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蜡烛教学设计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悉文章故事情节。2体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真挚感人的人性美。3了解文章特色,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感悟真挚感人的人性美。难点:了解文章特色,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
2、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障碍。链接: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
3、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背景资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
4、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自学检测题:1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1)拂晓( f )(2)瓦砾( l )(3)鞠躬( jgng )(4)地窖(jio )(5)精疲力竭(ji )(6)颤巍巍( chn )(7)迫击炮 ( pi ) 压迫(p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9)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
5、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2. 请你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并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精讲点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o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三)我的疑惑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过渡语: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三、后教环节
6、要求: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自学,在课本上做好批注。2.然后小组内按照组长指定的顺序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一)分析人物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读一读,看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在文中批注一下其作用。2.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人这个人给你的印象。点拨:1.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
7、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2.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
8、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二)体会写法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一下其作用。点拨: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
9、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四、训练环节要求:(每个小组的4号或5号到黑板展示,成绩计入小组量化。其他同学在课本或者学案上完成。)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用“我被_所感动,原因是_”的句式说话。示例:我被苏联红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的年轻,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他却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者对红军烈士牺牲时姿态的描写,让人潸然泪下。课后小结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蜡烛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
10、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教学重难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
11、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
12、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设置问题情景三: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
13、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
14、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1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课后小结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
15、感上考虑。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蜡烛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难点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
16、炸弯了的铁器和炸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匍匐(p f) 揣(chui)在怀里 衰(shui)老 烧灼(zhu) 瓦砾(l)淹没(m) 鞠躬(j gng) 肃穆(m) 腋(y)窝 地窖(ji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3.了解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
17、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4.了解文体(一)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同:用事实说话。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
18、、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2.读完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什么?【交流点拨】甲生:最令我感动的清醒时当老妇人看
19、到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五个红军时,决定从地窖里爬出来招呼他们隐蔽。当她受伤醒来后,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便不顾敌人的炮火在自己周围爆炸,毅然来到烈士的身边。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的情景。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总算把烈士拖到了炮坑里,虽然已是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埋了烈士。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老杜人掩埋苏联红军时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
20、嘴唇和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妇人对烈士崇高的爱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二)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体会情感1.这篇通讯主要人物是谁?【交流点拨】老妇人2.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说明,体会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交流点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1)外貌描写如“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这种神情表现了老人深切的悲痛,这哪里是对一位战士,一位来自苏联的
21、战士,俨然是对自己的儿子表现出来的哀伤。文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围巾,并强调了颜色是黑色的。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之情。(2)本文对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动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动词放大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表现了老妇人的无所畏惧。老妇人看到已经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决心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去掩埋他,文章写道:“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
22、方场。”她在“想”什么呢?一定要保护好红军烈士的遗体,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让他安息在南斯拉夫土地上!于是老妇人“摸”蜡烛,“揣”蜡烛,毅然决然地将“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的“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拿了出来,表示对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悼!紧接着的一个“爬”字意蕴极为丰富,说明老妇人居住条件之差,而居住条件差是法西斯强盗造成的。还有老妇人走向方场时,“干脆直着身子”,一个“直”字令读者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动词凸显出老妇人的年迈体衰,表现了老妇人对红军的敬爱之情。文章这样写道:“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路并不远,一共不到
23、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这些描述,怎不令人百生情愫,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她敢于花数小时的时间“坐”在地上“休息”,说明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说明老妇人力不从心。“天气很冷”,老妇人却“跪”在“积了些水”的坑里“用手掌舀水”,“跪”字说明弹坑之大,也表明老妇人体力不支、行动吃力。她对所敬爱的烈士也只能“拖”了,盖坟是“一捧又一捧”地盖土。3.谈谈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老妇人
24、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三)探究蜡烛寓意,把握文章主旨1. 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交流点拨】点明文章主旨。2.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
25、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交流点拨】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四)感受艺术魅力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交流点拨】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
26、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课后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课后习题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蜡烛教学设计四教学目
27、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板书计划:送情报()23、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儿子搬走()爱国主义为儿端走(成功)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课外:练习册中P58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
28、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厉声:声音严厉从容:不慌不忙摇曳:摇荡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三、指导分段朗读。四、课堂练习1、抄写词语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第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