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孙迎春 审稿人:赵德生师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师说在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板块的第二课,短小精悍,语言文字的难度也不是太大。它是一篇典范的文言论说文,其尊师重道的观点在现实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中重要知识点。2、学习文本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鉴赏韩愈在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梳理文中重要知识点。难点:学习文本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四、学情分析师说是刚刚升入高一的新生要面对的继劝学之后的第二篇文言文,所
2、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的起点要低一些,在充分解决“言”之后,再培养学生对此文本“文”的鉴赏,因为无言难成文,无文难有魂。在教学中把对“言”的把握主要放于课前预习,应用学案导学,将预习题目预先设计出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来解决文本的结构和主旨,最后通过拓展提高来鉴赏“文”的问题。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师说课前预习学案,结合古汉语词典和课下注释,自读文本,完成题目,并找出疑惑。2教师的教学准备:
3、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点。(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2.进一步了解韩愈其人其事及“说”的文体特点。“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
4、,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师说。(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在梳理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最后师生总结。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
5、准是什么? 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4.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有阶级局限性?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
6、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设计意图:设置问题,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交流来解决文本的结构和主旨。(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段落段意论点 及 论据关系一阐述从师道理立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概述中心二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感难矣举社会现象论证(三组对比)三以历史事实说明从师的范例正面论证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举孔子言行论证四交代缘由激励后学结论作文原因以两点为号召十、教学反思注意了文言的统一,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是问题的分析忽视了学生的声音,包办代替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