景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D项没有肖像描写。8. 答:赢得比赛后,我兴奋;哈桑追风筝未及时回来时,我担心;哈桑为保护风筝而受欺负时,我胆怯;哈桑回来后,我内疚。(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写上四点才给满分)简析:我兴奋是基于“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我胆怯是基于“我张开嘴,几乎喊出
41、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我内疚是基于选文末句。9. 答: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或者答“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3分) 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3分)说明:学生有别的理解且符合文本,酌情给分;如果依靠文本外的故事情节分析风筝的内涵,得分不能超过2分。.B(衣:穿).C(A,表修饰表转折B,介词根据连词表并列C,代词,他D,替,给被).A(张良这
42、个大力士,有误).()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参考译文】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张良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
43、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
44、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
45、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恩赐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CE(拟,说明不是事实,本文没有写泛舟之乐;上片实写,下片虚写). 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沧海月明珠有泪,17. 答案:B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18C(A 项中“改变”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等。B句式杂糅,“目的”和“是为了”、“主要是”与“以为主”;D暗换主语,第二句的主语应是“青岛市”。)19.B20. 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21. 家父-令尊 久仰-久违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