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 愤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朗 读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2、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作背景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内 容 赏 析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1、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山”?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3、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洁。“艰”艰难,道出辛酸
3、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悲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诗人的报国之志具体化,集中回忆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
4、对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而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干练、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借用典故明志。南朝时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比,可见其年轻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白发已斑斑!两相对比,何等悲怆?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
5、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真是“我有心,天不予”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典故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情感升华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明确: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小结书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诗。2、课后找几首陆游诗作朗读,体会诗人情感。