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519.50KB ,
资源ID:1953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536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第一、二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1(第一、二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B宗法制中,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保证了国家的最高执政权力在宗族内的继承,是化国为家的典型表现,故选B项。禅让制的标准是能力的高低,不能保证权力在家族内的继承,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均与题意无关。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

2、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分封制影响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专制王权强大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调的是家族观念,本质上是宗法观念浓厚的体现,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男女尊卑的问题,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分封制,B项错误;专制王权与题干信息无关,D项错误。3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

3、的政治机制()A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 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A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封君与周王室的关系,故D项错误。4“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B官僚政治地主经济C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正统

4、在政治上表现为官僚政治,在经济上表现为地主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儒家正统排斥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排除;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才产生,不能和祠堂对应,故C项错误,排除;儒家正统也反对封建割据,故D项错误,排除。5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C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 D三省六部制A吕思勉所说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制度有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A项。三公九卿制、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5、。6. 全球通史中说:“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描述的是()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推行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B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故选B项。分封制下地方存在封国,排除A项;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存在王国,排除C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排除D项。7历史上某一时代,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可能是()A西周 B汉代C晋代 D宋代B汉朝实行察举制,如果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

6、众,尽管出身卑微,也可以通过郡国向朝廷举荐的形式步入仕途,故选B项。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排除A项;晋代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排除C项;宋代实行科举制,依靠才学通过考试步入仕途,与品德高尚无关,排除D项。8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A恢复实施察举制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C科举制全面实施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D材料“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说明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故选D项;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排除A项;由

7、材料“清平干济”排除B项;由“曾下诏举贤良”可见科举制尚未全面实施,排除C项。9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A材料“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说明县邑制相对于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君臣之间没有血缘

8、关系,不是宗法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本身的分散性,县邑制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故D项错误。10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B从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

9、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至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11下列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了长治久安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D秦亡的原因是暴政,A项错误;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出现七国之乱,中央集权遭到威胁,B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12下面是清代内阁和军机处结构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军机处()A官员品级比内阁高 B典籍管

10、理地位上升C以行政简化为宗旨 D体现清廷民族歧视C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内阁的三阁三殿、职位繁杂的机构设置,军机处的机构设置大大简化,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虽然军机处设置汉屋和满屋,这只能体现处理事务的性质不同,并不能体现民族歧视,故D项错误。1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

11、争,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4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B由关键信息反映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B项正确;A项“一无所知”说法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D项“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说法错误。15正当太平军西征连连告捷、曾国藩的湘军疲于应付之际,翼王石达开突然接到天

12、京城内班师回营的命令。也恰恰因为石达开在关键时刻的紧急返京,致使湘军得以喘息乃至重振,最终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大刽子手!到底是什么天大的事让石达开西征半途而废呢?()A北伐失利B清军重建江南大营C天京变乱D消政府“借师助剿”C材料“太平军西征连连告捷、曾国藩的湘军疲于应付之际”指1856年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时期,同年,由于天京变乱,石达开返回天京调停,故选C项。16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评价如下:“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一事件()A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B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C

13、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D迫使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虎门销烟成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排除B项;面对清末的统治危机,为挽救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排除D项。17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B由图片中的“工业文明外力冲击”“农民阶级”“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反清革命”等信息可判断出该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以后,洪秀全把基督教教义同中国的儒家

14、思想大同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的目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1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从根本上颠覆了下列哪种观念()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先天下之忧而忧”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主权在君的观念,“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映的是主权在民观念,故选B项。A项反映的是“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反映的是忧国忧民的社会担当,排除;D项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19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

15、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主政治舞台 B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B材料提到,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20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还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

16、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A根据材料“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政治上传统的权力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儒家纲常的君臣体系解体,B项错误;材料“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和“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说明社会结构重新组合,C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扶植各自的代理人是导致分裂的外因而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21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

17、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B国共两党之所以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民主革命目标(即都反帝反封建),B项表述符合题意。而A项新三民主义是两党能够实现合作的基础,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对推动两党合作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够成为根本原因,排除。22有一首诗: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起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A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

18、是此事发生在长征期间,而且是中共历史上的转折点,故应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挽救中国革命,故选A项。231940年6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1941年4月1日,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A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B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C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D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D由材料“1940年6月”可知,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C项;由材料“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

19、助”可知,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故选D项。24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世人评论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C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中共成立,中共在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而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由此可见,1946年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C项。2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

20、首诗反映的史实是()渡江战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解放南京A B C DB依据诗句中“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信息可知是渡江战役的胜利,故符合题意,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

21、,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4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

22、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官制度标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从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社会矛盾缓和和加强中央集权角度回答。第(3)问是综合分析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公平公正角度回答。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3、;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军机处内景(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4分)(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6分)(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解析第(1)问制度,结合图一中出现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可知是秦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

24、结合图二中出现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可知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特征: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体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第(2)问结合图三中的文字提示可以发现,皇帝下面直接是六部而没有了丞相一级的机构设置,因此可以判断此图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状况。第(3)问结合文字提示可以知道此图是清朝设立的当时的办公处所军机处。第(4)问结合四幅图片中中央机构官职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通过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到最后被废除,说明皇权不断增强的趋势。答案(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特征:皇权高度集中。(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解决措施:明太祖

25、下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3)朝代:清朝;职能:跪受笔录。(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年6月“改订新约”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

26、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1943年1月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三个条约分别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试分两个阶段概述近代百年间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4分)解析第(1)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问,第一个阶段中国签订的主要是不平等条约,第二个阶段中国签订的主要是收回国家权利的条约,及体现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条约。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分析回答。答案(1)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后期收回利权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中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