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倍的认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倍”概念的建立。 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我先猜同学们的年龄。我猜我们班同学的年龄大都在7岁到8岁之间,我猜得对吗? 师: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猜猜看。(学生猜,教师不给
2、予任何评价)现在老师告诉你们两个信息:我的女儿今年6岁,老师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猜出老师多少岁吗? (学生再次猜测,教师不给予任何评价,如果有猜对的,可以请其说一说怎样猜的) 师:你认为猜出老师年龄的关键是什么?老师到底多少岁呢?这个秘密先不告诉你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就知道了。 【评析:运用学生喜欢的猜年龄游戏引入,便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游戏中学生的表现看,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说过“倍”这个词,虽有少数几个学生听说过,但对其含义的理解水平很低。所以,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并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3、: 一、谈话引入 师:小明是个热情好客的孩子,今天晚上有几个小伙伴要到他家来做客,小明可高兴了。为了招待客人,小明早早就把水果洗好并放在盘子里。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小明洗的苹果多,梨少。 生2:我发现苹果比梨多3个,梨比苹果少3个。 生3:我发现苹果有6个,梨有3个。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梨的个数是1个3,苹果的个数是2个3。像这样的两个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是今天晚上到小明家做客的小朋友。(课件展示:女生的人数是1个2,男生的人数是3个2)男、女生人数这两个数之间不仅有大小关系,而且还有一种新的关系倍数
4、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师:梨的个数是1个3,苹果的个数是2个3,我们就说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学生学说) 师:你能说出男、女生人数间的倍数关系吗?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生兴趣盎然。在充分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引入“倍”的概念,便于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也因此而变得轻松愉快。】 (2)改变信息,巩固认识。 师:妈妈怕水果不够吃,又洗了2盘苹果,现在苹果的个数变成了4个3,现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适当拓展,深化认知。 师:如果苹果的个数是5个3,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师:如果苹果的个数是9个3,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4)总结:
5、梨的个数是1个3,苹果的个数是几个3,我们就说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评析: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倍”的概念。这样,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说一说,巩固“倍”的认识。 师:像这样的倍数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你能说出下面这一组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3.摆一摆,深化“倍”的认识。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如果不会摆,别忘了老师和同学就在你的身边,你随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摆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摆的,然后请一个
6、学生展示操作,教师订正) 师:第二行摆了4个2根,共几根小棒? 师:第一行仍然摆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6倍,应该怎样摆?摆多少根呢? 师:第一行仍然摆2根小棒,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8倍,应该怎样摆?摆多少根呢? 师:通过摆,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几个2根,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几倍) 【评析:皮亚杰认为智慧来源于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活动原则,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获得丰富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抽象和反省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4.猜一猜,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 师:现在我
7、们做一个猜数游戏。根据第一行的根数,你能很快猜出第二行摆了多少根小棒吗?(出示两组数据,学生猜测、验证) 师:刚才同学们猜得又快又对,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就有几个第一行的根数,所以我用乘法计算。 生2:我也发现了这一点。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就用几乘第一行的根数。 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结合学生所说,随机把算式板书出来) 【评析:在猜测活动中进一步抽象认识,形成方法,使学生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做课本78页练习十七的第一题)。 师:下面,我们就
8、用同学们介绍的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解答并说出算理) 2.老师今年几岁? 师:学习了倍的知识,我们课前的谜底也该揭晓了。老师今年多少岁?你是怎样算的? 3.算一算,选一选。 师:妈妈的生日快要到了,小明想用自己积攒的30元钱为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为此小明专门到超市进行咨询,并看中了四件物品。这是四件物品的相关信息(见下图),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生1:我的妈妈工作很累,我想给妈妈买个呼啦圈让她锻炼身体,需要15元钱。 生2:我想给妈妈买条丝巾,把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买丝巾要用6元钱。 生3:我的妈妈非常喜欢花,我买一束花送给妈妈,并祝妈妈生日快乐。买花要付36
9、元,我的钱不够,但我可以先向别人借6元钱,等我攒够了再还给人家。 生:我想给我的妈妈买两样东西,即包和丝巾,这样正好把30元钱全部花完。 【评析: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得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四、活动延伸 师:我们帮小明想出了选择礼物的不同方法,当你的妈妈生日来临时,你又会为你的妈妈献上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留做课后思考) 总评: 像“倍的认识”这样的起始课,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选中鲜能见到,而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活动性强的课题却反复出现。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看来,这
10、样的课很容易引起分歧,容易被评委、教师们认为回到了以前的教学方式。程老师大胆地选择了这一课题,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地运用演示、讲解、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一系列活动,理解“倍”这一概念,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改变当前一部分教师怕讲、不敢讲及惟恐一讲就回到老路子上去的想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使他们认识到该讲的不但要讲,还要讲得清楚、明白。具体说来,本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1.引入巧妙。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乘法知识的经验,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说出每种物体的个数是几个几,进而介绍“倍”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自然而流畅的,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深化认识。 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时必须以一定的直观形象做支撑。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识,在引入“倍”的概念之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并抽象出“倍”的概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因为有了直观形象的支撑而变得轻松愉快。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